瘟疫者,浑身壮热,惛惛不爽,沿门阖境,递乡传染,盛于春夏之间者是也。虽因时气而得,然所感者皆由恶毒异气而成,非若春寒夏凉秋热冬温之类也。夫天地间之气,升于春,浮于夏,不无有恶毒者在焉。人在气中莫知也,若正气虚者,遂致传染。或病者身热,其气蒸蒸浮越于外,若正气虚者,亦致传染。然感天地之邪者,在春夏间,感病人之邪者,无分春夏者也。是以狱中此病,四时无间,最易传染,其不染者,由正气内实邪不能感也。然感是邪者,从口鼻而入也,由是正被邪侵,怫郁烦扰,而病作矣。虽因天地之邪,实自内出者也。故感受之因,异伤寒,异温暑,异非时感冒之寒疫。其治法亦异也,故丹溪用人中丸,补、散、降三法并施。明医杂着用清热解毒汤,内、外兼施。斯二者,乃治瘟疫之大法也,大率当辟邪散气,扶助正气为主。若与长幼相似之时行混论,则非矣。今人多以温病热病名时行,又以温毒为瘟疫,谬之甚矣。噫,非造道之元,乌能识此。
西山记曰、近秽气,伤真气。孙真人曰、乘马夜行,当沐浴更衣,方可近小儿、使不闻马毒气,不然则多天吊急惊也。钱仲阳曰、步粪秽之履,毋近婴儿。亦此意也。
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属先生制此方,全活甚众,时人比之普济消毒饮云。
先生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若壮热旬日不解,神昏谵语,斑疹,当察其舌,绛干光圆硬,津涸液枯,寒从火化,邪已入营矣,用神犀丹。
目录
- 卷之一
- 要书说
- 六经图
-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 足太阴脾经手肺
- 足少阴肾经手心
-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伤寒纲领
- 伤寒论
- 伤寒标本
- 表里虚实
-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 十六种治法
- 一 伤寒
- 二 伤风
- 三 伤寒见风
- 四 伤风见寒
- 五 湿
- 六 湿温
- 七 风温
- 八 冬温温毒
- 九 中暍
- 十 温病
- 十一 热病
- 十二 晚发
- 十三 痉病
- 十四 温疟
- 十五 时行
- 十六 寒疫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 瘟疫附
- 瘟疫附
- 甘露消毒丹
- 神犀丹
- 类伤寒四症
- 痰症
- 伤食
- 虚烦
- 脚气
- 添加类伤寒四症
- 疮毒
- 瘀血
- 劳发
- 痘疹
-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 表症
- 里症
- 表里俱见症
- 无表里症
- 阳症
- 阴症
- 阳毒
- 阴毒
- 卷之二
- 伤寒诸证论
- 发热
- 恶寒
- 背恶寒
- 恶风
- 寒热
- 似疟
- 潮热
- 自汗
- 盗汗
- 头汗
- 手足汗
- 无汗
- 头痛
- 身体痛
- 痛
- 头眩
- 头重
- 咽痛
- 咽痒
- 身痒
- 耳聋
- 胸满
-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
- 腹满
- 少腹满
- 腹痛
- 烦
- 虚烦
- 烦躁
- 不得眠
- 欲寐
- 澳□
- 拘急
- 舌胎
- 血附少阴
- 吐血
- 哕附噫气
- 呃逆
- 咳嗽
- 喘
- 呕吐附干呕
- 悸
- 振
- 战栗
- 短气
- 渴附舌干口燥
- 发黄
- 发狂
- 如狂
- 惊狂
- 阴躁
- 发斑
- 霍乱
- 郑声
- 言严语
- 动气
- 瘈瘲
- 郁冒
- 自利
- 不大便
- 小便自利
- 小便不利
- 小便难
- 小便数
- 四逆附厥
- 畜血
- 遗溺
- 摇头
- 怫郁
- 藏厥
- 除中
- 不仁
- 直视
- 筋惕肉目闰
- 热入血室
- 吐虫尤
- 狐惑
- 漱水不下咽
- 饥不欲食
- 过经不解
- 百合病
- 坏病
- 劳复
- 易病
- 发颐
- 厥
- 疝
- 卷之三
- 阴虚论
- 肠澼下血
-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经论要旨
-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 脉贵提纲之说
- 阴阳相乖相伏
- 脉无根有两说
- 经脉直指
- 妇人脉
- 辨胎脉
- 伤寒不治症
- 附:诸方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