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经脉沮弛,精神乃央。注云∶苦性坚燥,又养脾胃,故脾气不濡,胃气强浓;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按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以五脏资生于味,而味过反伤五脏。此所谓“脾气不濡,胃气乃浓”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气于脾也;胃不输,脾不行,则津液独滞于胃,而胃乃浓。“浓”犹滞也,宁强浓之足言哉?“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过,而血气消沮,筋脉懈弛,精气衰及其半也,岂润泽长久之谓哉?以过为正,以伤为益,误矣!误矣!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精明者,两目之精光也。注云∶明堂左右近目之穴,非是。下文云∶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然则非目中之精明而何?
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灌汗”者,汗出淋漓,如以水灌之。谓肺气衰弱,故散而不收也。至秋肺金司令之时,其气自收,其汗自敛,而不复散发也。非寒水灌洗,皮密无汗之谓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死。王注云∶“从”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然则经文何必更出“其从者”三字?按《玉版论要》云∶男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本文盖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于法为逆,然不喑、舌转,则受邪轻,故证虽逆,而犹可治;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于法为从,然喑则受邪重,证虽从,必三岁乃起也,设逆而邪重者,必死不治。从而邪微者,奚待三岁而后起哉?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盖西北寒束于外,而阳聚于内,故宜散而寒;东南阳泄于外,而阴伏于内,故宜收而温。非食冷、食热之谓也。
目录
- 徐序
- 鲍序
- 卷上
- 阳气阴气
- 四气
-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 天符岁会
- 六元正纪
- 《灵》《素》不同
- 《素问》传写之误
- 《甲乙》之误
- 王注之误
- 心欲软肾欲坚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 脾气外绝
- 劳风
- 结阳结阴
- 胃脘痈
- 肠覃石瘕
- 肺消
- 四维相代
- 四肢不举
- 折髀
- 水液浑浊
- 厥
- 煎厥
- 气泄
- 疟
- 气痹精少皆能生寒
- 刺久病
- 卷中
- 风寒营卫之辨
- 寒邪六经俱受不必定自太阳
- 阳结阴结
- 纵横
- 战栗
- 热入血室
- 圊血
- 吐利烦躁四逆
- 亡阳无阳
- 绝阳
- 厥
- 厥热
- 三阴下症
- 桂枝汤
- 麻黄汤
- 大小青龙汤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 五苓猪苓
- 泻心诸汤
- 白通四逆
- 麻杏甘石汤
- 饮证类伤寒
- 简误
- 伤寒杂论
- 卷下
- 制方用药必本升降浮沉之理
- 五行问答
- 通一子杂论辨
- 喻氏春温论辨
- 柯氏《伤寒论翼》辨
- 宣明人参白术散方论
- 柴胡梅连散罗氏秦艽鳖甲散方论
- 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方合论
- 归脾汤方论
- 凤髓丹方论
- 小投杯汤方论
- 清暑益气汤清燥汤合论
- 方法余论
- 续记
- 寸口分诊脏腑定位
- 古方权量
- 火齐汤
- 蛲瘕
- 葱豉汤
- 枳实栀子豉汤
- 咸寒
- 酸苦涌泄
- 五疰鬼气
- 疟
- 阴阳交
- 崩中下血
- 耳聋治肺鼻塞治心
- 噎膈反胃之辨
- 泻痢不同
- 温病风温温疫湿温温毒温疟之异
- 目赤肿痛
- 口糜
- 冷劳
- 热风
- 食咸头汗出
- 杂识
- 跋
- 附静香楼医案三十一条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