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道 化中焦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本冲任 中溉浇 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温肌腠 外逍遥 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
六淫逼 经道摇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经,常也。道,路也。言血所常行之路也,外邪伤之则摇动。
宜表散 麻芍条 外伤宜表散。东垣治一人内蕴虚热,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黄汤加补剂,名麻黄人参芍药汤,一服而愈。
七情病 溢如潮 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七情之动,出于五志。医书恒谓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然五志受伤既久,则火为虚火,宜以甘温之法治之。
引导法 草姜调 甘草干姜汤,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时医因归脾汤有引血归脾之说,谓引血归脾即是归经。试问脾有多大,能容离经之血成斗成盆,尽返而归于内而不裂破乎?市医固无论矣,而以名医自负者,亦蹈此弊,实可痛恨!
温摄法 理中超 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凡吐血服凉药及滋润益甚,外有寒冷之象者,是阳虚阴走也,必用此方。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此法出《仁斋直指》。
凉泻法 令瘀销 火势盛,脉洪有力,寒凉之剂原不可废。但今人于血症,每用藕节、黑栀、白芨、旧墨之类以止涩之,致留瘀不散,以为咳嗽虚痨之基。《金匮》泻心汤,大黄倍于芩连,为寒以行瘀法。柏叶汤治吐不止,为温以行瘀法。二方为一温一寒之对子。
赤豆散 下血标 粪前下血为近血,《金匮》用当归赤小豆散。
若黄土 实翘翘 粪后下血为远血,《金匮》用黄土汤。
一切血 此方饶 黄土汤,不独粪后下血方也。凡吐血、衄血、大便血、小便血、妇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可以统治之。以此方暖中宫土脏,又以寒热之品互佐之,步步合法也。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血、衄血、下血,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
- 小引
- 卷之一
- 医学源流第一
- 中风第二
- 虚痨第三
- 咳嗽第四
- 疟疾第五
- 痢症第六
- 心腹痛胸痹第七
- 隔食反胃第八
- 气喘第九
- 血症第十
- 水肿第十一
- 卷之二
- 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 暑症第十三
- 泄泻第十四
- 眩晕第十五
- 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
- 癫狂痫第十七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 疝气第十九
- 痰饮第二十
- 消渴第二十一
-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 小儿第二十四
- 附:敷药拔风害人说
- 卷之三
- 中风方
- 附录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
- 虚劳方
- 咳嗽诸方
- 疟疾方
- 痢症方
- 心腹痛胸痹方
- 隔食反胃方
- 气喘方
- 血症方
- 水肿方
- 风水
- 皮水
- 正水
- 石水
- 黄汗
- 胀满蛊胀方
- 暑症方
- 泄泻方
- 卷之四
- 眩晕方
- 呕哕吐方
- 癫狂痫方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
- 疝气方
- 消渴方
- 痰饮方
- 伤寒方
-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 瘟疫方
- 妇人科方
- 小儿科方
- 附录
- 阴阳
- 脏腑
- 十二官
- 心说
- 肝说
- 脾说
- 肺说
- 肾说
- 胃说
- 胆说
- 大肠小肠说
- 三焦说
-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 膀胱说
- 命门说
- 经络
- 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症
- 切脉
- 运气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