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附后)
浮 在皮肤,按之不足,举之有余,虚也。
人迎(风邪在表。) 气口(阴阳耗散)
左寸(因风头痛心昏有热。) 右寸(宿食滞气肺风逆喘。)
左关(因胁下满。) 右关(脾食伤胃风。) 趺阳(胃滞。)
左尺(如经。) 右尺(腰肿脚弱。)
芤 与浮相似,血虚也。
人迎(风热血涌。) 气口(积血在胸。)
左寸(衄血。) 右寸(血。)
关上(脾胃虚热肠痈便血。) 尺中(血淋。)
滑 浮中如有力,漉漉如欲脱,与数相似,为实,下阳气衰。
左寸(伏痰外热。) 右寸左关(蓄血在肝。) 右关(痰积。) 趺阳(胃气不行。)
左尺(因邪相干,腰痛。) 右尺(便精遗沥滞下。)
实 大长微弦强。为痛,呕,风寒。
人迎(风寒热盛。) 气口(喘嗽上迫。)
左寸(气壅咽喉,胸中痛;尿血不利。) 右寸(如经身热大便秘。)
左关(肝实血多肋下痛。) 右关(胃实脾虚,为痛为呕,食不消,大便不利。)
左尺(小腹痛,小便不禁。) 右尺弦 浮紧为弦。为水气、中虚、寒癖、拘急、饮疟。
左寸(风寒相侵,头痛心痛。) 右寸(痰饮宿食。)
左关(筋急、疟疾、忿怒、血聚。) 右关(胃脘寒痛。)
左尺(如经。) 右尺(腰痛,小腹拘急。)
紧 数如切绳,为寒。
人迎(感寒。) 气口(头痛拘急。)
左寸(心痛或虚。) 右寸(咳嗽喘急。)
左关(两肋痛满。) 右关(胃痛,蛔。)
左尺(如经。) 右尺(寒湿在下焦。)
洪 与浮大相似。为气、热。
人迎(寒壅诸阳。) 气口(气实攻搏。)
左寸(实热。) 右寸(疝气燥结伤食。)
左关(风热在肝。) 右关(反胃,胃热。)
左尺(如经。) 右尺(热在下焦。)
微 极细而软,似有似无,按之欲尽,轻手乃得,一日小,一日薄,一日手下快,与涩相似,为虚。
左寸(亡汗。) 右寸(吐血。)
左关(肝虚少血。) 右关(如经。)
左尺(如经。) 右尺(失气遗泄。)
沉 为水实。鬼疰。
左寸(血实。) 右寸(气实。)
人迎(寒搏阴经。) 气口(血滞而凝。)
左关(血癖在肋下。) 右关左尺(如经。) 右尺(腿膝疼。)
缓 浮大而软,与迟相似。为虚。
人迎(风、虚烦、喘。) 气口(怒极伤筋。)
左寸(血虚头痛眩晕。) 右寸(肺风乘胀如经。)
左关(风痹、血耗、筋脉弛张。) 右关(风热燥结。)
左尺(遗沥。) 右尺(如经,肾虚。)
涩 细而迟,往来难,且或一止复来,浮而短,又短而止。为少血,寒湿。
左寸(短气,心血少。) 右寸(如经。)
左关(如经。) 右关(胃气不足,如经。)
左尺(如经,困惫。) 右尺(大便难,小便数。)
迟 三至,按之牢,举不足,按有余。为寒。
左寸(心寒痛。) 右寸(咽酸。)
左关(血涩,胁下痛。) 右关(如经。)
左尺(大便难,水谷不化。) 右尺(如经。)
伏 至骨方得。为实、水气、痰饮。
人迎(寒湿。) 气口(积聚。)
左寸(如经。) 右寸(肺痿,痰。)
左关(惊悸,水泄。) 右关(如经。)
左尺(疝瘕,冷凝在下。) 右尺(水谷不化。)
濡 极软而浮细,按之无,举之有余,轻手乃得,与迟弱相似。为虚。
左寸(如经阳弱恶寒,肾邪入于心。) 右寸(唾涎沫,飧泄,虚喘息。)
左关(筋弱纵缓。) 右关(湿,虚冷。)
左尺(小便难,虚。) 右尺(脚痹。)
弱 极软而沉细,举之无,按之乃得。为虚、悸、热。
左寸(如经,阳虚。) 右寸(气虚短。)
人迎(风湿纵缓。) 气口(筋骨弛。)
左关(风热入肝,血虚。) 右关(脾弱多泄少食,胃或客热。)
左尺(如经,虚。) 右尺(大便溏滞下。)
细 略大于微,常有,但细耳。为血气俱虚。
人迎(湿中诸经。) 气口(少气涎凝。)
左寸(心虚劳神。) 右寸(气忧伤。)
左关(惊悸,胁痛,肝血少。) 右关(如经,血耗。)
左尺 右尺(遗泄小便利。)
数 为虚热。
人迎(风壅燥盛。) 气口(阴虚阳并。)
左关(怒,血虚筋急。) 右关(脾热食症。)
左尺(如经。) 右尺(大便难,热在下。)
动 见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动摇不进不走。为痛、虚、惊。
左寸(心惊神恐。) 右寸(寒极冷痛。)
左关(血虚。) 右关(脾泄为痛。)
左尺(真气俱竭。)
虚 迟大而软,按之不足,豁然空虚也。
人迎(冒暑气泄。) 气口(血气走越)
左寸(心虚神不安。) 右寸(肺虚邪易侵。)
左关( 虚血少。) 右关(脾虚寒泄。)
左尺( 精漏) 右尺(伤暑。)
促 去来数而一止复来。皆以痰饮,气血留滞不下。
结 去来缓,时一止,复来。皆积。
革代散同图。
动 为恐、为痛、为惊、为革。
革代散死,又革为虚寒。
图缺
高下大小体也
图缺
- 序
- 序
- 医家源流
- 卷之上
- 评脉(一)
- 察视(二)
- 五脏(三)
- 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四)
- 五脏虚实(五
- 五脏绝死(六)
- 脉(七)
- 周身经穴(八)
- 伤寒(九)
- 六经(十)
- 时行疫疠(十一)
- 湿(十二)
- 寒热往来(十三)
- 恶寒(十四)
- 背恶寒(十五)
- 恶风(十六)
- 发热(十七)
- 潮热(十八)
- 烦热(十九)
- 汗后热(二十)
- 自汗(二十一)
- 盗汗(二十二)
- 头汗(二十三)
- 手足汗(二十四)
- 无汗(二十五)
- 头痛(二十六)
- 项强(二十七)
- 头眩(二十八)
- 胸满(二十九)原缺。
- 胁满(三十)原缺。
- 心下满(三十一)
- 腹满并痛(三十二)
- 小腹满(三十三)
- 虚烦(三十四)
- 烦躁(三十五)
- 懊(三十六)
- 不得眠卧(三十七)
- 喜眠(三十八)
- 舌上胎(三十九)
- 衄(四十)
- 哕(四十一)
- 咳(四十二)
- 喘(四十三)
- 吐呕(四十四)
- 悸(四十五)
- 渴(四十六)
- 振(四十七)
- 战栗(四十八)
- 四逆(厥附四十九)
- 郑声(五十)
- 短气(五十一)
- 摇头(五十二)
- 螈(五十三)
- 不仁(五十四)
- 直视(五十五)
- 郁冒(五十六)
- 动气(五十七)
- 自利(五十八)
- 筋惕(五十九)
- 热入血室(六十)
- 发黄(六十一)
- 狂(六十二)
- 霍乱(六十三)
- 蓄血(六十四)
- 劳复(六十五)
- 易(六十六)
- 目瞪(六十七)
- 发斑(六十八)
- 狐惑(六十九)
- 蛔厥(七十)
- 两感(七十一)
- 咽痛(七十二)
- 身痛(七十三)
- 小便不利数(七十四)
-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 表里附
- 卷之中
- 伤寒方论(一)
-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 辛甘发散为阳
- 酸苦涌泄为阴
-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 利水道分阴阳
- 涤虚烦止燥渴
- 退寒热交争
- 润心肺咳逆
- 破除结硬而下血
- 收敛神气以镇惊
- 陷结胸痞气
- 泄水肿阴湿
- 断下利不止
- 除客噫无休
- 润经益血
- 撤热除黄
- 心烦不得眠
- 咽痛不能言
- 建中焦之邪
- 安蛔虫之厥
- 杂病分气血阴阳(三)
- 恶寒(四)
- 热烦(附劳五)
- 疸(六)
- 疟(七)
- 中暑(八)
- 厥(九)
- 痿(十)
- 痹(十一)
- 麻木(十二)
- 痛风(十三)
- 破伤风(十四)
- 厉风(十五)
- 冷丹(十六)
- 肺风(十七)
- 中风(十八)
- 香港脚(十九)
- 历节风(二十)
- 吐衄(二十一)
- 下血(二十二)
- 溺血(二十三)
- 霍乱(二十四)
- 下利(二十五)
- 泄泻(二十六)
- 小便淋闭(二十七)
- 小便不禁(二十八)
- 结燥便闭(肾脏风附二十九)
- 头痛(三十)
- 目痛(三十一)
- 脑痛(三十二)
- 眉眶骨痛(三十三)
- 目泣泪目黄(三十四)
- 眩晕(三十五)
- 心腹痛(三十六)
- 腹痛(三十七)
- 腰痛(腰软附三十八)
- 肩背痛(三十九)
- 背胛节痛(四十)
- 腰胯肿痛(四十一)
- 胁痛(四十二)
- 身体痛(四十三)
- 痨瘵(四十四)
- 喉痹(四十五)
- 虾蟆瘟(四十六)
- 口甘苦(四十七)
- 舌(四十八)
- 目(四十九)
- 耳(五十)
- 鼻(五十一)
- 齿(五十二)
- 卷之下
- 咳逆痰嗽(一)
- 喘(三)
- 宿食留饮(痰饮六饮附第四)
- 嗳气吞酸嘈杂(五)
- 积聚(六)
- 消渴(七)
- 痞(八)
- 肿胀(九)
- 呕吐哕(十)
- 三因论六证
- 噎膈(十一)
- 跌坠(十二)
- 中毒(十三)
- 癫狂(十四)
- 惊悸(十五)
- 疝(十六)
- 香港脚(十七)
- 虫(十八)
- 痔漏(十九)
- 疮疡(二十)
- 瘰(二十一)
- 肺痿肺痈肠痈(二十二)
- 斑疹(二十三)
- 小儿科(二十七)
- 妇人胎产(二十八)
- 妇人室女搐搦(二十九)
- 带(三十)
- 经水(三十一)
- 崩漏(三十二)
- 脏腑病及各部所属药性(三十三)
- 音释(三十四)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