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头痛兼项与攒竹,脉浮紧或关前紧数,恶风寒,宜羌芎活主之。
阳明头痛 自汗发热,胃热上攻,脉浮缓长,或关洪数,石膏、葛、芷主之。
少阳头痛 额角偏疼,往来寒热,脉弦细,黄芩、柴胡主之。
太阴头痛 有湿痰,体重腹痛,脉沉缓,半夏、南星、苍术主之。
少阴头痛 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细辛、麻黄、附子主之。
厥阴头痛 顶痛,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气虚头痛 耳鸣,九窍不和,尺脉虚浮,参、 主之。
血虚头痛 鱼尾上攻,芎、归主之。
风涎冷痰在鬲上,或呕吐,脉弦细出寸口,为痰厥,宜吐。
火作痛 痛甚,清之、散之。
湿热头痛证 则心烦。
伤风头痛 半边偏痛,皆因冷气所吹,遇风冷则发,寸浮。
食积头痛 因胃中有阴冷,宿食不化,上冲,右寸紧盛,左属风,浮为风;
右属痰,滑为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痰厥头痛。
半夏(二钱) 白术(一钱) 天麻(一钱半) 人参(一钱) 黄 苍术 陈皮 黄柏 茯苓(一钱半) 神曲(炒) 泽泻 干姜(二钱)
清空膏 治风湿热诸般头痛,惟血虚不治。
黄芩(二钱) 羌活 川芎 黄连 防风 甘草(钱) 柴胡(七分)
上为末,白汤下。
玉壶丸 治风湿痰头痛。
雄黄 白术 天麻 南星 半夏
茶调散 吐痰头痛。
家珍方 治偏头痛连睛。
石膏 黍粘子(炒)
香芎散 治一切头风。
香附(二两炒) 甘草 川芎(一两) 石膏(五钱) 细茶 荆芥 点服二钱 细辛 防风 川乌 草乌 白芷 荆芥 羌活 煎服
目录
- 序
- 序
- 医家源流
- 卷之上
- 评脉(一)
- 察视(二)
- 五脏(三)
- 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四)
- 五脏虚实(五
- 五脏绝死(六)
- 脉(七)
- 周身经穴(八)
- 伤寒(九)
- 六经(十)
- 时行疫疠(十一)
- 湿(十二)
- 寒热往来(十三)
- 恶寒(十四)
- 背恶寒(十五)
- 恶风(十六)
- 发热(十七)
- 潮热(十八)
- 烦热(十九)
- 汗后热(二十)
- 自汗(二十一)
- 盗汗(二十二)
- 头汗(二十三)
- 手足汗(二十四)
- 无汗(二十五)
- 头痛(二十六)
- 项强(二十七)
- 头眩(二十八)
- 胸满(二十九)原缺。
- 胁满(三十)原缺。
- 心下满(三十一)
- 腹满并痛(三十二)
- 小腹满(三十三)
- 虚烦(三十四)
- 烦躁(三十五)
- 懊(三十六)
- 不得眠卧(三十七)
- 喜眠(三十八)
- 舌上胎(三十九)
- 衄(四十)
- 哕(四十一)
- 咳(四十二)
- 喘(四十三)
- 吐呕(四十四)
- 悸(四十五)
- 渴(四十六)
- 振(四十七)
- 战栗(四十八)
- 四逆(厥附四十九)
- 郑声(五十)
- 短气(五十一)
- 摇头(五十二)
- 螈(五十三)
- 不仁(五十四)
- 直视(五十五)
- 郁冒(五十六)
- 动气(五十七)
- 自利(五十八)
- 筋惕(五十九)
- 热入血室(六十)
- 发黄(六十一)
- 狂(六十二)
- 霍乱(六十三)
- 蓄血(六十四)
- 劳复(六十五)
- 易(六十六)
- 目瞪(六十七)
- 发斑(六十八)
- 狐惑(六十九)
- 蛔厥(七十)
- 两感(七十一)
- 咽痛(七十二)
- 身痛(七十三)
- 小便不利数(七十四)
-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 表里附
- 卷之中
- 伤寒方论(一)
-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 辛甘发散为阳
- 酸苦涌泄为阴
-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 利水道分阴阳
- 涤虚烦止燥渴
- 退寒热交争
- 润心肺咳逆
- 破除结硬而下血
- 收敛神气以镇惊
- 陷结胸痞气
- 泄水肿阴湿
- 断下利不止
- 除客噫无休
- 润经益血
- 撤热除黄
- 心烦不得眠
- 咽痛不能言
- 建中焦之邪
- 安蛔虫之厥
- 杂病分气血阴阳(三)
- 恶寒(四)
- 热烦(附劳五)
- 疸(六)
- 疟(七)
- 中暑(八)
- 厥(九)
- 痿(十)
- 痹(十一)
- 麻木(十二)
- 痛风(十三)
- 破伤风(十四)
- 厉风(十五)
- 冷丹(十六)
- 肺风(十七)
- 中风(十八)
- 香港脚(十九)
- 历节风(二十)
- 吐衄(二十一)
- 下血(二十二)
- 溺血(二十三)
- 霍乱(二十四)
- 下利(二十五)
- 泄泻(二十六)
- 小便淋闭(二十七)
- 小便不禁(二十八)
- 结燥便闭(肾脏风附二十九)
- 头痛(三十)
- 目痛(三十一)
- 脑痛(三十二)
- 眉眶骨痛(三十三)
- 目泣泪目黄(三十四)
- 眩晕(三十五)
- 心腹痛(三十六)
- 腹痛(三十七)
- 腰痛(腰软附三十八)
- 肩背痛(三十九)
- 背胛节痛(四十)
- 腰胯肿痛(四十一)
- 胁痛(四十二)
- 身体痛(四十三)
- 痨瘵(四十四)
- 喉痹(四十五)
- 虾蟆瘟(四十六)
- 口甘苦(四十七)
- 舌(四十八)
- 目(四十九)
- 耳(五十)
- 鼻(五十一)
- 齿(五十二)
- 卷之下
- 咳逆痰嗽(一)
- 喘(三)
- 宿食留饮(痰饮六饮附第四)
- 嗳气吞酸嘈杂(五)
- 积聚(六)
- 消渴(七)
- 痞(八)
- 肿胀(九)
- 呕吐哕(十)
- 三因论六证
- 噎膈(十一)
- 跌坠(十二)
- 中毒(十三)
- 癫狂(十四)
- 惊悸(十五)
- 疝(十六)
- 香港脚(十七)
- 虫(十八)
- 痔漏(十九)
- 疮疡(二十)
- 瘰(二十一)
- 肺痿肺痈肠痈(二十二)
- 斑疹(二十三)
- 小儿科(二十七)
- 妇人胎产(二十八)
- 妇人室女搐搦(二十九)
- 带(三十)
- 经水(三十一)
- 崩漏(三十二)
- 脏腑病及各部所属药性(三十三)
- 音释(三十四)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