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积者,当暮发热,恶闻食臭,时时嗳腐,其脉滑或实,《活人》所谓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是也。酒毒者,脉数溺赤,经云∶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是也。
加味越鞠丸
苍术 神曲 香附 黑山栀 抚芎 针砂 山楂
上为末,糊丸。
酒煮黄连丸
黄连八两,用酒二升,入瓦罐内,重汤煮烂,取出晒干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五十丸{3}分治脏腑上下血气诸热
钱氏泻青丸 治肝热。
当归(焙)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羌活 防风 大黄
上为末,蜜丸鸡头子大,每服一丸。一方弹子大,竹叶汤化下一丸。
龙荟丸 治肝脏积热。
当归(焙) 龙胆草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别研)
上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每二十丸,生姜汤下。
《外台》麦门冬饮 疗心劳不止,口赤干燥,心闷,肉毛焦色。
生麦冬(一升,去心) 陈粟米(一升) 鸡子白(二七枚) 淡竹叶(三升,切)
上先以水一斗,煮粟米、竹叶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鸡子白,搅五百转,去上沫,下麦门冬,煮取三升,分三服。
《济生》黄芩汤 治心热,口疮烦渴,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黄连 黄芩 麦冬 栀仁 泽泻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服无时。
泻黄散 治脾热口臭,咽干目黄。
藿香叶(七钱) 山栀(一两) 石膏(半两) 防风(四两) 甘草(二两)
上锉同蜜酒拌,微炒香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清汁饮。
《外台》疗脾热方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生地汁(一升) 淡竹叶(切,五升) 赤蜜(一升)
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内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两沸,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
泻白散 治肺热。
桑白皮(炒黄)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入粳米百粒煎,食后服。易老加黄连。海藏云∶加山栀
东垣滋肾丸 治肾热。
黄柏(三两) 知母(二两) 桂(一钱半)
上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七八十丸至百丸,食前百沸汤下。
《外台》三黄汤 治肾热,大小便秘塞,耳鸣色黑。
大黄(切,别渍水,一斗) 黄芩 芒硝(各三两) 栀子(十四枚) 甘草(炙,一两)
上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两沸,下芒硝,分三服。
《外台》栀子煎 治胆实热,精神不守。
栀子(二十一枚) 甘竹茹(一两,炒) 香豉(六合) 大青 橘皮(各一两) 赤蜜(三合)
水六升,煎取一升七合,去滓,下蜜,更上微火,煎两沸,分再服。
导赤散 治小肠实热,小便赤涩而渴。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丹溪云∶导赤散,
泻白汤 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挟脐痛,食不化,口生疮,喘不能久立。
淡竹叶 黄芩 栀子仁 柏皮(炙,各半两) 茯苓 芒硝(各一两) 生地黄(三两) 橘皮(半两)
上锉,每四钱,入姜、枣煎,空心服。
《千金》竹叶汤 治胃热。
竹叶 小麦(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两) 黄芩 茯苓 麦冬(各二两)人参(一两) 生姜(五两) 栝蒌根 半夏 甘草(各一两,生)
上 咀,以水一斗,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
《千金》地黄煎
生地黄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两) 栝蒌根(五两) 竹沥(三合)生姜汁 白蜜 生麦冬汁 生地骨皮汁(各一升) 石膏(八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三升,去滓,下竹沥、生地黄、麦冬汁,微火熬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合,夏月作散服之。
东垣云∶发热而不能食,自汗短气者,虚也。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能食而热,口舌干燥,大便难者,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泻热补水,当细分之,不可概论。
凉膈散 治上焦积热烦躁,面赤头昏,咽痛喉痹,口疮颊肿,便溺秘赤,谵妄,
新薄荷 连翘 黄芩 栀子 甘草(各一两半) 大黄 芒硝(各半两)
上末,每服二三钱,竹叶七片,蜜三匙,煎食后服。与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热,名双和散。《本事》加赤芍、干葛,治诸热病累效。
《玉机》云∶轻者宜桔梗汤,本方去硝、黄,加桔梗舟楫之品,浮而上之,去膈中无形之热,且不犯下二焦也。
八正散 治下焦积热,二便秘涩,口渴咽干,舌疮血淋。
大黄 瞿麦 木通 滑石 蓄 车前子 山栀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灯芯,水煎服。
通膈丸(《本事》) 治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人参 川黄连 茯苓(各三两) 朱砂(一分) 真片脑(少许)
上为细末,研匀炼蜜丸如梧子大,熟水下三五丸,日二三服。
四顺清凉饮子 治血分热。
大黄(蒸) 甘草(炙) 当归 芍药(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薄荷十叶,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洁古云∶凉风至而草木实,清凉饮子,乃秋风撤热之剂也。
海藏桔梗汤 治气分热。
桔梗 连翘 山栀 薄荷 黄芩(酒炒)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竹叶白水煎,温服。汗之,热服。
- 徐序
- 柏序
- 尤序
- 大父拙吾府君家传
- 卷一
- 中风统论
- 卒中八法
- 中风失音不语
- 口眼歪斜
- 偏风
- 历节痛风
- 鹤膝风
- 风缓
- 风瘙痒
- 诸湿统论
- 散湿之剂
- 渗利之剂
- 下湿之剂
- 上下分消之剂
- 瘟疫大法
- 卷二
- 痰饮统论
- 饮食
- 伤食
- 伤酒
- 不能食
- 谷劳
- 食亦
- 诸血统论
- 风热吐血
- 郁热失血
- 暑毒失血
- 蓄热吐血
- 气逆失血
- 劳伤吐血
- 阳虚失血
- 伤胃吐血
- 鼻衄
- 齿衄
- 舌衄
- 大衄
- 大便下血统论
- 结阴便血
- 湿热便血
- 中虚脱血
- 肠痔下血
- 溲血
- 卷三
- 膈噎反胃统论
- 痰膈
- 血膈
- 气膈
- 虫膈
- 杂疗方
- 虚劳统论
- 虚劳营卫不足
- 肺劳
- 心劳
- 肾劳
- 脾劳
- 风劳
- 热劳
- 干血劳
- 传尸劳
- 发热统论
- 劳倦发热
- 火郁发热
- 血虚发热
- 阳浮发热
- 痰积发热
- 瘀血作热
- 骨蒸热
- 食积酒毒发热
- 恶寒
- 疟疾统论
- 风疟
- 温疟
- 湿疟
- 瘅疟
- 牡疟
- 痰疟
- 食疟
- 虚疟
- 疟
- 卷四
- 尸疰
- 五尸
- 诸疰
- 鬼迷鬼击
- 癫狂惊痫
- 黄疸
- 谷疸
- 酒疸
- 女劳疸
- 阴黄
- 虚黄
- 表邪发黄
- 急黄
- 消渴统论
- 水病
- 风水
- 皮水
- 石水
- 肾水
- 胀满统论
- 脾胀
- 肝胀
- 胀
- 血胀
- 食胀
- 热胀
- 寒胀
- 实胀
- 虚胀
- 积聚统论
- 肥气
- 伏梁
- 痞气
- 息贲
- 奔豚
- 气积
- 血积
- 伏瘕
- 石瘕瘕聚
- 米瘕
- 肉积
- 通治诸积
- 卷五
- 头痛统论
- 风头痛
- 热厥头痛
- 湿热头痛
- 寒湿头痛
- 痰厥头痛
- 肾虚头痛
- 肝厥头痛
- 食积头痛
- 血虚头痛
- 气虚头痛
- 偏头痛
- 雷头风
- 大头痛
- 项背痛
- 臂痛
- 眩晕
- 风虚眩晕之方
- 肝厥头晕之方
- 下虚眩晕之方
- 热风头眩之方
- 耳病统论
- 风聋
- 厥聋
- 肾虚耳聋
- 脓耳耵耳
- 鼻
- 鼻渊鼻塞
- 舌
- 舌胀舌出
- 口
- 口疮
- 齿
- 齿痛
- 咽喉
- 客热咽痛
- 客寒咽痛
- 咽痛失音
- 咽喉妨闷
- 喉痹诸法
- 卷六
- 心痛统论
- 热厥心痛
- 心寒痛
- 心虚痛
- 气刺心痛
- 血瘀心痛
- 蛔咬心痛
- 胃脘痛
- 痰积胃脘痛
- 肝乘胃痛
- 肾逆胃痛
- 腹痛
- 寒冷腹痛
- 热痛
- 冷热痛
- 风痛
- 食积痛
- 死血痛
- 腰痛
- 风虚腰痛
- 湿冷腰痛
- 湿热腰痛
- 肾虚腰痛
- 食积腰痛
- 瘀血腰痛
- 胁痛总论
- 肝郁胁痛
- 肝虚胁痛
- 肾虚胸胁痛
- 肝火胁痛
- 污血胁痛
- 息积
- 四肢肿
- 颤振
- 香港脚之源
- 香港脚痹挛
- 香港脚脚膝肿痛
- 香港脚少腹不仁
- 香港脚上气
- 香港脚冲心
- 香港脚肿满渐成水状
- 香港脚瘥后复发
- 痹症统论
- 行痹
- 痛痹
- 着痹
- 热痹
- 肠痹
- 胞痹
- 臂痹
- 挛症
- 卷七
- 咳嗽统论
- 冷嗽
- 热嗽
- 郁热嗽
- 饮气嗽
- 食积咳嗽
- 燥咳
- 虚寒嗽
- 肾咳
- 咳嗽失音
- 喘统论
- 痰实肺闭
- 水气乘肺
- 寒邪入肺
- 令火烁金
- 肾虚气逆
- 喘
- 血积肝伤
- 呕吐统论
- 刚壮之剂
- 清凉之剂
- 消痰逐水之剂
- 消食去积之剂
- 行气之剂
- 去风和胃之剂
- 理中安蛔之剂
- 导利之剂
- 益胃之剂
- 咳嗽呕吐痰血饮食
- 泄泻诸症统论
- 湿泻
- 寒泻
- 热泻
- 久泄
- 肾泄
- 飧泄
- 诸痢治法统论
- 分治痢症诸方
- 卷八
- 梦遗精滑
- 清心之剂
- 清燥湿热之剂
- 秘固精气之剂
- 赤白浊
- 便闭统论
- 虚闭
- 实闭
- 风闭
- 冷闭
- 热闭
- 气闭
- 闭癃遗溺
- 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交肠
- 诸淋
- 沙石淋
- 劳淋
- 血淋
- 气淋
- 膏淋
- 疝症统论
- 温剂之剂
- 逐水之剂
- 除湿之剂
- 降心火之剂
- 和血之剂
- 散气之剂
- 寒热兼行之剂
- 逐气流经之剂
- 诊候生死要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