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如麸片,甜者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是消中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是肾消也。(《古今录验》)
消渴大禁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慎之,慎之。
李词部曰∶消渴之疾,发则小便味甜。按∶《洪范》云∶稼穑作甘。以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人饮食之后,滋味皆甜,积在中焦,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化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其次为肌肉,其余则为小便。气臊者,五脏之气;味咸者,润下之味也。若腰肾虚冷,不能蒸化于上,谷气则尽下而为小便,故甘味不变,下多不止,食饮虽多而肌肤枯槁。譬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疾者,谷气下泄,尽为小便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上蒸,即润而不渴;若下虚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盖之,若下有火力,则暖气上腾而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板终不可得而润也。故张仲景云∶宜服八味肾气丸,并不可食冷物,及饮冷水,此颇得效,故录
八味肾气丸(方见肾劳。) 服讫后,再服后方以压之。
黄连(二十分) 麦冬(十二分) 苦参(十分) 生地(七分) 知母(七分) 牡蛎(七分)
为末,牛乳为丸,桐子大,曝干,浆水或牛乳下二十丸,日再服。病甚者,瘥后须服一载以上,即永绝病根。一方有人参五两。以上见《本事方》。
又疗消渴、口苦舌干方
麦冬(五两) 花粉(三两) 乌梅(十个,去核) 小麦(三合) 茅根 竹茹(各一升)
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四五服。细细含咽。
疗饮水不消、小便中如脂方(崔氏)
黄连 栝蒌根(各五两,为末)
生地汁和,并手丸如桐子大,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一方用生栝蒌汁、生地汁、羊乳汁,和黄连任多少,众手捻为丸,如桐子大,麦冬饮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五丸。轻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名羊乳丸。
麦冬饮子 治膈消胸满,烦心短气。
人参 茯神 麦冬 知母 五味子 生地 生甘草 葛根 栝蒌根
上等分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河间云∶心移热于肺为膈消。膈消者,心肺有热,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久则引饮为消渴也。麦冬饮子主之。
麦冬丸 消渴之人,愈与不愈,常须虑有大痈,以其内热而小便数故也。小便数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当预备此药,除肠胃实热,兼服消渴方。
麦冬 茯苓 黄芩 石膏 玉竹(各八分) 人参 龙胆草(各六分) 升麻(四分) 枳实(五分) 生姜 栝蒌根(各十分) 枸杞根
为末,蜜丸桐子大,茅根粟米汁下十丸,日二服。若渴则与后药。
栝蒌根 生姜 麦冬汁 芦根(各三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冬瓜饮子 治消渴,能食,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
冬瓜一个,割开去穣,入黄连末十两,仍将顶盖好,热灰中煨熟,去皮细切,研烂,用布取汁,每服一盏,日三夜二服。
葶苈丸 疗消渴成水病浮肿方。
甜葶苈(隔纸炒) 栝蒌根 杏仁(麸炒黄) 汉防己(各一两)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下,日三。
白术散 治诸病烦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皆可服之,大能止渴生津。
干葛(二两) 白术 人参 茯苓 炙草 藿香 木香(各一两)
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猪肚丸 治消渴。
猪肚(一具,洗净) 黄连 白粱米(各五两) 花粉 茯神(各四两) 知母(三两) 麦冬(二两)
上六味为末,内猪肚中缝密,置甑中蒸极烂,乘热入药臼中捣为丸。若硬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日二。
- 徐序
- 柏序
- 尤序
- 大父拙吾府君家传
- 卷一
- 中风统论
- 卒中八法
- 中风失音不语
- 口眼歪斜
- 偏风
- 历节痛风
- 鹤膝风
- 风缓
- 风瘙痒
- 诸湿统论
- 散湿之剂
- 渗利之剂
- 下湿之剂
- 上下分消之剂
- 瘟疫大法
- 卷二
- 痰饮统论
- 饮食
- 伤食
- 伤酒
- 不能食
- 谷劳
- 食亦
- 诸血统论
- 风热吐血
- 郁热失血
- 暑毒失血
- 蓄热吐血
- 气逆失血
- 劳伤吐血
- 阳虚失血
- 伤胃吐血
- 鼻衄
- 齿衄
- 舌衄
- 大衄
- 大便下血统论
- 结阴便血
- 湿热便血
- 中虚脱血
- 肠痔下血
- 溲血
- 卷三
- 膈噎反胃统论
- 痰膈
- 血膈
- 气膈
- 虫膈
- 杂疗方
- 虚劳统论
- 虚劳营卫不足
- 肺劳
- 心劳
- 肾劳
- 脾劳
- 风劳
- 热劳
- 干血劳
- 传尸劳
- 发热统论
- 劳倦发热
- 火郁发热
- 血虚发热
- 阳浮发热
- 痰积发热
- 瘀血作热
- 骨蒸热
- 食积酒毒发热
- 恶寒
- 疟疾统论
- 风疟
- 温疟
- 湿疟
- 瘅疟
- 牡疟
- 痰疟
- 食疟
- 虚疟
- 疟
- 卷四
- 尸疰
- 五尸
- 诸疰
- 鬼迷鬼击
- 癫狂惊痫
- 黄疸
- 谷疸
- 酒疸
- 女劳疸
- 阴黄
- 虚黄
- 表邪发黄
- 急黄
- 消渴统论
- 水病
- 风水
- 皮水
- 石水
- 肾水
- 胀满统论
- 脾胀
- 肝胀
- 胀
- 血胀
- 食胀
- 热胀
- 寒胀
- 实胀
- 虚胀
- 积聚统论
- 肥气
- 伏梁
- 痞气
- 息贲
- 奔豚
- 气积
- 血积
- 伏瘕
- 石瘕瘕聚
- 米瘕
- 肉积
- 通治诸积
- 卷五
- 头痛统论
- 风头痛
- 热厥头痛
- 湿热头痛
- 寒湿头痛
- 痰厥头痛
- 肾虚头痛
- 肝厥头痛
- 食积头痛
- 血虚头痛
- 气虚头痛
- 偏头痛
- 雷头风
- 大头痛
- 项背痛
- 臂痛
- 眩晕
- 风虚眩晕之方
- 肝厥头晕之方
- 下虚眩晕之方
- 热风头眩之方
- 耳病统论
- 风聋
- 厥聋
- 肾虚耳聋
- 脓耳耵耳
- 鼻
- 鼻渊鼻塞
- 舌
- 舌胀舌出
- 口
- 口疮
- 齿
- 齿痛
- 咽喉
- 客热咽痛
- 客寒咽痛
- 咽痛失音
- 咽喉妨闷
- 喉痹诸法
- 卷六
- 心痛统论
- 热厥心痛
- 心寒痛
- 心虚痛
- 气刺心痛
- 血瘀心痛
- 蛔咬心痛
- 胃脘痛
- 痰积胃脘痛
- 肝乘胃痛
- 肾逆胃痛
- 腹痛
- 寒冷腹痛
- 热痛
- 冷热痛
- 风痛
- 食积痛
- 死血痛
- 腰痛
- 风虚腰痛
- 湿冷腰痛
- 湿热腰痛
- 肾虚腰痛
- 食积腰痛
- 瘀血腰痛
- 胁痛总论
- 肝郁胁痛
- 肝虚胁痛
- 肾虚胸胁痛
- 肝火胁痛
- 污血胁痛
- 息积
- 四肢肿
- 颤振
- 香港脚之源
- 香港脚痹挛
- 香港脚脚膝肿痛
- 香港脚少腹不仁
- 香港脚上气
- 香港脚冲心
- 香港脚肿满渐成水状
- 香港脚瘥后复发
- 痹症统论
- 行痹
- 痛痹
- 着痹
- 热痹
- 肠痹
- 胞痹
- 臂痹
- 挛症
- 卷七
- 咳嗽统论
- 冷嗽
- 热嗽
- 郁热嗽
- 饮气嗽
- 食积咳嗽
- 燥咳
- 虚寒嗽
- 肾咳
- 咳嗽失音
- 喘统论
- 痰实肺闭
- 水气乘肺
- 寒邪入肺
- 令火烁金
- 肾虚气逆
- 喘
- 血积肝伤
- 呕吐统论
- 刚壮之剂
- 清凉之剂
- 消痰逐水之剂
- 消食去积之剂
- 行气之剂
- 去风和胃之剂
- 理中安蛔之剂
- 导利之剂
- 益胃之剂
- 咳嗽呕吐痰血饮食
- 泄泻诸症统论
- 湿泻
- 寒泻
- 热泻
- 久泄
- 肾泄
- 飧泄
- 诸痢治法统论
- 分治痢症诸方
- 卷八
- 梦遗精滑
- 清心之剂
- 清燥湿热之剂
- 秘固精气之剂
- 赤白浊
- 便闭统论
- 虚闭
- 实闭
- 风闭
- 冷闭
- 热闭
- 气闭
- 闭癃遗溺
- 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交肠
- 诸淋
- 沙石淋
- 劳淋
- 血淋
- 气淋
- 膏淋
- 疝症统论
- 温剂之剂
- 逐水之剂
- 除湿之剂
- 降心火之剂
- 和血之剂
- 散气之剂
- 寒热兼行之剂
- 逐气流经之剂
- 诊候生死要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