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太阴之脉所出也,为井。治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 疟,振寒,腹满膨膨,唾沫,唇干,引饮不下,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中鸣。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藏热凑。唐刺史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权针之立愈。不宜灸。
2.鱼际∶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出,呕血,心痹悲恐。针入二分。留三呼。
3.太渊∶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治胸痹,逆气,寒厥,善哕,呕饮水,咳嗽,烦怨,不得卧,肺胀满膨膨,背内廉痛,目生白翳,眼 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干,狂言口 。可灸三壮,针入二分。
4.经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膨,喉痹,掌中热,咳嗽上气,数欠,热病汗不出。暴痹喘逆,心痛,呕吐。针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伤人神。
5.列缺∶二穴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头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阴络别走阳原。疗偏风口 ,手腕无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疟,呕沫,善笑纵唇口,健忘。针入二分,留三呼,泻五吸即可,灸七壮,慎酒面生冷物等。
6.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阴 。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针入三分,灸五壮。
7.尺泽∶二穴水也,在肘中约上动脉中。手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8.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治心痛,干呕,烦满。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9.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动脉中,以鼻取之。治逆气喘不得息,目眩远视KT KT ,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禁不可灸,使人逆气。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针入四分,留三呼。
- 一、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 二、医经录要
- (一)《灵枢·经脉》篇
- (二)《灵枢·本输》篇
- (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 (四)《灵枢·小针解》
- (五)《灵枢·营气》篇
- (六)《灵枢·营卫生会》篇
- (七)《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 (八)《素问·刺要论》篇
- (九)《素问·刺齐论》篇
- (十)《素问·刺禁论》篇
- (十一)《素问·刺志论》篇
- (十二)《素问·针解》篇
- (十三)《难经》录要
- 三、骨度尺寸图说(图缺)
- (一)周身骨部名目
- (二)骨度
- 四、经脉孔穴起止图说
- 经络次序
- 十二经脉起止歌
- 周身经络总诀(有小序)
- 五、周身孔穴总图(图缺)
- 六、十二经孔穴图及歌括
- (一)手太阴肺经穴图及歌括
-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三)足阳明胃经穴图及歌括
- (四)足太阴脾经穴图及歌括
- (五)手少阴心经穴图及歌括
-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图及歌括
- (八)足少阴肾经穴图及歌括
-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及歌括
-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及歌括
-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图及歌括
-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图及歌括
- 七、奇经八脉孔穴图说及歌括
- (一)奇经八脉总说
- (二)奇经八脉总歌
- (三)任脉穴图(图缺)(二十四穴)
- (四)任脉穴歌
- (五)督脉穴图(图缺)(二十七穴)
- (六)督脉穴歌
- (七)冲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八)冲脉穴歌
- (九)阳跷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十)阳跷脉穴歌
- (十一)阴跷脉穴图(图缺)(三穴)
- (十二)阴跷脉穴歌
- (十三)阳维脉穴图(图缺)(十七穴)
- (十四)阳维脉穴歌
- (十五)阴维脉穴图(图缺)(七穴)
- (十六)阴维脉穴歌
- (十七)带脉穴图(图缺)(六穴)
- (十八)带脉穴歌
- 八、针法秘传
- (一)注解标幽赋
- (二)禁针穴歌
- (三)禁灸穴歌
- (四)古针法歌
- (五)古穴法歌、论晕针吸针解救法
- (六)今世所传之针法
- 宏纲陈氏补泻针法
- 三才法
- 候气法
- 近世针家十四法
- 通关过节等十六法
-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此即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各穴之主治也)
- (一)手太阴肺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二)手阳明大肠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八穴)
- (三)手少阴心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四)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及臂凡一十六穴)
- (五)手厥阴心主脉(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六穴〕
- (六)手少阳三焦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四穴)
- (七)足厥阴肝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八)足少阳胆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八穴)
- (九)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十)足阳明胃经(左右及股凡三十穴)
- (十一)足少阴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穴)
-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凡三十六穴)
-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
- (二)偃伏头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三)偃伏头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七)正面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
- (八)正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 (九)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
-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肩膊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二)背部中行(凡一十三穴)
- (三)背部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
- (四)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
- 十二、侧颈项膺侧腋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侧颈项部(左右凡一十八穴)
- (二)膺部中行(凡七穴)
- (三)膺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膺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五)膺部第四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六)侧腋部(左右凡八穴)
- 十三、腹部及侧胁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
- (二)腹部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
- (三)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
- (四)腹部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五)侧胁部(左右凡一十二穴)
- 十四、或问
- 十五、针验摘录
- (一)头风
- (二)阳痿
- (三)中风
- (四)臂痛
- (五)手麻
- (六)盲肠炎
- (七)中风
- (八)肠癖
- (九)脚面毒瘀
- (十)肩背痛
- (十一)胸痛
- (十二)子宫岩
- (十三)肾不纳气
- (十四)臂痛
- (十五)心痒
- (十六)腰痛
- (十七)膈食
- (十八)胃病
- (十九)蛇蛊
- (二十)干血
- (二十一)死脉
- (二十二)小肠气
- (二十三)齿痛
- (二十四)腰痛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