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庭∶一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止。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七壮至三七壮止,禁不可针,针即发狂,忌生冷、鸡、猪、酒、面、动风物等。
2.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督脉气所发。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以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忌如前法。
3.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惊痫,戴目上不识人。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头风,生白屑,多睡,针之弥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相和揩发根下,头风即永除。若八岁以下,即不得针。盖缘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热面、猪、鱼物等。
4.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脉气所发。据甄权《针经》云是一寸,今即根据《素问》一寸五分为定。疗头风目眩,面赤肿,小儿惊痫,风痫螈 ,发即无时,鼻多清涕,顶肿痛。针入一分,可灸三壮,至七七壮即止,忌如前法。
5.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脉、足太阳交会于巅上。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针入二分,得气即泻。可灸七壮,至七七壮即止。唐秦鸣鹤刺微出血,头痛立愈。凡灸头顶,不得过七七壮,缘头顶皮肤浅薄,灸不宜多。
6.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治目KT KT ,颈项恶风寒,目眩,头偏痛。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7.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治脑旋目晕,头痛不可忍,烦心,呕吐涎沫,发即无时,颈项强左右不得回顾。可灸七壮,针入二分。
8.脑户∶一穴,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禁不可针,针之令人哑不能言。治目睛痛不能远视,面赤目黄头肿。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失喑。
9.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针入三分。
10.哑门∶一穴,一作“喑”,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项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仰头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哑。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螈癫疾,头重。针入二分。
- 一、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 二、医经录要
- (一)《灵枢·经脉》篇
- (二)《灵枢·本输》篇
- (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 (四)《灵枢·小针解》
- (五)《灵枢·营气》篇
- (六)《灵枢·营卫生会》篇
- (七)《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 (八)《素问·刺要论》篇
- (九)《素问·刺齐论》篇
- (十)《素问·刺禁论》篇
- (十一)《素问·刺志论》篇
- (十二)《素问·针解》篇
- (十三)《难经》录要
- 三、骨度尺寸图说(图缺)
- (一)周身骨部名目
- (二)骨度
- 四、经脉孔穴起止图说
- 经络次序
- 十二经脉起止歌
- 周身经络总诀(有小序)
- 五、周身孔穴总图(图缺)
- 六、十二经孔穴图及歌括
- (一)手太阴肺经穴图及歌括
-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三)足阳明胃经穴图及歌括
- (四)足太阴脾经穴图及歌括
- (五)手少阴心经穴图及歌括
-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图及歌括
- (八)足少阴肾经穴图及歌括
-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及歌括
-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及歌括
-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图及歌括
-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图及歌括
- 七、奇经八脉孔穴图说及歌括
- (一)奇经八脉总说
- (二)奇经八脉总歌
- (三)任脉穴图(图缺)(二十四穴)
- (四)任脉穴歌
- (五)督脉穴图(图缺)(二十七穴)
- (六)督脉穴歌
- (七)冲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八)冲脉穴歌
- (九)阳跷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十)阳跷脉穴歌
- (十一)阴跷脉穴图(图缺)(三穴)
- (十二)阴跷脉穴歌
- (十三)阳维脉穴图(图缺)(十七穴)
- (十四)阳维脉穴歌
- (十五)阴维脉穴图(图缺)(七穴)
- (十六)阴维脉穴歌
- (十七)带脉穴图(图缺)(六穴)
- (十八)带脉穴歌
- 八、针法秘传
- (一)注解标幽赋
- (二)禁针穴歌
- (三)禁灸穴歌
- (四)古针法歌
- (五)古穴法歌、论晕针吸针解救法
- (六)今世所传之针法
- 宏纲陈氏补泻针法
- 三才法
- 候气法
- 近世针家十四法
- 通关过节等十六法
-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此即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各穴之主治也)
- (一)手太阴肺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二)手阳明大肠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八穴)
- (三)手少阴心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四)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及臂凡一十六穴)
- (五)手厥阴心主脉(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六穴〕
- (六)手少阳三焦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四穴)
- (七)足厥阴肝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八)足少阳胆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八穴)
- (九)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十)足阳明胃经(左右及股凡三十穴)
- (十一)足少阴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穴)
-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凡三十六穴)
-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
- (二)偃伏头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三)偃伏头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七)正面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
- (八)正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 (九)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
-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肩膊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二)背部中行(凡一十三穴)
- (三)背部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
- (四)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
- 十二、侧颈项膺侧腋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侧颈项部(左右凡一十八穴)
- (二)膺部中行(凡七穴)
- (三)膺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膺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五)膺部第四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六)侧腋部(左右凡八穴)
- 十三、腹部及侧胁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
- (二)腹部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
- (三)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
- (四)腹部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五)侧胁部(左右凡一十二穴)
- 十四、或问
- 十五、针验摘录
- (一)头风
- (二)阳痿
- (三)中风
- (四)臂痛
- (五)手麻
- (六)盲肠炎
- (七)中风
- (八)肠癖
- (九)脚面毒瘀
- (十)肩背痛
- (十一)胸痛
- (十二)子宫岩
- (十三)肾不纳气
- (十四)臂痛
- (十五)心痒
- (十六)腰痛
- (十七)膈食
- (十八)胃病
- (十九)蛇蛊
- (二十)干血
- (二十一)死脉
- (二十二)小肠气
- (二十三)齿痛
- (二十四)腰痛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