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足厥阴脉之所出也,为井。治卒疝,小便数,遗溺,阴头中痛,心痛,汗出,阴上入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病左取右,右取左。腹胀肿满,少腹痛,中热,喜寐,尸蹶状如死,妇人血崩不止,可灸三壮,针入三分,留六呼。
2.行间∶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溺难,又曰浊,寒疝,少腹肿,咳逆,呕血,腰痛不可俯仰,腹中胀,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口 ,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癫疾,短气。可灸三壮,针入六分,留十呼。
3.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今附凡诊大冲脉,可诀男子病死生。足厥阴脉之所注也,为 。治腰引少腹痛,小便不利状如淋, 疝,少腹肿,溏泄,遗溺,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发寒,嗌干,肘肿,内踝前痛,淫泺 酸,腋下肿,马刀疡 ,唇肿。针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4.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 疟,色苍苍,振寒,少腹肿,食怏怏,绕脐痛,足逆冷,不嗜食,身体不仁,寒疝引腰中痛,或身微热。针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5.蠡沟∶二穴在足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足厥阴络。治卒疝,少腹肿时少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闭,数噫,恐悸,少气不足,腹中痛,悒悒不乐,咽中闷如有息肉状,背拘急不可俯仰。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6.中都∶二穴,一名中 ,在内踝上七寸 骨中,与少阴相值。治肠 , 疝,少腹痛,妇人崩中,因产恶露不绝。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7.膝关∶二穴在犊鼻下二寸陷中。治风痹,膝内痛引膑不可屈伸,喉咽中痛。针入四分,可灸五壮。
8.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足厥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浸股内,少腹肿,阴挺出,丈夫 疝,阴股痛,小便难,腹胁支满,癃闭,少气,泄利,四肢不举,实即身热,目眩痛,汗不出,目KT KT ,膝痛,筋挛不可屈伸,发狂,衄血,喘呼,少腹痛引喉咽。针入六分,灸三壮。又云∶正膝屈内外两筋间宛宛中,又在膝曲横纹头。治风劳,失精,身体极痛,泄水,下利脓血,阴肿, 痛。可灸三壮,针入六分,留十呼。
9.阴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足厥阴别走。治腰尻引中腹痛,遗溺不禁。针入六分,可灸三壮。
10.五里∶二穴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治肠中满、热闭不得溺。可灸五壮,针入六分。
11.阴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治妇人绝产若未经生产者。可灸三壮,即有子。针入八分,留七呼。
- 一、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 二、医经录要
- (一)《灵枢·经脉》篇
- (二)《灵枢·本输》篇
- (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 (四)《灵枢·小针解》
- (五)《灵枢·营气》篇
- (六)《灵枢·营卫生会》篇
- (七)《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 (八)《素问·刺要论》篇
- (九)《素问·刺齐论》篇
- (十)《素问·刺禁论》篇
- (十一)《素问·刺志论》篇
- (十二)《素问·针解》篇
- (十三)《难经》录要
- 三、骨度尺寸图说(图缺)
- (一)周身骨部名目
- (二)骨度
- 四、经脉孔穴起止图说
- 经络次序
- 十二经脉起止歌
- 周身经络总诀(有小序)
- 五、周身孔穴总图(图缺)
- 六、十二经孔穴图及歌括
- (一)手太阴肺经穴图及歌括
-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三)足阳明胃经穴图及歌括
- (四)足太阴脾经穴图及歌括
- (五)手少阴心经穴图及歌括
-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图及歌括
-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图及歌括
- (八)足少阴肾经穴图及歌括
-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图及歌括
-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及歌括
-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图及歌括
-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图及歌括
- 七、奇经八脉孔穴图说及歌括
- (一)奇经八脉总说
- (二)奇经八脉总歌
- (三)任脉穴图(图缺)(二十四穴)
- (四)任脉穴歌
- (五)督脉穴图(图缺)(二十七穴)
- (六)督脉穴歌
- (七)冲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八)冲脉穴歌
- (九)阳跷脉穴图(图缺)(十一穴)
- (十)阳跷脉穴歌
- (十一)阴跷脉穴图(图缺)(三穴)
- (十二)阴跷脉穴歌
- (十三)阳维脉穴图(图缺)(十七穴)
- (十四)阳维脉穴歌
- (十五)阴维脉穴图(图缺)(七穴)
- (十六)阴维脉穴歌
- (十七)带脉穴图(图缺)(六穴)
- (十八)带脉穴歌
- 八、针法秘传
- (一)注解标幽赋
- (二)禁针穴歌
- (三)禁灸穴歌
- (四)古针法歌
- (五)古穴法歌、论晕针吸针解救法
- (六)今世所传之针法
- 宏纲陈氏补泻针法
- 三才法
- 候气法
- 近世针家十四法
- 通关过节等十六法
-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此即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各穴之主治也)
- (一)手太阴肺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二)手阳明大肠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八穴)
- (三)手少阴心经(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 (四)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及臂凡一十六穴)
- (五)手厥阴心主脉(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六穴〕
- (六)手少阳三焦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四穴)
- (七)足厥阴肝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八)足少阳胆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八穴)
- (九)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 (十)足阳明胃经(左右及股凡三十穴)
- (十一)足少阴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穴)
-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左右足凡三十六穴)
-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偃伏头部中行(凡一十穴)
- (二)偃伏头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三)偃伏头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侧头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七)正面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穴)
- (八)正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 (九)侧面部(左右凡一十六穴)
- 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肩膊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 (二)背部中行(凡一十三穴)
- (三)背部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
- (四)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
- 十二、侧颈项膺侧腋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侧颈项部(左右凡一十八穴)
- (二)膺部中行(凡七穴)
- (三)膺部第二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四)膺部第三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五)膺部第四行(左右凡一十二穴)
- (六)侧腋部(左右凡八穴)
- 十三、腹部及侧胁各经穴主治病症
- (一)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
- (二)腹部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
- (三)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
- (四)腹部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
- (五)侧胁部(左右凡一十二穴)
- 十四、或问
- 十五、针验摘录
- (一)头风
- (二)阳痿
- (三)中风
- (四)臂痛
- (五)手麻
- (六)盲肠炎
- (七)中风
- (八)肠癖
- (九)脚面毒瘀
- (十)肩背痛
- (十一)胸痛
- (十二)子宫岩
- (十三)肾不纳气
- (十四)臂痛
- (十五)心痒
- (十六)腰痛
- (十七)膈食
- (十八)胃病
- (十九)蛇蛊
- (二十)干血
- (二十一)死脉
- (二十二)小肠气
- (二十三)齿痛
- (二十四)腰痛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