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 老,自顺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称武林为医薮。盖其时卢君晋公,以禅理参证医理,治奇疾辄效,名动一时。张君隐庵继之而起,名与相埒,构侣山堂,招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讲论其中,参考经论之同异,而辨其是非,于是谈轩岐之学人,咸向往于两君之门,称极盛焉。两君所着书皆堪传世,张氏所辑者,俱已授梓行世,甫及百年,流传日少。其《针灸秘传》及《侣山堂类辩》二种,已难得购,余寻之有年,始得《类辩》一种。观其准古衡今,析疑纠谬,足为后学规矩准绳,亟为重梓,以广其传。后之学人,苟以此为指南,庶能得正道,而由之宁有岐路之迷、邪径之误哉?隐庵初为粮道书吏,粮道患癃闭,诸医用药皆罔效,或荐隐庵。隐庵以补中益气汤投之,一剂而愈。或问之曰∶人治以降利之药而不效,子易以升提之药而效,其理安在?隐庵曰∶公不见夫水注子乎!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之闭,而水自通流。非其法耶?令阅编中所释,将欲下之,必先举之,而引辘轳之绳以喻,正是此理。人能以此法触类而通之,医法固无尽藏哉!兹事,余盖闻之黄君观石者如是,近又闻张君东扶,言卢晋公事粮道,患内闭溺不得下,势甚亟,诸医皆束手,晋公先生以人参、麻黄各一两定剂,诸医嗫嚅不敢谓是,粮道不疑,而饮其药,不超时溺下,粮道喜以千金赠晋公。与予前所闻者异辞,予意卢、张二君所治各一,当事而传者,均属之粮道,致有异同之疑耳!黄、张二友,皆非妄言者,故并纪之以为治癃闭之法,并以证此帙中,名言精理,所蕴不少,人当殚思细参,以收其益,慎毋视为浅近而忽之也。
乾隆己丑三月五日戊子胥山老人王琦
忆甲子岁暮,以事往来横山大岭间,道中憩一农家,农家方解豕,析其前蹄,有清水流出,约二升许。异而询之,农家子曰∶此豕自么时即患足弱不能行立,恒卧而食。此其病之所由来也。予因是悟人之病手足不良,而不任持行者,盖因水湿之气留滞其中者,亦如此矣。兹阅隐庵所记,因猪肠之蛔,而知无病之人未尝有蛔。其事固可类观也。谷雨后三日庚子,校勘已毕,重阅此条,因 笔附记于后。
- 序
- 卷上
- 辩血
- 辩气
- 辩两肾
- 辩三焦
- 辩包络
- 辩督脉
- 辩脏腑阴阳
- 辩九窍
- 辩七门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疟
-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 《针经》论
- 伤寒书论
- 《金匮要略》论
- 诊法论
- 识脉论
- 音声言语论
- 望色论
- 问因论
- 伤寒传经辩
- 阳证阴证辩
- 阳剧似阴阴剧似阳辩
- 阴证本于阳虚辩
- 邪正虚实辩
- 阳脱阴脱辩
- 病有新故辩
- 饮酒伤脾辩
- 发汗利水辩
- 瘫劳鼓膈为难治之因辩
- 能医伤寒即能医痘疹,能医痘疹即能医痈毒辩
- 乳痈鼠辩
- 能食而肌肉消瘦辩
- 奇恒论
- 利论
- 中风论
- 头痛论
- 心痛论
- 腹痛论
- 消渴论
- 咳嗽论
- 砂证论
- 痘论
- 附∶五类救逆丹
- 附∶百祥丸说
- 附∶玄菟丸
- 疹论
- 附∶治主方
- 胎前论
- 产后论
- 急下论
- 急温论
- 汗下论
- 往来寒热论
- 潮热论
- 《伤寒论》编次辩
- 风伤卫寒伤荣辩
- 医学入门
- 医以力学为先
- 中庸之道
- 杂证论
- 十干化五行论
- 卷下
- 本草纲领论
- 药性形名论
- 草木不凋论
- 四气逆从论
- 大枣
- 栀子
- 枇杷
- 款冬花
- 泽泻
- 芍药
- 牡丹皮
- 栝楼
- 麦芽
- 薯蓣
- 枸杞
- 红花
- 石膏
- 女贞实
- 莲实
- 桑上寄生
- 紫草茸
- 枳实
- 橘皮
- 麦门冬
- 防己
- 附子
- 丹雄鸡
- 黑豕
- 鳞类
- 蚌蛤
- 血余
- 龟板、鹿茸
- 半夏、天花粉
- 百合、紫苏
- 羌活、防风
- 鸡子、金银花、王不留行
- 沙参、人参、黄
- 姜附辩
- 炮制辩
- 畏恶反辩
- 奇偶分两辩
- 寒热补泻兼用辩
- 官料药辩
- 金匮肾气丸论
- 枳术汤论
- 胶艾汤论
- 戊癸合化论
- 太阴阳明论
- 蛔虫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