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古名《针经》,《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唐·王冰改为《灵枢》,盖亦有所本也。其中论脏腑阴阳,雌雄配合,精神气血,生死原流,营卫之经行出入,经脉之终始循环,三阴三阳有血气之多少,手经足经分尺寸之短长;五脏五行之气外合皮肉筋骨,四方四时之令内通肺肾心肝;十二经脉合地之十二经水,十一脏腑应天之六律五音;天地日月配形身之上下,人与天地参也;生长收藏随寒暑之往来,而人亦应之。脉随呼吸,应周天之二十八宿;营随卫转,合昼夜之百刻阴阳,十二经中,分是动所生之病证;五脏脉法,有缓、急、滑、涩之提纲;论五脏神,内舍五情五志;分五形人,外具五色五音;察面王即知脏腑之凶吉,审形气便知寿命之短长。论气之阴阳清浊,有顺有逆;味之酸、辛、甘、苦,有忌有宜。论内伤之病,分别阴阳喜怒;外感之疾,各有部署形层。百病之起,有寒、热、虚、实;汤液之法,有补、泻、温、凉。其间义理精微,不能尽述。
苟非生知睿圣,焉能洞察隔垣?诚三才之原始,实医学之上乘,后世视为《针经》而忽之!医者能明正气之生始出入,而后知邪病之虚实浅深,舍根本之大道,而反循末务,设遇盘根错节,靡不意乱心迷,若能潜心此经,自然出类拔萃。
目录
- 序
- 卷上
- 辩血
- 辩气
- 辩两肾
- 辩三焦
- 辩包络
- 辩督脉
- 辩脏腑阴阳
- 辩九窍
- 辩七门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疟
-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 《针经》论
- 伤寒书论
- 《金匮要略》论
- 诊法论
- 识脉论
- 音声言语论
- 望色论
- 问因论
- 伤寒传经辩
- 阳证阴证辩
- 阳剧似阴阴剧似阳辩
- 阴证本于阳虚辩
- 邪正虚实辩
- 阳脱阴脱辩
- 病有新故辩
- 饮酒伤脾辩
- 发汗利水辩
- 瘫劳鼓膈为难治之因辩
- 能医伤寒即能医痘疹,能医痘疹即能医痈毒辩
- 乳痈鼠辩
- 能食而肌肉消瘦辩
- 奇恒论
- 利论
- 中风论
- 头痛论
- 心痛论
- 腹痛论
- 消渴论
- 咳嗽论
- 砂证论
- 痘论
- 附∶五类救逆丹
- 附∶百祥丸说
- 附∶玄菟丸
- 疹论
- 附∶治主方
- 胎前论
- 产后论
- 急下论
- 急温论
- 汗下论
- 往来寒热论
- 潮热论
- 《伤寒论》编次辩
- 风伤卫寒伤荣辩
- 医学入门
- 医以力学为先
- 中庸之道
- 杂证论
- 十干化五行论
- 卷下
- 本草纲领论
- 药性形名论
- 草木不凋论
- 四气逆从论
- 大枣
- 栀子
- 枇杷
- 款冬花
- 泽泻
- 芍药
- 牡丹皮
- 栝楼
- 麦芽
- 薯蓣
- 枸杞
- 红花
- 石膏
- 女贞实
- 莲实
- 桑上寄生
- 紫草茸
- 枳实
- 橘皮
- 麦门冬
- 防己
- 附子
- 丹雄鸡
- 黑豕
- 鳞类
- 蚌蛤
- 血余
- 龟板、鹿茸
- 半夏、天花粉
- 百合、紫苏
- 羌活、防风
- 鸡子、金银花、王不留行
- 沙参、人参、黄
- 姜附辩
- 炮制辩
- 畏恶反辩
- 奇偶分两辩
- 寒热补泻兼用辩
- 官料药辩
- 金匮肾气丸论
- 枳术汤论
- 胶艾汤论
- 戊癸合化论
- 太阴阳明论
- 蛔虫
- 跋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