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有三消之分,饮水多而小便少为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坚为中消;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上中二消属热,下消属寒)。前贤治法,上消用人参白虎汤,中消用调胃承气汤,下消用肾气丸。其实皆津液干枯病,故赵养葵先生谓,凡大渴大燥无分冲下用大剂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五味(名加减八味丸),连剂频进饮,渴自止。白虎承气皆非所宜,此赵论虽变古人成法,其中实有妙义。盖人之灌溉,一身全赖两肾中水火,少火能生气,则真水自升,而渴自止(加肉桂正所以温动少火,前贤治下消用肾气丸者即此意),然临症总贵因脉变通。上消轻,多先拟清燥法。
大麦冬五钱,连心 大天冬三钱 白粳米四钱 大生地五钱 雪梨干八钱
乌梅肉四分加生蜜冲服。渴仍照方频进,蜜不拘多少,与乌梅酸甜合病者口味为妙,酸甘盖取其化阴。
服三四剂仍渴,倘脉洪大而数,喜冷饮者,加石膏、知母。仍渴再加黄连、甘草。脉沉弱而迟喜热饮者(拟方不合),宜遵养葵法(或肾气丸)。中消用调胃承气汤合四物汤(或去芎硝,君以石膏)。下消宜肾气丸。若骨瘦腿疼宜知柏八味加杜仲、人参、天冬、五味。
目录
- 自叙
- 凡例
- 序
- 附诗并各题赠
- 卷一
- 外感症
- 春日外感
- 夏日外感
- 秋日外感
- 冬日外感
- 春温症(冬温同论症治
- 暑症
- 附案(暑邪变疟
- 湿症
- 泄泻症
- 痢症
- 附论时行传染二症
- 疟症
- 附案(暑邪变疟
- 又案(疟后辨寒热
- 卷二
- 消渴症
- 呕吐
- 附论噎隔反胃
- 疸症
- 附案二
- 头痛
- 附论偏正头风
- 腹痛(中脐及脐上下痛同考
- 附案
- 附论藿乱症
- 附论疝气症
- 心痛
- 附案(奇经心痛
- 胁痛
- 腰痛
- 脚气痛
- 附论痿蹙症
- 耳痛(耳鸣耳聋同辨证治
- 牙痛
- 卷三
- 淋症
- 附案二(石淋
- 治浊症方
- 遗精
- 便血
- 小便血
- 衄血
- 吐血
- 附案(肝病误治胃
- 又案(胃病误治肝
- 续附丁卯新案(虚阳升泄逼血妄行
- 选录王肯堂先生论痰中见血一症。
- 咳嗽
- 附案(咳嗽而喑)
- 选录王肯堂辨十嗽与五脏咳以便参考。
- 附寄冯蕙庭君调养脾胃论
- 《医略》所用方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