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浮沉。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合。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
百骸之病自消矣。每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浓褥铺于榻上。盘脚跗坐。瞑目不视。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任其自然。坐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入。然后缓缓伸足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偃卧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啜粥半碗。不可作劳恼怒。以损静功。每日根据法行之。两月之后。自见功效。
不炼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脏腑之毒。吸采天地之清。太上玉轴六字气诀。道藏有玉轴经言五脏六腑之气。因五味熏灼不和。又六欲七情。积久生病。内伤脏腑。外攻九窍。以致百骸受病。轻则痼癖。甚则盲废。又重则伤亡。故以六字气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瓦斯。以吸字而自采天地之清气以补之。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万病不生。延年益寿。卫生之宝。非人勿传。呼有六。曰。呵呼 嘘嘻吹也。吸则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气。以呼字治脾气。以 字治肺气。以嘘字治肝气。以嘻字治胆气。以吹字治肾气。此六字气诀。分主五脏六腑也。凡天地之气。目子至巳。为六阳时。自午至亥。为六阴时。如阳时则对东方。勿尽闭窗户。然忌风入。解带正坐。叩齿三十六以定神。先搅口中浊津漱炼。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即低头向左而咽之。以心送下。候 至腹中。低头开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瓦斯。念时耳不得闻呵字声。闻即气粗。乃损心气也。念毕。
仰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以补心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吸气。闻即气粗。亦损心气也。但呵时令短。吸时令长。即吐少纳多。吸讫。即低头念呵字。耳复不得闻呵字声。呵讫又仰头以鼻徐徐吸清气以补心。亦不得闻吸声。如此吸者六次。即心之毒瓦斯渐散。又将天地之清气补之。心之元气。亦渐复矣。再又根据此式念呼字。耳亦不得闻呼声。如此呼者六次。
所以散脾毒。而补脾元也。次又念 字以泻肺毒。以吸而补肺元。亦须六次。次念嘘字。以泻肝毒。以吸而补肝元。嘻以泻胆毒。吸以补胆元。吹以泻肾毒。吸以补肾元。如此者并各六次.是谓小周。小周者六六三十六也。三十六而六气遍。脏腑之毒瓦斯渐消。病根渐除。神气渐完矣。次看是何脏腑受病。如眼病。即又念嘘嘻二字。各十八遍。仍每次以吸补之。总之三十六讫。是为中周。中周者第二次三十六。通为七十二也。次又再根据前呵呼 嘘嘻吹六字法。各为六次。并须呼以泻之。吸以补之。愈当精虔。不可怠废。此第三次三十六也。是为大周。总之为一百单八次。是为百八诀也。午时属阴时。有病即对南方为之。南方属火。
所以却阴毒也。然又不若子后巳前。面东之为阳时也。如早起床上面东。将六字各为六次。
是为小周。亦可治眼病也。凡眼中诸症。惟此诀能去之。他症亦然。如病重者。每字作五十次。凡三百而六腑周矣。乃漱炼咽液叩齿如初。如此者三。即通为九百次。无病不愈。孙真人云。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
扶桑至宝丹 扶桑扶桑高拂云。海东日出气氤氲。沧海变田几亿载。此树移根今尚存结子如丹忽如漆。绿叶英英翠可扪。濯磨入鼎即灵药。芝木区区未许群。叶兮叶兮愿玉汝。绿阴里面有桃源。
胡僧曰。蚕食吐丝。结成锦绣。人食生脂。延年除咎。盖嫩桑之叶。性本和平。不冷不热。
生于效野之外。惧为蛇蝎所沿。须择家园中嫩而存树者。采数十斤。洗以长流之水。摘去其蒂。曝于日中。以干为度。复取巨胜子为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二次。约可百丸白开水下。三月之后。体生轸粟。此是药力所行。慎勿惊畏。旋则遍体光洁。如凝脂然。
服至半年之后。精力转生。诸病不作。久服不已。自登上寿。老人服之。步健眼明。又能消痰生津。补髓添精。功效不细。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肝脏脉病虚实
- 心脏脉病虚实
- 脾脏脉病虚实
- 肺脏脉病虚实
- 肾脏脉病虚实
- 胆经虚实病候
- 小肠虚实病候
- 胃经虚实病候
- 大肠虚实病候
- 膀胱经虚实病候
- 三焦虚实病候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六气为病
- 风类
- 热类
- 湿类
- 火类
- 燥类
- 寒类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药论
- 药有五法
- 药性歌括
- 卷二
- 中风
- 中风恶症
- 预防中风
- 伤寒
- 脉歌
- 伤寒总论
- 伤寒金口诀
- 出汗良法
- 伤寒诸方
- 四时感冒
- 中寒
- 瘟疫
- 瘴气
- 中暑
- 中湿
- 火症
- 内伤
- 内外伤辨
- 饮食
- 嗜酒丧身
- 郁症
- 卷三
- 痰饮
- 咳嗽
- 喘急
- 哮吼
- 疟疾
- 痢疾
- 下痢不治症
- 泄泻
- 补遗
- 霍乱
- 呕吐
- 翻胃
- 呃逆
- 嗳气
- 吞酸
- 嘈杂
- 诸气
- 痞满
- 鼓胀
- 水肿
- 补遗
- 积聚
- 五疸
- 卷四
- 补益
- 呼吸静功妙诀
- 老人
- 保生杂志
- 痼冷
- 斑疹
- 发热
- 劳瘵
- 摄养良箴
- 补遗
- 吐血
- 补遗
- 衄血
- 咳血
- 咯血
- 呕血
- 唾血
- 便血
- 溺血
- 恶热
- 恶寒
- 汗症
- 卷五
- 眩晕
- 麻木
- 癫狂
- 痫症
- 健忘
- 惊悸
- 怔忡
- 虚烦
- 不寐
- 厥症
- 心胃痛
- 腹痛
- 腰痛
- 补遗
- 胁痛
- 臂痛
- 肩背痛
- 痛风
- 香港脚
- 疝
- 痿
- 消渴
- 病
- 二歌
- 浊症
- 补遗
- 遗精
- 诸淋
- 补遗
- 关格
- 遗溺
- 小便闭
- 大便闭
- 二便闭
- 痔漏
- 补遗
- 体气
- 脱肛
- 诸虫
- 九虫形状
- 卷六
- 头痛
- 须发
- 面病
- 耳病
- 鼻病
- 口舌
- 茧唇
- 牙齿
- 眼目
- 喉痹
- 补遗
- 结核
- 补遗
- 瘿瘤
- 肺痈
- 肺痿
- 心漏
- 卷七
- 妇科总论
- 调经诸方
- 断产方
- 经闭
- 崩漏
- 带下
- 虚劳
- 求嗣
- 妊娠
- 妊娠伤寒治法
- 产育
- 产后
- 小产
- 乳病
- 补遗
- 乳岩
- 通乳
- 断乳
- 妇人通治
- 妇人杂病
- 茄病
- 卷八
- 儿科总论
- 小儿形色论
- 入门审候歌
- 观形察色面目图(缺)
- 观面部
- 手指脉纹式
- 虎口三关脉纹图
- 脉指歌
- 小儿脉理
- 小儿脉歌
- 小儿五脏主病脉歌
- 小儿死症真诀
- 小儿死候形症
- 看儿眼法
- 相儿命短长法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出痘疹屡验绝妙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吐泻不治症
- 痢疾
- 痢疾不治症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小儿五宜
- 洗儿法
- 断脐法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视痘颜色轻重之法
- 痘症辨疑赋
- 神断秘诀
- 预解胎毒免痘
- 乡邻出痘预防禁方
- 看耳后筋纹断法
- 纸捻照法
- 初起发热治法
- 出痘治法
- 看痘不治法
- 看痘轻重歌
- 起胀治法
- 贯脓治法
- 收靥治法
- 痘后余毒
- 补遗
- 疹
- 补遗
- 卷九·外科诸症
- 痈疽
- 审症虚实诀
- 杂忌须知
- 用药治法
- 附骨疽
- 臀痈
- 肠痈
- 囊痈
- 悬痈
- 瘰
- 疔疮
- 便毒
- 下疳
- 杨梅疮
- 疥疮
- 癣疮
- 秃疮
- 癜风
- 疠风
- 疮
- 诸疮
- 膏药
- 贴诸肿毒疔疮发背治诸病法列于后
- 杖疮
- 折伤
- 破伤风
- 汤火
- 虫兽
- 卷十
- 单品杂治
- 食盐治验
- 香油治验
- 生姜治验
- 葱白治验
- 萝卜治验
- 大蒜治验
- 苦参治验
- 百草霜治验
- 杂方
- 歌曰
- 通治
- 金疮
- 齿伤
- 中毒
- 补遗
- 骨鲠
- 邪祟
- 承祖灸鬼法
- 论祟脉
- 补遗
- 五绝
- 井冢
- 蛊毒
- 救荒辟谷
- 灸法
- 定例
- 取穴法
- 灸诸病法
- 灸诸疮法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