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下懊 而热不能食.时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心烦.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胆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即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皆从湿得之.一身发热.面黄肚热.热则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也.
○腹胀满.面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师曰.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宜瘥.反剧为难治.
○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发热也.
【茵陈蒿汤】 治谷疸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茵陈蒿(六两) 大黄(三两) 栀子(十四个.擘)
上三味 咀.水一斗二升.煮茵陈.减一半.纳二味.煮至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小便利.
溺如皂荚色汁.状正赤.壹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硝石矾石散】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女劳疸也.得之膀胱急.小腹满.一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或时溏.此女劳之为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
硝石 矾石(烧.各等分)
上二味为末.以大麦面粥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大便正黑.小便黄是其候.
【栀子大黄汤】治酒黄胆心中懊 .或热痛.宜服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枳实(五枚.炙) 豆豉(一升.绵裹) 大黄(一两)
上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无时.
【茵陈五苓散】治黄胆病.一本茵陈汤及五苓散.(五苓散.局方有)
五苓散(五分) 茵陈蒿末(十分)
上和匀.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大黄硝石汤】治黄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和里实.当下之.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四个.擘)
上 咀.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纳硝石.煮一升.顿服之.
【黄连散】治黄胆大小便秘涩壅热.累效.
川大黄(好醋拌炒) 黄连(各二两) 甘草(炙) 黄芩(各一两)
上四味为末.每服二钱.食后温水调下.日三服.
【 鼻瓜蒂散】治黄胆遍身如金色.此方累经效.
瓜蒂(十四个) 母丁香(一个) 黍米(四十九个)
上先将瓜蒂为细末.次入二味同碾.罗为末.每于夜卧.令病患先含水一口.两鼻孔内 入半字以下.吐了水便睡.至半夜或明日.取下黄水.旋用熟帛 了.直候取水定.便服前黄连散.病轻五日见效.重者半月取效.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自启
- 重刊卫生宝鉴后序
- 补刻卫生宝鉴后序
- 卷一
- 春服宣药辨
- 革春服宣药歌
- 无病服药辨
- 古方名实辨
- 承气汤辨
- 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 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
- 汗多亡阳
- 下多亡阴
- 方成弗约之失
- 卷二
- 灸之不发
- 脱营
- 泻火伤胃
- 肺痿辨
- 下工绝气危生
- 酸多食之令人癃
- 冬藏不固
- 主胜客则逆
- 用药无据反为气贼
- 卷三
-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 时气传染
- 戒妄下
- 轻易服药戒
- 妄投药戒
- 福医治病
- 卷四
-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
- 食伤脾胃论
- 饮伤脾胃论
- 饮伤脾胃方
-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治验
- 卷五
- 劳倦所伤虚中有寒
- 温中益气治验
- 劳倦所伤虚中有热
- 虚中有热治验
- 卷六
- 泻热门
- 上焦热
- 中焦热
- 下焦热
- 气分热
- 血分热
- 通治三焦甚热之气
- 发狂辨
- 阳证治验
- 除寒门
- 上焦寒
- 下焦寒
- 气分寒
- 血分寒
- 通治三焦甚寒之气
- 阴证治验
- 阴气有余多汗身寒
- 卷七
- 中风门
- 中风论(出洁古家珍)
- 中风杂说
- 中风见证
- 中风刺法
- 中风刺法
- 中风刺法
- 中风针法
- 中风针法
- 卷八
- 中风灸法
- 灸风中脉口眼斜
- 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 灸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 风中血脉治验
- 风中腑兼中脏治验
- 风中腑诸方
- 风中脏诸方
- 风邪入肝(出许学士本事方)
- 风中脏治验
- 治风杂方
- 卷九
- 诸风门
- 风痫
- 惊痫治验
- 破伤风诸方
- 疠风论
- 疠风刺法并治验
- 鹤膝风方
- 气虚头痛治验
- 头面诸病
- 头风论并方
- 雷头风方
- 眉骨痛方
- 时毒疙瘩方
- 胃虚面肿方
- 面热治法并方
- 升麻汤辨
- 阴出乘阳治法方
- 卷十
- 眼目诸病并方
- 灸雀目疳眼法
- 鼻中诸病并方
- 耳中诸病并方
- 耳卒聋诸方
- 耳诸方
- 耳中生疮诸方
- 卷十一
- 咽喉口齿门
- 肺热喉腥治验
- 口糜论并治法方
- 卷十二
- 咳嗽门
- 咳嗽论(此论出洁古家珍)
- 盛则为喘治验
- 呕吐呃逆
- 消渴治法并方
- 辨六经渴并治法
- 胆瘅治验
- 卷十三
- 疮肿门
- 疮总论
- 汗之则疮已
- 凡治病必察其下
- 舍时从证
- 打扑损伤从高坠下
- 疣瘤疥癣皴揭附
- 烦躁门
- 胸膈痞
- 膈气噎
- 心下痞
- 药戒
- 心胃痛及腹中痛
- 胃脘当心而痛治验
- 卷十四
- 腹中积聚
- 治积要法
- 养正积自除
- 腹中诸虫
- 诸湿肿满
- 胃气为本
- 黄胆论
- 食劳疳黄
- 谷疸治验
- 卷十五
- 诸腰痛筋骨冷疼
- 灸腰痛法
- 疝气治验
- 阴毒伤寒
- 白淫诸证
- 卷十六
- 泄痢门
- 泄痢论
- 溢饮
- 濡泄
- 飧泄
- 痢疾
- 四时用药例
- 阴阳皆虚灸之所宜
- 结阴便血治验
- 葱熨法治验
- 霍乱吐泻
- 中暑霍乱吐利治验
- 内伤霍乱治验
- 疟病脉证并治
- 瘅疟治验
- 卷十七
- 肠风痔漏门
- 肠风痔漏论
- 大便门
- 胞痹门(治小便不利.并溺附)
- 淋痛治验
- 小便数而欠
- 卷十八
- 妇人门
- 调经顺气
- 师尼寡妇异乎妻外家之治
- 热入血室证治并方
- 妊娠养血安胎
- 难产
- 产后扶持荣卫
- 肠覃论治并方
- 石瘕论并治方
- 崩漏带下
- 灸妇人崩漏及诸疾
- 中气不足治验
- 胀治验
- 疝气治验
- 卷十九
- 小儿门
- 时气温疫外伤风寒
- 五脏热及肌热
- 云岐子论宣风泻白散
- 喘促胸痹
- 阎孝忠辨急慢惊风
- 洁古老人辨急慢惊风
- 急惊
- 慢惊
- 灸慢惊风及脐风撮口癫痫风痫惊痫等疾
- 癖积疳瘦
- 癖积治验
- 疳瘦
- 咳嗽
- 吐泻痢疾
- 杂证诸方
- 小儿季夏身热痿黄治验
- 卷二十
- 杂方门
- 针法门
- 流注指要赋
- 离合真邪说
- 针有补泻法
- 春夏秋冬深浅补泻法
- 寒热补泻法
- 灸法补泻
- 造度量权衡法
- 求寸法
- 卷二十一
- 咀药类
-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 药性要旨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脏气法时补泻法
- 君臣佐使法
- 治法纲要
- 抑举辨
- 用药用方辨
- 药味专精
- 卷二十二
- 北方下疰香港脚论
- 北方香港脚治验
- 病有远近治有缓急
- 寒治验
- 肝胜乘脾
- 风痰治验
- 明年春参政除怀孟路总管以古风一阕见赠云
- 卷二十三
- 上热下寒治验
- 阳证治验
- 阴黄治验
- 肢节肿痛治验
- 中寒治验
- 时不可违
- 卷二十四
- 阴证阳证辨
- 解惑
- 执方用药辨
- 过汗亡阳变证治验
- 用热远热从乎中治
- 病宜早治
- 补遗
- 外感伤寒等证
- 表证
- 里证
- 半表半里证
- 外感有内伤证
- 阳证似阴
- 阴证似阳
- 烦躁
- 谵语
- 郑声
- 呃逆
- 厥逆
- 多汗
- 结胸
- 心下痞
- 呕
- 吐
- 下利或下脓血
- 衄血
- 吐蛔
- 烦满囊缩
- 头大
- 瘥后劳复
- 阴阳易
- 内伤似外感证
- 末传寒中病
- 似外感阳明中热证
- 似外感恶风寒证
- 似外感杂证
- 长夏湿热胃困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