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学者即将气血两字,留心讨究,可无俟他求矣。夫气有馀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如仲景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如仲景四逆汤、回阳饮,是温经救阳法也;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是温中扶阳法也;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是温肾助阳法也。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法。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法则可从;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则失之远矣。
【阐释】气血周流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必须相应平衡,始能健康长寿。如有偏盛,必发而为病。古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火旺者阴必亏,寒盛者阳必衰”。但又各有几种情况,必须辨证施治。如火旺而体尚盛者,宜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直灭其火,始能救被灼之阴。如火旺而现燥灼者,则须用苦甘化阴之芍药甘草汤,及寒凉清滋之黄连阿胶汤,始能润燥扶阴。如肾阴亏损,水液停蓄,小便不利,则以五苓去桂加滑石阿胶汤、及六味地黄汤之类,以利水而育阴。如周身寒重,厥逆欲脱,必须重用四逆汤、回阳饮等大辛大热之剂以温经而回阳。如寒在中焦,脾胃虚弱,则当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等温中以扶阳。如下焦真元亏损,寒水太盛,则须用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等温肾助阳。郑氏对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深有体会,所说甚为切当。宋、金以后,治气有余之症,多改用滋阴降火之法,如滋阴降火汤及知柏地黄汤等,乃是从仲景救阴、扶阴诸法套出,当然不能用以治气不足的寒症。
目录
- 电子版序
- 火神立名之本(代序)
- 郑钦安原叙
- 序
- 前言
- 医理真传卷一
- 乾坤大旨
- 坎卦
- 离卦
- 气、血两字作一卦解
- 君、相二火解
- 真龙约言
- 五行总括图
- 三焦部位〔说〕
- 五运所化
- 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 论气血盛衰篇
- 辨认一切阳虚证法
-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 外感说
- 内伤说
- 望色
- 闻声
- 问症
- 切脉
- 伤寒六经提纲病情$
- 六经定法贯解
- 太阳经证解
- 阳明经证解
- 少阳经证解
- 太阴经证解
- 少阴经证解
- 厥阴经证解
- 医理真传卷二
- 阳虚症门问答
- 客疑篇
- 医理真传卷三
- 阴虚症门问答
- 医理真传卷四
- 杂问
- 切脉约言
- 三指说
- 拙见解
- 气机循环图
- 再解古脉说
- 五行说
- 认病捷要总诀
- 发热类
- 疟疾
- 鼓胀
- 积聚
- 痰饮
- 咳嗽
- 喘
- 呕吐
- 霍乱
- 呃逆
- 痢症
- 头痛
- 耳、目、口、鼻、唇、齿、喉$
- 心痛
- 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
- 二便病
- 辨认脉法
- 辨认诸症法
- 辨认疮法
- 辨认痘法
- 辨认目疾法
- 辨色法
- 辨舌法
- 辨口气
- 辨口流涎水
- 辨二便
- 辨皮毛肌肤
- 辨饮食
- 辨起居性情
- 钦安用药金针
- 寒邪外入图
- 寒邪内生图
- 附:禳久病不愈,一切怪症奇疮善法小神作祟亦同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