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人之立方,不过四五味而目。其审药性,至精至当;其察病情,至真至确。方中所用之药,必准对其病,而无毫发之差,无一味泛用之药,且能以一药兼治数症,故其药味虽少,而无症不该。后世之人,果能审其人之病,与古方所治之病无少异,则全用古方治之,无不立效。其如天下之风气各殊,人之气禀各异,则不得不根据古人所制主病之方,略为增减,则药味增矣。又或病同而症甚杂,未免欲兼顾,则随症增一二味,而药又增矣。故后世之方,药味增多,非其好为杂乱也。乃学不如古人,不能以一药该数症,故变简而为繁耳。此犹不失周详之意。且古方之设,原有加减之法,病症杂出,亦有多品之剂,药味至十余种。自唐以后之方,用药渐多,皆此义也。乃近世之医,动云效法汉方,药止四五味,其四五鼓掌之药,有用浮泛轻淡之品者,虽不中病,犹无大害。若趋时之辈,竟以人参、附子、干姜、苍术、鹿茸、熟地等峻补辛热之品,不论伤寒、暑湿,惟此数种轮流转换,以成一方,种种与病相反,每试必杀人,毫不自悔,既不辨病,又不审药性,更不记方书,以为此乃汉人之法。呜呼!今之所学汉人之方,何其害人如此之毒也!其端起于近日之时医,好为高论以欺人;又人情乐于温补,而富贵之家尤甚。不如是则道不行,所以人争效尤,以致贻害不息。安有读书考古,深思体验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生民之大幸也!
目录
- 自叙
- 卷上·经络脏腑
- 无气存亡论
- 躯壳经络脏腑论
- 表里上下论
- 阴阳升降论
-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 肾藏精论
- 一脏一腑先绝论
- 君火相火论
- 卷上·脉
- 诊脉决死生论
- 症脉轻重论
- 脉症与病相反论
- 卷上·病
- 中风论
- 臌膈论
- 寒热虚实真假论
- 内伤外感论
- 病情传变论
- 病同人异论
- 病症不同论
- 病同因别论
- 亡阴亡阳论
-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 卒死论
- 病有鬼神论
- 肾虚非阴症论
- 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 胎产论
- 病有不必服药论
- 卷上·方药
- 方药离合论
- 古方加减论
- 方剂古今论
- 单方论
- 禁方论
- 古今方剂大小论
- 药误不即死论
- 药石性同用异论
- 劫剂论
- 制药论
- 人参论
- 用药如用兵论
- 执方治病论
- 汤药不足尽病论
- 本草古今论
- 药性变迁论
- 药性专长论
- 煎药法论
- 服药法论
- 医必备药论
- 乩方论
- 热药误人最烈论
- 薄贴论
- 貌似古方欺人论
- 卷下·治法
- 司天运气论
- 医道通治道论
- 五方异治论
- 病随国运论
- 针灸失传论
- 水病针法论
- 出奇制病论
- 治病缓急论
- 治病分合论
- 发汗不用燥药论
- 病不可轻汗论
- 伤风难治论
- 攻补寒热同用论
- 临病患问所便论
- 治病不必顾忌论
-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 愈病有日期论
-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 防微论
- 知病必先知症论
- 补药可通融论
- 轻药愈病论
- 腹内痈论
- 围药论
- 卷下·书论(附∶科)
- 《难经》论
- 《伤寒论》论
- 《金匮》论
- 《脉经》论
- 《千金方》《外台》论
- 《活人书》论
- 《太素脉》论
- 妇科论
- 痘科论
- 附∶种痘说
- 幼科论
- 疡科论
- 祝由科论
- 兽医论
- 卷下·古今
- 四大家论
- 医家论
- 医学渊源论
- 考试医学论
- 医非人人可学论
- 名医不可为论
- 邪说陷溺论
- 涉猎医书误人论
- 病家论
- 医者误人无罪论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