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医者,无分内外,又学有根柢,故能无病不识。后世内外科既分,则显然为内证者,内科治之;显然为外证者,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内外未显然者,则各执一说,各拟一方,历试诸药,皆无效验。轻者变重,重者即殒矣。此等证,不特外科当知之,即内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确。知非己责,即勿施治,毋至临危束手,而后委他人也。腹内之痈有数证;有肺痈,有肝痈,有胃脘痈,有小肠痈,有大肠痈,有膀胱痈。惟肺痈咳吐腥痰,人犹易辨。余者或以为痞结,或以为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已无及。
并有不及成脓而死者,病者、医者,始终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今先辨明痞结瘀血,寒痰食积之状。凡痞结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渐而成;寒痰则痛止无定,又必另现痰症;食积则必有受伤之日,且三五日后,大便通即散。惟外症则痛有常所,而迁延益甚。《金匮》云∶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以手按肿上热者,有脓;不热者,无脓。此数句乃内痈真谛也。又云∶肠痈之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是也。若肝痈,则胁内隐隐痛,日久亦吐脓血。小肠痈,与大肠相似,而位略高。膀胱痈,则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际,着皮即痛,小便亦艰而痛。胃脘痈,则有虚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成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成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甚毋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
目录
- 自叙
- 卷上·经络脏腑
- 无气存亡论
- 躯壳经络脏腑论
- 表里上下论
- 阴阳升降论
-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 肾藏精论
- 一脏一腑先绝论
- 君火相火论
- 卷上·脉
- 诊脉决死生论
- 症脉轻重论
- 脉症与病相反论
- 卷上·病
- 中风论
- 臌膈论
- 寒热虚实真假论
- 内伤外感论
- 病情传变论
- 病同人异论
- 病症不同论
- 病同因别论
- 亡阴亡阳论
-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 卒死论
- 病有鬼神论
- 肾虚非阴症论
- 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 胎产论
- 病有不必服药论
- 卷上·方药
- 方药离合论
- 古方加减论
- 方剂古今论
- 单方论
- 禁方论
- 古今方剂大小论
- 药误不即死论
- 药石性同用异论
- 劫剂论
- 制药论
- 人参论
- 用药如用兵论
- 执方治病论
- 汤药不足尽病论
- 本草古今论
- 药性变迁论
- 药性专长论
- 煎药法论
- 服药法论
- 医必备药论
- 乩方论
- 热药误人最烈论
- 薄贴论
- 貌似古方欺人论
- 卷下·治法
- 司天运气论
- 医道通治道论
- 五方异治论
- 病随国运论
- 针灸失传论
- 水病针法论
- 出奇制病论
- 治病缓急论
- 治病分合论
- 发汗不用燥药论
- 病不可轻汗论
- 伤风难治论
- 攻补寒热同用论
- 临病患问所便论
- 治病不必顾忌论
-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 愈病有日期论
-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 防微论
- 知病必先知症论
- 补药可通融论
- 轻药愈病论
- 腹内痈论
- 围药论
- 卷下·书论(附∶科)
- 《难经》论
- 《伤寒论》论
- 《金匮》论
- 《脉经》论
- 《千金方》《外台》论
- 《活人书》论
- 《太素脉》论
- 妇科论
- 痘科论
- 附∶种痘说
- 幼科论
- 疡科论
- 祝由科论
- 兽医论
- 卷下·古今
- 四大家论
- 医家论
- 医学渊源论
- 考试医学论
- 医非人人可学论
- 名医不可为论
- 邪说陷溺论
- 涉猎医书误人论
- 病家论
- 医者误人无罪论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