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湿胜则濡泄。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夫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感而得之者,有从内伤而得之者。若居处卑湿之地,与夫道途冲斥风雨,或动作辛苦人,汗沾衣裳,皆湿从外感者也。或恣饮酒浆 酪,多食柑橘瓜果之类,皆湿从内伤者也。大抵宜发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经又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丹溪释曰∶湿者,土之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故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王注曰∶素尝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渐微,阴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但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为风,治者多误矣,学人宜详察之。
脉法
《脉经》曰∶湿家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
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
方法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湿在上,宜微汗而解。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也。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黄、干葛等剂。湿在中下,宜利小便,此淡渗治湿也。一云∶湿在下,宜升提之。湿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治,宜汗散,久则疏通渗泄之。
苍术治湿,上下部都可用。一云∶上焦湿,用苍术,其功甚烈。
二陈汤加酒芩、羌活、苍术、木通,散风行湿最妙。
□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
防己黄 汤(金匮)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周身疼痛。
防己(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黄 (三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喘者,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
气上冲,加桂枝。下有寒,加细辛。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 、炙甘草以实表,防己、白术以胜湿。
甘草附子汤(仲景)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而痛者。
甘草(炙,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五分) 桂枝(四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金匮》方∶无桂枝,加生姜、大枣,名曰白术附子汤。
加味五苓散(元戎) 治湿胜身痛,小便不利体重发渴者。
本方中,加羌活一倍是也。
除风湿羌活汤(东垣)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柴胡(各五分) 本 苍术(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羌活胜湿汤(东垣) 治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此药主之。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茯苓渗湿汤(东垣) 治湿郁成黄胆,寒热呕吐而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莫能安卧。
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实(各四分) 赤茯苓 泽泻(各五分) 茵 (六分) 猪苓(去黑皮,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茵 五苓散(局方) 治湿热大胜,黄胆发热。五苓散内,加茵 一倍即是也。
□
(祖传方)
白术酒 治中湿,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着席。
白术(一两)
上细切,作一服,无灰老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
(丹溪活套)云∶湿本为土气,火热则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夫热而怫郁,则生湿也,因湿生痰,故用二陈汤加酒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盖风药能胜湿也。大抵治湿宜利小便为上策,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一身尽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羌活、苍术以微汗之,不可大汗,恐汗去而虚湿仍在也。若自汗多者,宜白术甘草汤。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泄泻,身痛自汗,此为寒湿,宜五苓散加生附、苍术、木瓜。如风湿身痛,微肿恶风,宜杏仁汤∶官桂五钱,大门冬、芍药、麻黄各二钱五分,杏仁七个,水三盏,姜十片煎,分二服。又治湿,消肿胀,利小便,健脾胃,葶苈木香散∶葶苈子、茯苓、猪苓、白术各一两,木香、泽泻、木通、甘草、桂枝各五钱,滑石三两,为末,汤调服。然以上诸方,乃略示其端倪耳,全在活法加减而用之,不可执一论也。夫治湿者,固当以二术为君,以补脾为主治。然亦有湿盛气满膨胀者,又当以利水行气为先,补脾药又未可遽用。或以二术为君,而利水药为臣使;或以木通、泽泻、葶苈、草前子等利水药为君,而以茯苓、白术、人参等补脾药为臣使。有本而标之者,亦有标而本之者。看缓急而施治,则万举万全之功,可立而待也。
- 序
- 凡例
- 卷之一
- 医学或问
- 中风
- 附∶胃风
- 伤寒
- 卷之二
- 瘟疫
- 斑疹
- 内伤
- 中暑
- 湿证
- 燥证
- 火热
- 郁证
- 痰饮
- 咳嗽
- 哮喘
- 疟证
- 霍乱
- 泄泻
- 卷之三
- 痢
- 呕吐
- 噎膈
- HT逆
- 吞酸
- 嘈杂嗳气
- 痞满
- 肿胀
- 积聚
- 虚损
- 劳极
- 卷之四
- 眩运
- 头痛
- 胃脘痛
- 腹痛
- 腰痛
- 胁痛
- 诸气
- 疝气
- 香港脚
- 痛风
- 痿证
- 诸虫
- 卷之五
- 麻木
- 耳病
- 目病
- 口病
- 喉病
- 齿病
- 鼻病
- 痔漏
- 脱证
- 汗证
- 病
- 厥病
- 癫狂痫证
- 邪祟
- 怔忡惊悸健忘证
- 三消
- 卷之六
- 便浊遗精
- 淋闭
- 秘结
- 黄胆
- 疮疡
- 疠风
- 破伤风
- 妇人科上·月经
- 妇人科中·胎前
- 妇人科下·产后
- 卷之六·小儿科
- 急慢惊风
- 发搐
- 五痫
- 诸疳证
- 吐泻
- 痘疹
- 医学正传后再叙
- 血证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