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医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伛者立伸偻者起,从此名扬天下知。
凡患伛者,补曲池,泻人中;患偻者,补风池,泻绝骨。
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实时苏醒免灾危。
顶门即顖会也,禁针,灸五壮。百会先补后泻,灸七壮,艾如麦大。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
上星穴流涕并不闻香臭者,泻俱得气补。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瘥,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神庭入三分,先补后泻。印堂入一分,沿皮透左右攒竹,大哭效,不哭难。急惊泻,慢惊补。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实时安。
承浆宜泻,风府针不可深。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宜先补后泻,灸十一壮。合谷穴针至劳宫,灸二七壮。
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喎左泻右依师正,喎右泻左莫令斜。
灸地仓之艾,如绿豆,针向颊车,颊车之针,向透地仓。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攒竹宜泻,头维入一分,沿皮透两额角,疼泻,眩晕补。
两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睛明针五分,后略向鼻中,鱼尾针透鱼腰。太阳即童子髎,俱禁灸。如虚肿不宜去血。
眼痛忽然血贯睛,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血出,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血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用芦叶或竹叶,搐入鼻内,出血为妙,不愈再针合谷。
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
委中禁灸,四畔紫脉上皆可出血,弱者慎之。
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
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
居髎灸则筋缩。
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
俱先补后泻。二市者,风市、阴市也。
髋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
膝关在膝盖下,犊鼻内,横针透膝眼。
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
即三阴交也。
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
外昆仑针透内吕细(太溪)。
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实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
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夸,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爪。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元来真气聚,补多泻少应其中。
此二穴针二寸效,乃五脏真气所聚之处,倘或体弱针晕,补足三里。
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
背缝二穴,在背肩端骨下,直腋缝尖,针二寸,灸七壮。
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
尺泽宜泻不灸。
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争气血旺,若向肩髃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康。
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先补后泻,不灸。如大便不通,泻之即通。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脾家之症最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间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
间使透针支沟,如脾寒可灸。
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寻。
二白四穴,在掌后,去横纹四寸,两穴相对,一穴在大筋内,一穴大筋外,针五分,取穴用稻心从项后围至结喉,取草折齐,当掌中大指虎口纹,双围转两筋头,点到掌后臂草尽处是,即间使后一寸,郄门穴也。灸二七壮,针宜泻,如不愈,灸骑竹马。
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手臂红肿连腕疼,液门穴内用针明,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
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
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中冲禁灸,惊风灸之。
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刺入三分不着艾,金针用后自平和。
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实时轻。
热泻寒补。
牙疼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间要得传,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
乳蛾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实时安稳免灾危。
三棱针刺之。
如今瘾疹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天井二穴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
宜泻七壮。
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
列缺刺透太渊,担穴也。
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宜泻灸。
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便康。
惊恐补,虚烦泻,针五分,不灸。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
大、小骨空不针,俱灸七壮,吹之。
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
刺沿皮向后三分。
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
针俱沿皮三分,灸二七壮。
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邅迍。
多灸不泻。
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寻。
灸方效。
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针沿皮向外。
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
更加脐下气海两旁效。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瘥。
多补少泻,灸。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针复溜入三分,沿皮向骨下一寸。
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
针口用油,不闭其孔。
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诸经具载三毛处,不遇师传隔万山。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
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
不定穴即痛处。
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痛不禁,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
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仔细观,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
非高手毋轻下针。
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安然。
气海先补后泻。
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始得真。
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肾气冲心得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
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因虚败不能安,中极补多宜泻少,灼艾还须着意看。
赤泻,白补。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
伤寒过经尤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
期门先补后泻。
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瘥,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多灸宜补。
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
穴法深浅在指中,治病须臾显妙功,劝君要治诸般疾,何不当初记玉龙。
- 卷一
- 针道源流
- 针灸直指
- 针灸方宜始论
- 刺热论
- 刺疟论
- 刺咳论
- 刺腰痛论
- 奇病论
- 刺要论
- 刺齐论
- 刺志论
- 长刺节论
- 皮部论
- 经络论
- 骨空论
- 刺水热穴论
- 调经论
- 缪刺论
- 经刺论
- 巨刺论
- 手足阴阳流注论
- 卫气行论
- 诊要经终论
- 刺禁论
- 刺法论
- 五刺应五脏论:
- 九刺应九变论:
- 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 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 标本论
- 刺王公布衣:
- 刺常人黑白肥瘦:
- 刺壮士:
- 刺婴儿: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 难经
- 卷二
- 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 百症赋(聚英)
- 标幽赋(杨氏注解)
- 九宫图(风向顺位如图表):
- 席弘赋(针灸大全)
- 金针赋(杨氏注解)
- 玉龙赋(聚英)
- 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 灵光赋(针灸大全)
- 兰江赋(杨氏书)
- 流注指微赋(窦氏)
- 卷三
-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 六气为病歌
- 百穴法歌(神应经)
- 十二经脉歌(聚英)
- 玉龙歌(杨氏注解)
- 胜玉歌(杨氏)
-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 杂病十一穴歌(聚英)
-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乾坤生意)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 四总穴歌
- 肘后歌(聚英)
- 回阳九针歌
- 针内障秘歌(杨氏)
- 针内障要歌
- 补泻雪心歌(聚英)
- 行针总要歌
- 行针指要歌
- 刺法启玄歌(六言)
- 针法歌
- 策
- 诸家得失策
- 头不多灸策
- 穴有奇正策
- 针有深浅策
- 卷四
- 背部俞穴歌(医统)
- 腹部中穴歌
- 中指取寸
- 头部:
- 背部:
- 腹部:
- 素问九针论
- 九针式
- 九针图
- 制针法
- 煮针法
- 暖针
- 火针
- 温针
- 治折针法
- 内经补泻
- 难经补泻
- 神应经补泻
- 泻诀直说:
- 补诀直说:
- 南丰李氏补泻
- 自创表格
- 四明高氏补泻
- 呼吸:
- 神针八法: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
- 下手八法口诀:
- 生成数(聚英)
-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太乙歌
- 尻神禁忌
- 人神禁忌
- 卷五
- 十二经井穴(杨氏)
- 手太阴井:少商
- 手阳明井:商阳
- 足阳明井:厉兑
- 足太阴井:隐白
- 手少阴井:少冲
- 手太阳井:少泽
- 足太阳井:至阴
- 足少阴井:涌泉
- 手厥阴井:中冲
- 手少阳井:关冲
- 足少阳井:窍阴
- 足厥阴井:大敦
-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十二经纳干支歌
- 流注图
-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 流注时日
-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 十二經之原歌
-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 肺之主大肠客:
- 大肠主肺之客:
- 脾主胃客:
- 胃主脾客:
- 真心主小肠客:
- 小肠主真心客:
- 肾之主膀胱客:
- 膀胱主肾之客:
- 三焦主包络客:
- 包络主三焦客:
- 肝主胆客:
- 胆主肝客:
- 九宮歌
- 八法歌
- 八法交会八脉
- 八法交会歌
- 八法交会八穴歌
- 八脉配八卦歌
- 八穴配合歌
- 刺法启玄歌(五言)
-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 八法逐日干支歌
- 八法临时干支歌
- 推定六十甲子日时穴开图例
- 八脉图并治症穴
- 冲脉:
- 阴维脉:
- 督脉:
- 阳蹻脉:
- 带脉:
- 阳维脉:
- 任脉:
- 阴蹻脉
- 八法手诀歌(聚英)
- 卷六
- 五脏六腑
- 脏腑之图:
- 仰人经图:
- 伏人经图:
-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 手太阴肺经
- 手太阴经穴主治
- 手太阴肺经穴歌(《医学入门》)
- 手太阴肺经考正穴法
- 中府(一名膺俞):
- 云门:
- 天府:
- 侠白:
- 尺泽:
- 孔最:
- 列缺:
- 经渠:
-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
- 鱼际:
- 少商: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阳明经穴主治
-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 手阳明大肠经考正穴法
- 商阳(一名绝阳):
- 二间(一名间谷):
- 三间(一名少谷):
- 合谷(一名虎口):
- 阳溪(一名中魁):
- 偏历:
- 温溜(一名逆注,一名池头):
- 下廉:
- 上廉:
- 三里(一名手三里):
- 曲池:
- 肘髎:
- 五里:
- 臂臑:
-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
- 巨骨:
- 天鼎:
- 扶突(一名水穴):
- 禾髎(一名长髎):
- 迎香:
- 足阳明胃经
- 足阳明经穴主治
- 足阳明胃经穴歌
- 足阳明胃经考正穴法
- 头维:
- 下关:
-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
- 承泣:
- 四白:
- 巨髎:
- 地仓:
- 大迎:
- 人迎(一名五会):
- 水突(一名水门):
- 气舍:
- 缺盆(一名天盖):
- 气户:
- 库房:
- 屋翳:
- 膺窗:
- 乳中:
- 乳根:
- 不容:
- 承满:
- 梁门:
- 关门:
- 太乙:
- 滑肉门:
- 天枢(一名长溪,一名谷门):
- 外陵:
- 大巨:
- 水道:
- 归来:
- 气冲(一名气街):
- 髀关:
- 伏兔:
- 阴市(一名阴鼎):
- 梁丘:
- 犊鼻:
- 三里:
- 上廉(一名上巨虚):
- 下廉(一名下巨虚):
- 丰隆:
- 解溪:
- 冲阳:
- 陷谷:
- 内庭:
- 厉兑:
- 足太阴脾经
- 足太阴经穴主治
- 足太阴脾经穴歌
- 足太阴脾经考正穴法
- 隐白:
- 大都:
- 太白:
- 公孙:
- 商丘:
- 三阴交:
- 漏谷(一名太阴络):
- 地机(一名脾舍):
- 阴陵泉:
- 血海:
- 箕门:
- 冲门(一名上慈宫):
- 府舍:
- 腹结(一名肠窟):
- 大横:
- 腹哀:
- 食窦:
- 天溪:
- 胸乡:
- 周荣:
- 大包:
- 手少阴心经
- 手少阴经穴主治
- 手少阴心经穴歌
- 手少阴心经考正穴法
- 极泉:
- 青灵:
- 少海(一名曲节):
- 灵道:
- 通里:
- 阴郄:
- 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
- 少府:
- 少冲(一名经始):
-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太阳经穴主治
-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 手太阳小肠经考正穴法
- 少泽(一名小吉):
- 前谷:
- 后溪:
- 腕骨:
- 阳谷:
- 养老:
- 支正:
- 小海:
- 肩贞:
- 臑俞:
- 天宗:
- 秉风:
- 曲垣:
- 肩外俞:
- 肩中俞:
- 天窗(一名窗笼):
- 天容:
- 颧髎:
- 听宫(一名多所闻):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太阳经穴主治
-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 足太阳膀胱经考正穴法
- 睛明(一名泪孔):
-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
- 眉冲:
- 曲差:
- 五处:
- 承光:
- 通天:
- 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
- 玉枕:
- 天柱:
- 大杼:
- 风门(一名热府):
- 肺俞:
- 厥阴俞(一名厥俞):
- 心俞:
- 督俞:
- 膈俞:
- 肝俞:
- 胆俞:
- 脾俞:
- 胃俞:
- 三焦俞:
- 肾俞:
- 气海俞:
- 大肠俞:
- 关元俞:
- 小肠俞:
- 膀胱俞:
- 中膂俞(一名脊内俞):
- 白环俞:
- 上髎:
- 次髎:
- 中髎:
- 下髎:
- 会阳(一名利机):
- 附分:
- 魄户:
- 膏肓俞:
- 神堂:
- 譩嘻:
- 膈关:
- 魂门:
- 阳纲:
- 意舍:
- 胃仓:
- 肓门:
- 志室:
- 胞肓:
- 秩边: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
- 殷门:
- 浮郄:
- 委阳:
- 委中(一名血郄):
- 合阳:
- 承筋(一名腨肠,一名直肠):
-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
- 飞扬(一名厥阳):
- 附阳:
- 昆仑:
- 仆参(一名安邪):
- 申脉(即阳蹻):
- 金门(一名梁关):
- 京骨:
- 束骨:
- 通谷:
- 至阴:
- 足少阴肾经
- 足少阴经穴主治
- 足少阴肾经穴歌
- 足少阴肾经考正穴法
- 涌泉(一名地冲):
- 然谷(一名龙渊):
- 太溪(一名吕细):
- 大钟:
- 水泉:
- 照海:
- 复溜(一名昌阳,一名伏白):
- 交信:
- 筑宾:
- 阴谷:
- 横骨:
- 大赫(一名阴维,一名阴关):
-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
- 四满(一名髓府):
- 中注:
- 肓俞:
- 商曲:
- 石关:
- 阴都(一名食宫):
- 通谷:
- 幽门:
- 步廊:
- 神封:
- 灵墟:
- 神藏:
- 彧中:
- 俞府:
- 卷七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厥阴经穴主治
-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歌
- 手厥阴心包经考正穴法
- 天池(一名天会):
- 天泉(一名天湿):
- 曲泽:
- 郄门:
- 间使:
- 内关:
- 大陵:
- 劳宫(一名五里,一名掌中):
- 中冲: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少阳经穴主治
-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 手少阳三焦经考正穴法
- 关冲:
- 液门:
- 中渚:
- 阳池(一名别阳):
- 外关:
- 支沟(一名飞虎):
- 会宗:
- 三阳络(一名过门):
- 四渎:
- 天井:
- 清冷渊:
- 消泺:
- 臑会(一名交):
- 肩髎:
- 天髎:
- 天牖:
- 翳风:
- 瘈脉(一名资脉):
- 颅息:
- 角孙:
- 丝竹空(一名目髎):
- 和髎:
- 耳门:
- 足少阳胆经
- 足少阳经穴主治
- 足少阳胆经穴歌
- 足少阳胆经考正穴法
- 瞳子髎(一名太阳,一名前关):
- 听会:
- 客主人(一名上关):
- 颔厌:
- 悬颅:
- 悬厘:
- 曲鬓(一名曲发):
- 率谷:
- 天冲:
- 浮白:
- 窍阴(一名枕骨):
- 完骨:
- 本神:
- 阳白:
- 临泣:
- 目窗:
- 正营:
- 承灵:
- 脑空(一名颞颥):
- 风池:
- 肩井(一名膊井):
- 渊液(一名泉液):
- 辄筋(一名神光,一名胆募):
- 日月:
- 京门(一名气俞,一名气府):
- 带脉:
- 五枢:
- 维道:
- 居髎:
- 环跳:
- 风市:
- 中渎:
- 阳关:
- 阳陵泉:
-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窌):
- 外丘:
- 光明
- 阳辅(一名分肉):
- 悬钟(一名绝骨):
- 丘墟:
- 临泣:
- 地五会:
- 侠溪:
- 窍阴:
- 足厥阴肝经
- 足厥阴经穴主治
- 足厥阴肝经穴歌
- 足厥阴肝经考正穴法
- 大敦:
- 行间:
- 太冲:
- 中封(一名悬泉):
- 蠡沟(一名交仪):
- 中都(一名中郄):
- 膝关:
- 曲泉:
- 阴包:
- 五里:
- 阴廉:
- 章门(一名长平,一名胁髎):
- 期门:
- 任脉
- 任脉经穴歌
- 任脉经考正穴法
- 会阴(一名屏翳):
- 曲骨:
- 中极(一名玉泉,一名气原):
- 关元:
- 石门(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
- 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盲):
- 阴交(一名横户):
- 神阙(一名气舍):
- 水分(一名分水):
- 下脘:
- 建里:
- 中脘(一名太仓):
- 上脘(一名胃脘):
- 巨阙:
-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骭):
- 中庭:
- 膻中(一名元见):
- 玉堂(一名玉英):
- 紫宫:
- 华盖:
- 璇玑:
- 天突(一名天瞿):
- 廉泉(一名舌本):
- 承浆(一名悬浆):
- 督脉
- 督脉经穴歌
- 督脉经考正穴法
- 长强(一名气之阴邪,一名橛骨):
-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
- 阳关:
- 命门(一名属累):
- 悬枢:
-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 筋缩:
- 至阳:
- 灵台:
- 神道:
- 身柱:
- 陶道:
- 大椎:
- 哑门(一名舌厌,一名舌横,一名喑门):
- 风府(一名舌本):
- 脑户(一名合颅):
- 强间(一名大羽):
- 后顶(一名交冲):
- 百会(一名三阳,一名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 前顶:
- 顖会:
- 上星(一名神堂):
- 神庭:
- 素髎(一名面正):
- 水沟(一名人中):
- 兑端:
- 龈交:
- 督任要穴(杨氏)
- 督脉:
- 任脉
-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 奇经八脉(节要)
-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 十五络脉表:
-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 十五络脉(节要)
- 十二经筋(节要)
- 经筋表格:
- 五脏募穴(聚英)
- 五脏俞穴:(俞,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
- 八会
- 看部取穴
- 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 手部
- 足部
- 背部
- 腹部
- 头部
- 经外奇穴(杨氏)
- 穴同名异类(聚英)
- 一穴二名:
- 一穴三名:
- 一穴四名:
- 一穴五名:
- 一穴六名:
- 名同穴异类:
- 卷八
- 穴法(神应经)
- 穴法图:
- 寅、手太阴肺经
- 卯、手阳明大肠经
- 辰、足阳明胃经
- 巳、足太阴脾经
- 午、手少阴心经
- 未、手太阳小肠经
- 申、足太阳膀胱经
- 酉、足少阴肾经
- 戌、手厥阴心包络经
- 亥、手少阳三焦经
- 子、足少阳胆经
- 丑、足厥阴肝经
- 诸风门
- 伤寒门
- 痰喘咳嗽门
- 诸般积聚门
- 腹痛胀满门
- 心脾胃门
- 心邪癫狂门
- 霍乱门
- 疟疾门
- 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 汗门
- 痹厥门
- 肠痔大便门
- 阴疝小便门
- 头面门
- 咽喉门
- 耳目门
- 鼻口门
- 胸背胁门
- 手足腰腋门
- 妇人门
- 小儿门
- 疮毒门
- 续增治法
- 中风论(徐氏书)
- 初中风急救针法(《乾坤生意》)
-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乾坤生意》)
- 伤寒(《聚英》)
- 杂病
- 卷九
- 治症总要(杨氏)
- 东垣针法(聚英)
- 名医治法(聚英)
- 疮毒
- 喉痹
- 淋闭
- 眼目
- 损伤
- 针邪秘要
-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 崔氏取四花穴法
-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 骑竹马灸穴法
- 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 灸劳穴法(《聚英》)
- 取肾俞法
- 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 取灸心气法
- 取灸痔漏法
- 灸小肠疝气穴法
- 灸肠风下血法
- 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 灸结胸伤寒法
- 灸阴毒结胸
- 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 雷火针法
- 蒸脐治病法
- 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 相天时
- 《千金》灸法
- 《宝鉴》发灸法
-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 艾叶《医统》
- 艾灸补泻
- 艾炷大小
- 点艾火
- 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 壮数多少
- 灸法
- 炷火先后
- 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 灸寒热
- 灸疮要法
- 贴灸疮
- 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 灸疮膏法
- 洗灸疮
- 灸后调摄法
- 医案(杨氏)
- 卷十
- 保婴神术(按摩经)
- 手法歌
- 观形察色法
- 论色歌
- 认筋法歌
- 面部五位歌
- 命门部位歌
-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 小儿针
- 戒逆针灸(无病而先针灸曰逆)
- 初生调护
- 怀娠:
- 初诞:
- 回气(俗谓草迷):
- 便结:
- 浴儿:
- 断脐:
- 脐风:
- 剃头:
- 护养:
- 面色图歌
- 察色验病生死诀
- 汤氏歌
- 内八段锦
- 外八段锦
- 入门歌
- 三关
- 要诀
- 手诀
- 手法治病诀
- 六筋
- 手面图
- 掐足诀
-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 补遗
- 诸穴治法
- 病症死生歌
- 辨三关
- 婴童杂症
- 诊脉歌
- 识病歌
- 诸症治法
- 陈氏经脉辨色歌
- 论虚实二症歌
- 五言歌
- 附辩(《医统》)
- 益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