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疟者.残虐之意也.从病从疟.故名曰疟.是病者.多发于秋.因夏伤于暑.故至秋而发也.有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单寒无热.单热无寒.大寒大热.微寒微热之异.分而言之.
先寒后热者.先得于寒.先热后寒者.先得于热.又云先热者为血虚.先寒者为气虚.单寒无热者内伤必重.单热无寒者内病必多.大寒大热者邪必深.微寒微热者邪必浅.又有久寒久热.经年累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气虚弱故也.合而言之不专于外伤客邪亦平日饮酒不节.及七情六欲所伤.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与内之饮食.外之暑气相结交固.
流聚于少阳之分.少阳位.人身之中为阴阳往来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里之间.阴血流过其处激而发热.或阴阳交会则寒热交作.久而不愈则结成疟母.藏于胁下.胁下者少阳之分也.
治此病者.以引经药.引至少阳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风调气之剂.量其轻重而投之.无不应矣.然同一疟也.有一日之发.间日一发.有三日一发者何也.盖病之所由来者.有远近也.冬伤于寒不即病.直至明年秋而后发者.则三日一发之疟也.三日一发者.受病或一年.
间日一发.受病或半年.一日一发.受病或三月.每以得病之远近.为所发之日期也.医者以心度之见其三日一发.则知其得于寒.当以辛温之药散之.见其间日一发.则知其得于暑.当以清暑之药治之.然又必见其症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浙西但初发疟疾者.皆言谓之胎疟.盖莫敢服药.若疟疾始初不去疏表.邪何能自散.而愈发愈盛矣.及至延之日久.气血两虚.肝邪日旺.脾经受克.以至四肢消瘦.饮食少进.面黄肤肿.才议用药.如体浓者还可救疗.体弱者竟无救矣.既然有胎疟.亦HT 有胎伤寒.胎痢疾之说.何独疟疾有胎.而他疾无胎乎.此言大谬之甚.如此帮助.后人谅不再朦蔽.以至误人之性命者耳.然不拘初发再发.但有食则消食.有痰则化痰.有风则散风.有寒则攻寒.有热则驱热.有气则开气新病则去其病.久病则补其元.神而明之.则存乎人也.
【脉云】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死.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弦如刀刃者死.
弦小者生.
【立方】
清脾饮 治脾疟脉来弦数.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
茯苓(去皮) 青皮(醋炒) 浓朴(姜制) 草果(去皮) 半夏(各六分姜矾制) 白术(土炒) 黄芩(酒炒) 柴胡(各一钱二分) 甘草(四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空心服.
桂枝芍药汤 治疟大作战动.阳盛阴虚.此太阳阳明合病也.
桂枝(一钱五分) 黄 知母 芍药 石膏(各三分)
水二钟.姜五片热服.
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阳明偏胜.结聚涎饮.与胃经相传者.
白术 人参(各一钱) 甘草 茯苓 半夏(各八分) 陈皮(一钱二分) 乌梅(二个)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空心服.
七宝饮 治一切疟痰无论寒热多少.及山岚障气.
青皮 陈皮 浓朴 甘草(各一钱二分) 草果 槟榔 常山(各一钱)
水酒各一钟.清晨服.
鳖甲饮子 治疟久不愈.胁下痞满.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川芎 黄 白术 鳖甲(各一钱五分) 草果 橘红 甘草 白芍 槟榔 浓朴(各八分) 乌梅(二个)
水二钟.枣二枚.食远服.
秘验方 治疟疾久远不愈.一服止.
人参(二钱) 知母 白术 柴胡 藿香(各一钱六分) 常山 (一钱) 乌梅(七个) 何首乌(一钱四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露一宿空心服.
神妙丸 治疟母积块.作痛发热.
真沉香(一两) 阿魏 槟榔 穿山甲 云术(各一两五钱) 朱砂 雄黄(各八钱)
上共为细末.醋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姜汤下.
参苓养胃汤 治疟多寒少热.脾胃虚弱.饮食不进.
茯苓 人参(各一钱) 苍术 半夏 陈皮 草果 藿香 浓朴(各八分) 甘草(四分)乌梅(一个)
水二钟.枣二枚.煎七分.另以老姜三两取汁和匀.露一宿.空心服.
祛疟饮 治疟经岁月不愈者.诸药不效.方可服之.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草果(各一钱二分) 浓朴 槟榔 茯苓 甘草 良姜 半夏(各一钱) 人参(三钱) 乌梅(三个)
水二钟加姜五片空心服.
茯苓扶元汤 治疟疾阴阳不和.元气虚弱.寒热渐盛.
柴胡 黄芩 人参(各一钱五分) 猪苓 泽泻 白术 青皮(各钱) 何首乌(二钱) 茯苓肉桂(各八分)
水二钟.枣二枚.食远服.
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平素不足.兼劳碌内伤.感寒受暑.以致疟疾.
黄 白术 黄芩 人参 柴胡(各一钱) 半夏 陈皮(各八分) 升麻(三分) 白芍当归(各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空心服.
七枣汤 治疟疾但寒无热.
附子(一个以盐水浸泡七次去皮脐)
分为二服.水二钟枣七枚.姜七片.煎七分.临发日空心服.
二陈汤 以此汤为主.照各经病症.加药录后.
茯苓(一钱) 甘草(六分) 陈皮 半夏(各二钱五分)
太阳经疟.必腰背头项俱痛.加 本.防风.羌活.少阳经疟.必口苦呕吐.恶心胁痛.加柴胡.黄芩.青皮.少阴经疟.发于子午卯酉四正之日.舌干口噪.呕吐欲闭户牖.加芎归.黄连.黄柏.或小柴胡.半夏厥阴经疟.发于寅申巳.夹四旁之日.小腹痛引入阴.
作淋.加桂枝.姜附重者四物加玄胡.金铃子.附子.
太阳经疟.发于辰戍丑未之日.腹满自利.善呕.呕已乃衰.加苍白术.柴胡.此三味疟家必用.以上三阴血分受病.发在处暑后者.俱谓之痰疟.寒重者理中汤.(方见伤寒门)
- 自叙
- 序
- 凡例
- 卷之一
- 先天脉镜叙
- 先天脉镜论云
- 诊脉捷要歌
- 照脉玄窍诀
- 照脉口诀
- 三焦照六腑
- 脾照五脏
- 十八脉形歌
- 五运体性
- 六气合来为邪脉
- 左手太过脉
- 右手太过脉
- 左手不及脉诀
- 右手不及脉诀
- 调摄养生
- 却妄
- 远色
- 贵达
- 调息
- 除烦
- 节食
- 慎劳
- 酌饮
- 惩忿
- 守口
- 防感
- 去疑
- 破拘
- 寡交
- 自贵
- 能断
- 灵兰秘典篇
- 卷之二
- 伤寒门
- 合病
- 并病
- 温病
- 瘟疫
- 香港脚
- 食积
- 夹痰症
- 虚烦
- 蓄血症
- 江南溪毒
- 治法
- 水渍法
- 附:伤风
- 中风门(附痫症)
- 类中风证
- 附痫症
- 疠风门
- HT症门(附)
- 门
- 麻木门(附脱阳)
- 附:脱阳
- 中暑门(附注夏)
- 附:注夏
- 中湿门(附痿症)
- 附:痿症
- 卷之三
- 疟疾门
- 痢疾门
- 黄胆门(附黄肿 附黄汗)
- 附:黄肿
- 附:黄汗
- 火门
- 发热门
- 痰门(附痰饮)
- 附:痰饮
- 三消门
- 疹门
- 内外伤辨(附内伤)
- 附:诸内伤
- 眼疾门
- 起害诀
- 喉痹门
- 附:失音
- 附:骨鲠
- 齿痛门
- 口门(附舌 附唇)
- 附舌
- 附唇
- 诸血门
- 诸虚门
- 痨瘵门(附梦遗鬼交 盗汗.自汗 骨蒸潮热)
- 附:梦遗鬼交
- 附:盗汗自汗
- 附:骨蒸潮热
- 诸气门(附气滞 附郁)
- 附:气滞
- 附:郁
- 诸痛门
- 头痛门
- 头眩门
- 咳嗽门(附哮 附喘)
- 附:哮
- 附:喘
- 呕吐门(附翻胃)
- 附:翻胃
- 霍乱门
- 噎膈门(附梅 气)
- 附:梅气
- 脾胃门
- 心痛门(附怔忡 惊悸 健忘 附颠狂 附邪祟)
- 附怔忡、惊悸、健忘
- 附:颠狂
- 附:邪祟
- 痞块门(附嘈杂 附呃逆)
- 附:嘈杂
- 附:呃逆
- 腹痛门
- 虫门(附好吃壁泥 生米 茶叶)
- 卷之五
- 鼓胀门(附水肿)
- 附:水肿
- 胁痛门
- 腰痛门
- 泄泻门
- 秘结门
- 淋闭门(附转脬 附不禁)
- 附:转脬
- 附:不禁
- 便浊门(附遗精)
- 附:遗精
- 疝气门
- 股痛门(附脊痛)
- 附:脊痛
- 妇人科
- 月信不调
- 经闭
- 疼痛潮热
- 血鼓门(血瘕.血肿 血风 热入血室.)
- 崩淋门
- 带下门
- 怀孕药忌
- 怀孕食忌
- 胎前门
- 子烦
- 子悬
- 子痫
- 子淋
- 子肿
- 子气
- 子喑
- 腹内儿哭
- 临产门
- 产后诸症
- 卷之六
- 小儿科
- 初诞法
- 护胎法
- 面部气色举症
- 三关观指举症(图缺)
- 三关观指脉法
- 脐风撮口
- 重舌鹅口
- 丹毒门
- 中恶门(天吊 客忤 夜啼)
- 吐泻门(附食积伤食)
- 附:食积伤食.
- 惊风门
- 疳积门
- 疟疾门
- 痢疾门
- 伤风门
- 咳嗽门
- 八卦举症歌
- 耳纹看法一见吉凶皆知
- 治痘总论秘诀
- 发热三日诀
- 见点三日诀
- 起胀三日诀
- 贯脓三日诀
- 结靥三日诀
- 落痂余毒诀
- 痧麻
- 疮疡科
- 发背门
- 痈疽门(附脑痈 肺痈 臀痈 附骨疽)
- 附:脑痈
- 附:肺痈
- 附:臀痈
- 附:臀痈
- 附:骨疽
- 乳痈门(附乳岩 肠痈 囊痈)
- 附:乳岩
- 附:肠痈
- 附:囊痈
- 悬痈门
- 疔疮门(附癣疮 疮)
- 附:癣疮
- 附:疮
- 瘰门(附汤火 金疮)
- 附:汤火
- 附:金疮
- 广疮门(附结毒 便毒 疳疮 蛀疳)
- 附:结毒
- 附:便毒
- 附:疳疮蛀疳
- 痔疮门(附痔漏)
- 附:痔漏
- 耳疮门(附诸虫入耳)
- 附:诸虫入耳
- 诸虫咬
- 诸兽伤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