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疫不论初起、传变、末后,俱以战汗为佳兆。以战则邪正相争,汗则正逐邪出。然有透与不透之分。凡透者,汗必淋漓,汗后身凉,口不渴,舌苔净,二便清,胸、腹、胁无阻滞、结痛,始为全解之战汗。否则余邪未净而复热,则有再作战汗而解者;有战汗须三、四次而后解者,有战汗一次不能再战,待屡下而退者;有不能再作战汗,即加沉困而死者,总视其本气之强弱何如耳。
凡战汗之时,不可服药。补则战止而汗不透,留邪为患;汗、下则太过,而成虚脱。应听战汗透彻,再观脉证施治。当战时,或多与热汤饮之,助其作汗。战汗之时,脉多停止,勿讶,待战汗之后,脉自见也。大抵战汗之脉以浮为佳,邪出于表也,虚、散、微、濡应有变,煎独参汤以待之,防其脱也。贫者米饮聊代之,然必察其战后,系邪净而气欲脱,方可用。
凡战汗后,神静者吉,昏躁者危;气细者吉,气粗而短者危;舌萎不能言者死;目眶陷者死;目转运者死;戴眼反折者死;形体不仁,水浆不下者死。
战汗虽为佳兆,亦有吉凶。得战汗固由治得其宜,邪退正复而致,然不可强也。尝见服大发汗药毫不得汗,而饮冷水得汗者;又有用下药得战汗者;凉血活血得战汗者;生津益气得战汗者,种种不一。当知战汗乃阴阳交和,表里通达,自然而然,非可强致也。
目录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卷之一
- 一辨气
- 二辨色
- 三辨舌
- 辨传经
- 夹血
- 夹脾虚
- 夹肾虚
- 夹亡血
- 夹疝
- 夹心胃痛
- 夹哮喘
- 卷之二
- 表证
- 发热
- 恶寒
- 寒热往来
- 头痛
- 头眩
- 头胀
- 头重
- 目胀
- 项强酸
- 背痛酸
- 腰痛酸
- 膝痛酸
- 胫腿痛酸
- 足痛
- 肩臂痛酸
- 腕痛
- 周身骨节酸痛
- 身重
- 自汗
- 盗汗
- 战汗
- 狂汗
- 头肿
- 面肿
- 颈项肿
- 耳旁肿
- 胸红肿
- 周身红肿
- 发黄
- 发疹
- 发斑
- 卷之三
- 里证
- 烦躁
- 呕
- 咳
- 渴
- 口苦
- 口甘
- 唇燥
- 齿燥
- 鼻孔干
- 耳聋
- 鼻如烟煤
- 鼻孔扇张
- 咽干
- 咽痛
- 舌燥
- 舌强
- 舌卷短
- 胸满痛
- 胁满痛
- 腹满痛
- 少腹满痛
- 自利
- 便血
- 便脓血
- 大便闭
- 小便不利
- 小便黄赤黑
- 小便多
- 遗尿
- 囊缩
- 多言
- 谵语
- 狂
- 善忘
- 昏沉
- 循衣摸床撮空
- 多睡
- 身冷
- 呃逆
- 吐蛔
- 卷之四
- 汗法
- 下法
- 清法
- 和法
- 补法
- 四损
- 四不足
- 三复
- 辨似
- 遗证(属病后不表里证)
- 发肿
- 发颐
- 发疮
- 发痿
- 索泽
- 发蒸
- 妇人
- 妊娠
- 小儿
- 卷末
- 诸方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