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疫贵解其邪热,而邪热必有着落。方着落在肌表时,非汗则邪无出路,故汗法为治时疫之一大法也。但风寒汗不厌早,时疫汗不厌迟。风寒发汗,必兼辛温、辛热以宣阳;时疫发汗,必兼辛凉、辛寒以救阴。风寒发汗,治表不犯里;时疫发汗,治表必通里。其不同有如此,故方疫邪传变出表时,轻者亦可得表药而汗散,若重者,虽大剂麻黄、羌、葛,亦无汗也,以伏邪发而未尽之故。亦有不用表药而自汗淋漓,邪终不解者。盖此汗缘里热郁蒸而出,乃邪汗,非正汗也,必待伏邪尽发,表里全彻,然后或战汗,或狂汗而解,所谓汗不厌迟者,此也。辛凉发汗,则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之类是;辛寒发汗,则大青龙,九味羌活、大羌活之类是;发表兼通里,则吴氏三消饮、六神通解散、防风通圣散之类是。
更有不求汗而自汗解者。如里热闭甚,用大承气以通其里,一不已而再,再不已而三,直待里邪逐尽,表里自和,多有战汗而解,此不求汗而自汗解者一。又如里热燥甚,病者思得凉水,久而不得,忽得痛饮,饮盏落枕而汗大出,汗出即解,此不求汗而自汗解者二。又如平素气虚,屡用汗药不得汗,后加人参于诸解表药中,复杯立汗,凡不求汗而自汗解者三。又如阴虚及夺血,枯竭之极,用表药全然无汗,用大滋阴、润燥、生津药数剂而汗出如水,此不求汗而自汗解者四。
总之疫邪汗法,不专在乎升表,而在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郁闭在表,辛凉、辛寒以通之;郁闭在里,苦寒攻利以通之。阳亢者,饮水以济其阴;阴竭者,滋润以回其燥。气滞者开导,血凝者消瘀。必察其表里无一毫阻滞,乃汗法之万全,此时疫汗法,理不同于风寒。
谨撮诸汗证,详列于下∶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背痛,腰痛,肩臂痛,膝胫痛,周身肢节痛。
目录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卷之一
- 一辨气
- 二辨色
- 三辨舌
- 辨传经
- 夹血
- 夹脾虚
- 夹肾虚
- 夹亡血
- 夹疝
- 夹心胃痛
- 夹哮喘
- 卷之二
- 表证
- 发热
- 恶寒
- 寒热往来
- 头痛
- 头眩
- 头胀
- 头重
- 目胀
- 项强酸
- 背痛酸
- 腰痛酸
- 膝痛酸
- 胫腿痛酸
- 足痛
- 肩臂痛酸
- 腕痛
- 周身骨节酸痛
- 身重
- 自汗
- 盗汗
- 战汗
- 狂汗
- 头肿
- 面肿
- 颈项肿
- 耳旁肿
- 胸红肿
- 周身红肿
- 发黄
- 发疹
- 发斑
- 卷之三
- 里证
- 烦躁
- 呕
- 咳
- 渴
- 口苦
- 口甘
- 唇燥
- 齿燥
- 鼻孔干
- 耳聋
- 鼻如烟煤
- 鼻孔扇张
- 咽干
- 咽痛
- 舌燥
- 舌强
- 舌卷短
- 胸满痛
- 胁满痛
- 腹满痛
- 少腹满痛
- 自利
- 便血
- 便脓血
- 大便闭
- 小便不利
- 小便黄赤黑
- 小便多
- 遗尿
- 囊缩
- 多言
- 谵语
- 狂
- 善忘
- 昏沉
- 循衣摸床撮空
- 多睡
- 身冷
- 呃逆
- 吐蛔
- 卷之四
- 汗法
- 下法
- 清法
- 和法
- 补法
- 四损
- 四不足
- 三复
- 辨似
- 遗证(属病后不表里证)
- 发肿
- 发颐
- 发疮
- 发痿
- 索泽
- 发蒸
- 妇人
- 妊娠
- 小儿
- 卷末
- 诸方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