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世惑脉辩(十三)汪石山
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之可议矣。或者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迭见矣。是故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淫也,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洪为火,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邪也。喜怒忧思悲恐惊者,此七情也,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此皆可以脉而辩其内伤之病也。然此特举其常,而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
若论其变,则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乎脉者矣。试举一二言之,如张仲景云∶脉浮大,邪在表,为可汗。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又云∶促脉为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作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又曰∶迟脉为寒,沉脉为里。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汗之,此又非沉为在里之脉矣。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若只凭脉而不问证,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寿者多矣。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证,良有以也。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脉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而倾心付托,其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矣。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固无足怪,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虑事精详,格物者谓穷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推极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人必当究心于此矣。先正又言,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谓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凡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忠浓,发言纯笃,察病详审,处方精专,兼此数者,庶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证,或有少瘥,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也。若以此而遂弃之,所谓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数十余病,假使诊得浮脉,彼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为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则于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脉与病应,则吉而易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噫!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下于叔和者乎!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致于误也。
安得为医之良?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
此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言也。东垣曰∶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脉而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窃观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意,不过托此以为僥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辩其非者。又或为之语曰∶太素云者,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然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太素也。予曰∶固也,然则太素之所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则主一病,贫贱富贵何从而察之哉?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则是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太素,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必不能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是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亿则屡中,亦是捕风捉影,仿佛形容,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乎望闻问,况能知其它乎。且脉兆于岐黄,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素》、《难》、《脉经》,并无一字言及此者,非隐之也,殆必有不可诬者耳。巢氏曰∶太素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矣。又有善伺察者,以言 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妄,是又下此一等,无足论也。
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清则脉形圆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年招财,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禀之浊者,血气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不清,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悔,某时破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此谓浊中之清;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其它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人可以类推,是则吾之所谓知人者,十本于理而已矣,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着为是论者,盖以世之有言太素脉者,靡不翕然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析,又从而延誉于人,纵使其言有谬,又必阴与之委曲影射,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终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其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此皆世之通患,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丁宁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太素可采之句(十四)吴昆
太素之说,固为不经,然其间亦有可采者。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此为清中之浊,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此谓浊中之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失意处少也。若清不甚清,浊不甚浊,其得失相半,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然亦不能外乎风鉴,故业太素者,不必师太素,但师风鉴,风鉴精而太素之说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隐行怪,无所不至,是又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正士岂为之。
太素大要(十五)彭用光
论贵贱,切脉之清浊,论穷通,切脉之滑涩,论寿夭以浮沉,论时运以衰旺,论吉凶以缓急,亦皆仿佛《灵枢》虚实攻补,法天法地法人之奥旨。凡人两手清微如无脉者,此纯阴脉,主贵;有两手俱洪大者,此纯阳脉,主贵。
- 贾序
- 范序
- 查序
- 鲁序
- 全书纪略
- 卷之一入集 传忠录(上)
- 明理(一)
- 阴阳篇(二)
- 六变辩(三)
- 表证篇(四)
- 里证篇(五)
- 虚实篇(六)
- 寒热篇(七)
- 寒热真假篇(八)
- 十问篇(九)
- 论治篇(十)
- 气味篇(十一)
- 卷之二入集 传忠录(中)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君火相火论(十三)
- 先天后天论(十四)
- 标本论(十五)
- 求本论(十六)
- 治形论(十七)
- 脏象别论(十八)
- 天年论(十九)
- 中兴论(又十九)
- 逆数论(二十)
- 反佐论(二十一)
-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卷之三道集 传忠录(下)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误谬论(二十七)
-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 保天吟(三十四)
- 卷之四道集 脉神章(上)
- 《内经》脉义
- 卷之五道集 脉神章(中)
- 通一子脉义
- 卷之六道集 脉神章(下)
- 《难经》脉义
- 仲景脉义
- 滑氏脉义
- 附诸家脉义
- 卷之七须集 伤寒典(上)
- 经义(一)
- 伤寒总名(二)
- 初诊伤寒法(三)
- 论脉(四)
- 风寒辩(五)
- 伤寒三证(六)
- 六经证(七)
-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 阳证阴证辩(九)
- 三阳阳明证(十)
- 两感(十一)
- 表里辩(十二)
- 寒热辩(十三)
- 论汗(十四)
- 论吐(十五)
- 论下(十六)
- 看目(十七)
- 舌色辩(十八)
- 饮水(十九)
- 三阳阴证辩(二十)
-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 治法(二十六)
-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 伤寒三表法(三十)
-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 病宜速治(三十二)
-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发斑(三十四)
- 发黄(三十五)
- 发狂(三十六)
- 风湿(三十七)
- 结胸(三十八)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 谵语郑声(四十)
- 衄血(四十一)
- 蓄血(四十二)
- 热入血室(四十三)
- 胸胁腹满(四十四)
- 呕吐哕证(四十五)
- 劳力感寒(四十六)
- 虚证(四十七)
- 动气(四十八)
- 战汗(四十九)
- 头汗(五十)
- 吐蛔(五十一)
- 腹痛(五十二)
- 下痢(五十三)
- 协热下痢(五十四)
- 小便(五十五)
- 死证(五十六)
-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 伤寒治例(五十八)
- 温中和中类
- 清理类
- 吐涌类
- 攻下类
- 培补类
- 卷之九从集 杂证谟(内容缺
- 卷之十从集 杂证谟
- 诸风
- 卷之十一从集 杂证谟
- 非风
- 厥逆
- 伤风
- 卷之十二从集 杂证谟
- 风痹
- 汗证
- 痉证
- 卷之十三性集 杂证谟
- 瘟疫
- 卷之十四性集 杂证谟
- 疟疾
- 瘴气
- 卷之十五性集 杂证谟
- 寒热
- 暑证
- 火证
- 卷之十六理集 杂证谟
- 虚损
- 劳倦内伤
- 关格
- 卷之十七理集 杂证谟
- 饮食门
- 脾胃
- 眩运
- 卷之十八理集 杂证谟
- 怔忡惊恐
- 不寐
- 三消干渴
- 卷之十九明集 杂证谟
- 咳嗽
- 喘促
- 呃逆
- 郁证
- 卷之二十明集 杂证谟
- 呕吐
- 霍乱
- 恶心嗳气
- 卷之二十一明集 杂证谟
- 吞酸
- 反胃
- 噎膈
- 嘈杂
- 卷之二十二心集 杂证谟
- 肿胀
- 卷之二十三心集 杂证谟
- 积聚
- 痞满
- 卷之二十四心集 杂证谟
- 泄泻
- 痢疾
- 卷之二十五心集 杂证谟
- 心腹痛
- 胁痛
- 腰痛
- 卷之二十六必集 杂证谟
- 头痛
- 面病
- 口舌
- 卷之二十七必集 杂证谟
- 眼目
- 耳证
- 鼻证
- 卷之二十八必集 杂证谟
- 声喑
- 咽喉
- 齿牙
- 卷之二十九必集 杂证谟
- 遗精
- 淋浊
- 遗溺
- 卷之三十贯集 杂证谟
- 血证
- 卷之三十一贯集 杂证谟
- 痰饮
- 湿证
- 黄疸
- 卷之三十二贯集 杂证谟
- 脚气
- 痿证
- 阳痿
- 卷之三十三贯集 杂证谟
- 疝气
- 脱肛
- 卷之三十四天集 杂证谟
- 癫狂痴呆
- 癃闭
- 秘结
- 诈病
- 疠风
- 卷之三十五天集 杂证谟
- 诸虫
- 诸毒(附虫毒)
- 卷之三十六天集 杂证谟
- 诸气-经义
- 天地气(一)
- 阴阳气(二)
- 时气(三)
- 运气(四)
- 经气脏气(五)
- 脉气(六)
- 形气(七)
- 血气(八)
- 营卫气(九)
- 谷气(十)
- 气味(十一)
- 酒气(十二)
- 邪气(十三)
- 病气(十四)
- 治气(十五)
- 总论气理(十六)
- 论调气(十七)
- 述古(十八、共二条)
- 卷之三十七天集 杂证谟
- 死生-经义
- 寿夭(一)
- 神气死证(二)
- 阴阳死证(三)
- 脉色死证(四)
- 病传死期(五)
- 岁时死证(六)
- 诸经死证(七)
- 诸病死证(八)
- 伤寒死证(九)
- 误治死证(十)
- 痈疽死证(十一)
- 绝谷死证(十二)
- 乳子死证(十三)
- 述古(十四)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总论类
- 妇人九证(一)
- 论难易(二)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经脉类
- 经脉之本(三)
- 经脉诸脏病因(四)
- 经不调(五)
- 血热经早(六)
- 血热经迟(七)
- 血寒经迟(八)
- 血虚经乱(九)
- 肾虚经乱(十)
- 经期腹痛(十一)
-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 杀血心痛(十三)
- 热入血室(十四)
- 辩血色(十五)
- 血枯经闭(十六)
-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胎孕类
- 胎脉(十八)
- 胎候(十九)
- 安胎(二十)
- 恶阻(二一)
- 胎气上逼(二二)
- 胎漏(二三)
- 妊娠卒然下血(二四)
- 胎动欲堕(二五)
- 数堕胎(二六)
- 胎不长(二七)
- 鬼胎(二八)
- 妊娠药禁(二九)
- 妊娠寡欲(三十)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产育类
- 滑胎(三十二)
- 催生(三三)
- 稳婆(三四)
- 产要(三五)
- 六逆产(三六)
- 胞破产难(三七)
- 胞衣不出(三八)
- 气脱血晕(三九)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 子死腹中(四一)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 小产(四三)
- 下胎断产(四四)
-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产后类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论产后三禁(四七)
- 产后腹痛(四八)
- 产后发热(四九)
-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 蓐劳(五一)
- 产后喘促(五二)
-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 产后发痉(五四)
-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 产后杂证方(五六)
-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 带下(五八)
- 白浊遗淋(五九)
- 妇人梦与鬼交(六十)
- 带浊类论列总方(六一)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乳病类
- 乳少(六二)
- 乳出(六三)
- 吹乳妒乳(六四)
- 乳痈乳岩(六五)
- 乳病论列总方(六六)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子嗣类
-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 盈虚吟(六八)
- 辩古(六九)
- 述古(七十)
- 子嗣类论列总方(七一)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瘕类
- 论证(七二)
- 血症(七三)
- 食?(七四)
- 气瘕(七五)
- 瘕类论列总方(七六)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前阴类
- 阴挺(七七)
- 阴肿(七八)
- 阴疮(七九)
- 阴痒(八十)
- 阴冷(八一)
- 交接出血而痛(八二)
- 前阴类论列总方(八三)
- 卷之四十谟集 小儿则(上)
- 总论(一)
- 初诞法(二)
- 总护养法(三)
- 初生儿看病法(四)
- 看小儿寿夭法(五)
- 脉法(六)
- 声音(七)
- 颜色(八)
- 药饵之误(九)
- 小儿诊治大法(十)
- 撮口脐风(十一)
- 惊风(十二)
- 论惊风证治(十三)
- 急惊风(十四)
- 慢惊风(十五)
- 大惊卒恐(十六)
- 惊啼(十七)
- 发搐(十八)
- 夜啼(十九)
- 发热(二十)
-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 诸热辩证(二十三)
- 内热证(二十四)
-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 卷之四十一谟集 小儿则(下)
- 吐泻(二十六)
- 霍乱吐泻(二十七)
- 论泻痢粪尿色(二十八)
- 吐乳(二十九)
- 五疳证(三十)
- 盗汗(三十一)
- 腹胀腹痛(三十二)
- 痞块(三十三)
- 癫痫(三十四)
- 溺白(三十五)
- 变蒸(三十六)
- 小儿下论列方(三十七)
- 卷之四十二谟集 痘疹诠
- 麻疹
- 卷之四十三烈集 痘疹诠痘疮(上)
- 总论(一)
- 初辩痘证(二)
- 论脉(三)
- 形色情性(四)
- 日期(五)
- 五脏证(六)
- 分气血(七)
- 辩虚质寒热(八)
- 部位吉凶(九)
- 痘形痘色吉凶(十)
- 吉证(十一)
- 凶证(十二)
- 怪痘形证(十三)
- 死证日数歌(十四)
-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卷之四十四烈集 痘疹诠痘疮(中)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 禁忌(三十一)
- 出不快(三十二)
- 陷伏(三十三)
- 痒抓破(三十四)
- 作痛(三十五)
- 头面肿(三十六)
- 痘疔黑陷(三十七)
- 饮食(三十八)
- 咽喉口齿(三十九)
-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卷之四十五烈集 痘疹诠痘疮(下)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呕吐(四十二)
- 泄泻(四十三)
- 寒战切牙(四十四)
- 烦躁(四十五)
- 喘急(四十六)
- 声音(四十七)
- 惊搐(四十八)
- 昏睡(四十九)
- 腰痛(五十)
- 腹痛(五十一)
- 腹胀(五十二)
- 厥逆(五十三)
- 发渴(五十四)
- 失血(五十五)
- 发泡(五十六)
- 溃烂(五十七)
- 多汗(五十八)
- 夹疹(五十九)
- 夹斑(六十)
- 昼夜啼哭(六十一)
- 大小便闭(六十二)
- 目证(六十三)
- 痘痈痘毒(六十四)
- 疳蚀疮(六十五)
- 痘药正品(六十六)
- 痘家药忌(六十七)
-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卷之四十六圣集 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 经义(一)
- 脉候(二)
- 论证(三)
- 善恶顺逆(四)
- 虚实(五)
- 浅深辩(六)
- 总论治法(七)
- 败毒(八)
- 托里(九)
- 论汗下(十)
- 论灸法(十一)
- 脓针辩(十二)
- 论针法(十三)
- 用针勿忌神(十四)
- 围药(十五)
- 腐肉(十六)
- 舍时从证(十七)
- 阳气脱陷(十八)
- 温补按则(十九)
- 定痛(二十)
-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 用香散药(二十二)
- 槐花酒(二十三)
- 忍冬酒(二十四)
- 肿疡(二十五)
- 肿疡不足(二十六)
- 溃疡(二十七)
- 溃疡有余(二十八)
- 溃疡作痛(二十九)
-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 发热烦躁(三十一)
- 作呕(三十二)
- 作渴(三十三)
- 泻痢(三十四)
- 大便秘结(三十五)
-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 发痉(三十七)
- 无寐(三十八)
- 疮疡出血(三十九)
- 戒忌调护(四十)
- 阴阳证变(四十一)
- 论列方(外科上)
- 卷之四十七贤集 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 发背(四十二)
- 脑疽(四十三)
- 耳疮(四十四)
- 鬓疽(四十五)
- 腮(四十六)
- 瘰(四十七)
- 疔疮(四十八)
- 时毒(四十九)
- 肺痈肺痿(五十)
-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 胃脘痈(五十二)
- 腹痈(五十三)
- 肠痈(五十四)
- 附骨疽(五十五)
- 臀痈(五十六)
- 流注(五十七)
- 鹤膝风(五十八)
- 多骨疽(五十九)
- 下疳疮(六十)
- 便毒(六十一)
- 杨梅疮(六十二)
- 囊痈(六十三)
- 悬痈(六十四)
- 脱疽(六十五)
- 脚发(六十六)
- 足跟疮(六十七)
- 肾藏风疮(六十八)
- ?疮(六十九)
- 天泡疮(七十)
- 赤白游风(七十一)
- 翻花疮(七十二)
-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 跌打损伤(七十四)
- 杖疮(七十五)
- 破伤风(七十六)
- 类破伤风(七十七)
- 斑疹丹毒(七十八)
- 瘤赘(七十九)
- 疣(八十)
- 论列方(外科下)
- 卷之四十八大集 本草正(上)
- 山草部
- 隰草部
- 芳草部
- 蔓草部
- 毒草部
- 卷之四十九大集 本草正(下)
- 水石草部
- 竹木部
- 谷部
- 果部
- 菜部
- 金石部
- 禽兽部
- 虫鱼部
- 人部
- 卷之五十德集 新方八阵
- 新方八略引
- 一、补略
- 二、和略
- 三、攻略
- 四、散略
- 五、寒略
- 六、热略
- 七、固略
- 八、因略
- 卷之五十一德集 新方八阵
- 补阵
- 和阵
- 攻阵
- 散阵
- 寒阵
- 热阵
- 固阵
- 因阵
- 卷之五十二图集 古方八阵
- 以下总列共一十三卷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卷之五十三图集 古方八阵
- 补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 古方八阵
- 和阵
- 卷之五十五宇集 古方八阵
- 攻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 古方八阵
- 散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 古方八阵
- 寒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 古方八阵
- 热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 古方八阵
- 固阵
- 卷之六十宙集 古方八阵因阵
- 眼目方
- 耳病方
- 面鼻方
- 口舌方
- 齿牙方
- 咽喉方
- 诸毒方
- 虫毒方
- 杂方
- 卷之六十一长集 妇人规古方
- 妇人
- 通用方
- 卷之六十二长集 小儿则古方
- 小儿
- 通用方
- 卷之六十三长集 痘疹诠古方
- 痘疹
- 麻疹方
- 通用方
- 卷之六十四春集 外科钤古方
- 外科
- 通用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