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黄芪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或生北口外,今统以北方立论,有理否?
答曰:虽不必截然在北,然其为性,实皆秉北方水中之阳气以生,其主北方立论,则就乎得气之优者而言,故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盖天地之阳气,均由土下黄泉之水中透出于地面,上于天为云雾,着于物为雨露,交于人为呼吸,只此水中之气而已。人身之阳气,则由肾与膀胱气海之中发出,上循三焦油膜以达于肺而为呼吸,布于皮毛而为卫气,亦只此水中之气而已矣。水在五行,以北方为盛,故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汉中、甘肃所产黄芪,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盖黄芪根长数尺,深入土中,吸引土下黄泉之水以上生其苗叶,气即水也,引水即是引气,根中虚松窍大者,所引水气极多,故气盛而补气。人身气生于肾,由气海上循油膜而达口鼻,与黄芪之气由松窍而上苗叶者无异。芪之松窍象人身油膜,中亦有通水之松窍。油膜者,三焦也,故谓黄芪为三焦油膜中药。其能拓里达表,皆取黄芪从油膜中而上行外通之义也。且黄芪外皮紫黑,水火之间色也,惟其秉水中之阳气,故成此水火之间色。三焦相火,水中之阳,名曰少阳。黄芪中通象三焦,引水泉之气以上生苗叶,是秉水中之阳而生者也,故有水火之间色,而为三焦之良药。其气类有如是者,芪之肉理色黄味甘,土之色味也。黄芪入土最深,又得土气之厚,所以黄芪又大补脾。今人不知身中网膜是三焦,又不知网膜上之膏油即是脾之物,不知膜与油相连,又安知黄芪补脾土、达三焦之理哉?能知网膜是三焦,膏油属脾土,则知黄芪归脾经、达三焦之理矣。
问曰:肉桂生于南方,秉地二之火,以入血分固矣。乃仲景肾气丸用之,取其化气而非取其化血,此又何说?
答曰: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附,气血二字原非判然两端。且其化气乃仲景之妙用,非肉桂之本性也。人身之气,生于肾中一阳,实则借鼻孔吸入之天阳,历心系,引心火下交于肾,然后蒸动肾水,化气上腾,出于口鼻。仲景肾气丸多用地黄、山药、丹皮、茱萸以生水,用苓、泽以利水,然后用桂导心火以下交于水,用附子振肾阳以蒸动其气。肉桂之能化气者如此,乃仲景善用肉桂之妙,非肉桂自能化气也。若单用肉桂及合血分药用,则多走血分,不是气分之药矣。又如桂枝色赤味辛,亦是入心、肝血分之药。而五苓散、桂苓甘草五味汤均取其入膀胱化气,非桂枝自能化气。实因苓、泽利水,引桂枝入于水中,以化水为气,与肾气之用肉桂其义相近,不得单言桂枝,便谓其能化气也。至如黄芪五物汤治血痹,当归四逆汤治身痛,皆取桂枝温通血脉,可知心火生血,而秉火气者,入于血分乃是一定之理。
问曰:入气分、入血分,其理未易明也,请再言之。
答曰:秉于天水而生者入气分,秉于地火而生者入血分。气本于天,味本于地,气厚者入气分,味厚者入血分,入气分者走清窍,入血分者走浊窍。有如大蒜,气之厚者也,故入气分走清窍,上为目瞀而下为溺臭。海椒味之厚者也,故入血分走浊窍,上为口舌糜烂,而下为大便辣痛。观此二物即知入气分、入血分之辨矣。盖得天水之气而生者入气分,人参、黄芪最显者也。外如泽泻、苡仁生于水而利水,二物同而不同。苡仁生于茎上,则化气下行,引肺阳以达于下。泽泻生于根下,则化气上行,引肾阴以达于上。百合花覆如天之下垂,旋覆花滴露而生,本天之清气,故皆入气分,以敛肺降气。钟乳石下垂象天,石又金之体也,故主镇降肺气。蛤蚧生石中,得金水之气,故滋肺金,功专利水,其能定喘者,则以水行则气化,无痰饮以阻之,故喘自定。麦冬、天冬秉水阴者,皆能滋肺以清气分。龙乃水中阳物,世所用龙骨,系土中石品,非水族也。然既成为龙形,则实本天一水中之阳气而生,既成龙形又不飞腾,假石以为质,潜藏于土中,是秉天水之阳以归于地下,故能潜纳肾气,收敛心神,皆用其潜纳阳气之义耳。茯苓乃松之精汁流注于根而生,是得天之阳以下返其宅者也。下有茯苓,其松颠上有茯苓苗,名威喜芝。苓在土中,气自能上应于苗,得松之精则有木性,能疏土也。凝土之质,味淡色白,功主渗利,能行水也。其气不相连接,自上应于苗,故能化气上行而益气。西人以松香搓发电气,谓松香中电气最多。松香沦入地中,变生茯苓,内含电气,其气上应于苗,亦如电线之相贯而已。然西法名为电气,中国只名为阳气。松脂秉阳之精,沦入于地,化为茯苓,阳气所发,遥遥贯注,是生威喜芝,非气化之盛恶能如是。人身之气乃水中一阳所化,茯苓以质之渗行其水,而气之阳助其化,所以为化气行水之要药。以上所论,皆得天水之阳而生,故皆入气分。其他入血分者,则必得地火之味而生,如当归、川芎是。盖人身之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心火化赤遂为血,既化为血,乃溢于脉,转枢于胞宫,而肝司之。故凡入血分之药,皆得地火之气味而兼入肝木。当归辛苦,是得地火之味,其气微温,得木之性,而质又油润,得地之湿,故能化汁,助心生血,以行于肝。别字本草有谓:当归过于辛温,行血之功有余,生血之功不足。不知人身之血是中焦受气取汁,上腾于肺部,入于心,奉心火之化乃变赤色而为血。西医言:饮食之汁上肺,至颈会管,遂为红色,下入心房。合观此说,总见奉心火之化而变为血,《内经》所谓心生血者,此也。当归辛苦温烈之气,正所以出心火之化,以其油润生汁,以其辛温助心火之化,其功专生血,更无别药可以比拟也。仲景和血之方无过于温经汤,生血之方无过于复脉汤。温经汤辛温降利,与川芎同功。复脉汤辛温滋润,与当归同功。知心火化液为血,则知复脉汤之生血,并知当归为生血之药也。川芎味更辛苦,得木火之性尤烈,质不柔润,性专走窜,故专主行心肝之血。夫苦者,火之味也,苦而兼辛,则性温而有生血之功。若但苦而不辛,则性凉而专主泄血。红花色赤,自入血分,而味苦则专能泄血。又凡花性皆主轻扬,上行外走,故红花泄肌肤脉络在外、在上之血。丹皮色味亦类红花,而根性下达,与花不同,故主在内及泄中下焦之血。桃花红而仁味苦,皆得地火之性味者也,仁又有生气,故桃仁能破血,亦能生血。茜草色赤,味苦,根甚长,故下行之力更重,专能降泄行血也。
问曰:苦得火味,其入心清火泄血,理可知矣。惟辛味之品是得肺金之味者,乃亦能入血分,如肉桂、桂枝、紫苏、荆芥,此又何说?
答曰:凡药得酸味者,皆得金收之性;得辛味者,皆得木温之性。此乃五行相反相成之理。心火生血,尤赖肝木生火,此是虚则补其母之义,故温肝即是温心。肉桂大辛则大温,虽得金味而实成为木火之性,故主入心肝血分,以助血之化源。桂皮尤能上行,张仲景复脉汤用桂枝,取其入心助火以化血也。远志之性亦同桂枝,但桂枝四达,远志则系根体,又极细,但主内入心经,以散心中滞血而已。不独草木本火味者入血分,有如马为火畜,故马通亦能降火以行血。枣仁秉火之赤色,故亦入心养血。总见血生于心。大凡得地火之性味者,皆入血分也。
问曰:生地质润,中含水液,阿胶济水煎成,性本水阴。二药皆能生血,何也?
答曰:离卦中之阴爻即坎水也。阿胶、生地以水济火,正是以坎填离,有此阴汁,而后得心火化赤,即为血矣。正《内经》中焦取汁,奉心火变赤为血之理,知血之生化,凡入血分之药从可知矣。
问曰:南北地有不同,所生之药,即有水火、血气之分,先生已言之矣。至于东、西、中央,岂无异致?何以不论及耶?
答曰:南北水火,其显分者也,况阴阳摩荡,南未尝不得北气,北未尝不得南气。至于东西循环,中央四达,其气错行,故可不分。然亦有可分别者,如青礞石、化红皮、荔枝核,皆秉东方木气者也。或能平肝以行痰,或能散肝以解郁,皆以东方产者为得木气之全,故此等药广东产者为佳。川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气而生,或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热,皆以西方产者为得金气之清,故此等药以川西产者为佳。至于李用东行根,石榴用东向者,皆取得木气也。侧柏叶皆西指,取用必取西枝,只是取其得金气耳。至于中央备东南西北之四气,而亦有独得中央之气者,如河南居天下之中,则产地黄。人见地黄黑色,不知其未经蒸晒,其色本黄。河南平原土厚水深,故地黄得中央湿土之气而生,内含润泽土之湿也。人徒见地黄蒸成色黑,为能滋肾之阴而不知其实滋脾阴。《内经》云:脾为阴中之至阴,地黄以湿归脾,脾阴足,则肝肾自受其灌溉。山药亦以河南产者为佳,味甘有液,是得土湿之气,功能补脾,亦补脾之阴也。惟山药色白,则得土中之金气,故补脾而兼益肺。地黄能变黑色,实得土中之水气,故润脾而兼滋肾。虽同产一地,而有种类形色之不同,故功亦略异。
- 邵序
- 卷上一
- 张序
- 卷上二
- 孙序
- 卷上三
- 周序
- 上经(上品)
- 卷上四
- 卷上五
- 玉石
- 丹沙
- 卷上六
- 云母
- 卷下一
- 卷下二
- 玉泉
- 卷下三
- 石钟乳
- 卷下四
- 涅石
- 卷下五
- 消石
- 朴消
- 邵序
- 孙序
- 滑石
- [卷一] 上经
- 石胆
- [卷一 上经] 丹沙
- 空青
- [卷一 上经] 云母
- 曾青
- [卷一 上经] 玉泉
- 禹余粮
- 太乙余粮
- 白石英
- 紫石英
-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 白青
- 扁青
- 草
- 菖蒲
- 鞠华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
- 干地黄
- 术
- 菟丝子
- [卷一 上经] 石钟乳
- 牛膝
- [卷一 上经] 涅石
- 充蔚子
- [卷一 上经] 硝石
- 女萎
- [卷一 上经] 朴硝
- 防葵
- [卷一 上经] 滑石
- 柴胡
- [卷一 上经] 空青
- 麦门冬
- [卷一 上经] 曾青
- 独活
- [卷一 上经] 禹余粮
- 车前子
- [卷一 上经] 太乙余食
- 木香
- [卷一 上经] 白石英
- 署豫
- [卷一 上经] 紫石英
- 薏苡仁
- [卷一 上经] 白青
- 泽泻
- [卷一 上经] 扁青
- 远志
- [卷一 上经] 菖蒲
- 龙胆
- [卷一 上经] 鞠华
- 细辛
- [卷一 上经] 人参
- 石斛
- [卷一 上经] 天门冬
- 巴戟天
- [卷一 上经] 甘草
- 白英
- [卷一 上经] 干地黄
- 白蒿
- [卷一 上经] 术
- 赤箭
- [卷一 上经] 牛膝
- 奄闾子
- [卷一 上经] 充蔚子
- 析蓂子
- [卷一 上经] 女萎
- 蓍实
- [卷一 上经] 防葵
- 六芝(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
- [卷一 上经] 柴胡
- 卷柏
- [卷一 上经] 麦门冬
- 蓝实
- [卷一 上经] 独活
- 芎
- [卷一 上经] 车前子
- 蘼芜
- [卷一 上经] 木香
- 黄连
- [卷一 上经] 署豫
- 络石
- [卷一 上经] 薏苡仁
- 蒺藜子
- [卷一 上经] 泽泻
- 黄耆
- [卷一 上经] 远志
- 肉松蓉
- [卷一 上经] 龙胆
- 防风
- [卷一 上经] 细辛
- 蒲黄
- [卷一 上经] 石斛
- 香蒲
- [卷一 上经] 巴戟天
- 续断
- [卷一 上经] 白英
- 漏芦
- [卷一 上经] 白蒿
- 营实
- [卷一 上经] 赤箭
- 天名精
- [卷一 上经] 奄闾子
- 决明子
- [卷一 上经] 析子
- 丹参
- [卷一 上经] 蓍实
- 茜根
- [卷一 上经] 赤芝
- 飞廉
- [卷一 上经] 青芝
- 五味子
- [卷一 上经] 白芝
- 旋华
- [卷一 上经] 黄芝
- 兰草
- [卷一 上经] 紫芝
- 蛇床子
- [卷一 上经] 卷柏
- 地肤子
- [卷一 上经] 蓝实
- 景天
- [卷一 上经] 芎
- 茵陈
- [卷一 上经] 蘼芜
- 杜若
- [卷一 上经] 黄连
- 沙参
- [卷一 上经] 络石
- 白兔藿
- [卷一 上经] 蒺藜子
- 徐长卿
- [卷一 上经] 黄
- 石龙刍
- [卷一 上经] 肉松蓉
- 薇衔
- [卷一 上经] 防风
- 云实
- [卷一 上经] 蒲黄
- 王不留行
- [卷一 上经] 香蒲
- 升麻
- [卷一 上经] 续断
- 青蘘
- [卷一 上经] 漏芦
- 姑活
- [卷一 上经] 营实
- 别羁
- [卷一 上经] 天名精
- 屈草
- [卷一 上经] 决明子
- 淮木
- [卷一 上经] 丹参
- 木
- [卷一 上经] 茜根
- 牡桂
- [卷一 上经] 飞廉
- 菌桂
- [卷一 上经] 五味子
- 松脂
- [卷一 上经] 旋华
- 槐实
- [卷一 上经] 兰草
- 枸杞
- [卷一 上经] 蛇床子
- 柏实
- [卷一 上经] 地肤子
- 伏苓
- [卷一 上经] 景天
- 榆皮
- [卷一 上经] 茵陈
- 酸枣
- [卷一 上经] 杜若
- 蘖木
- [卷一 上经] 沙参
- 干漆
- [卷一 上经] 白兔藿
- 五加皮
- [卷一 上经] 徐长卿
- 蔓荆实
- [卷一 上经] 石龙刍
- 辛夷
- [卷一 上经] 薇衔
- 桑上寄生
- [卷一 上经] 云实
- 杜仲
- [卷一 上经] 王不留行
- 女贞实
- [卷一 上经] 升麻
- 木兰
- [卷一 上经] 青
- 蕤核
- [卷一 上经] 姑活
- 橘柚
- [卷一 上经] 别羁
- 人
- [卷一 上经] 屈草
- 发髲
- [卷一 上经] 淮木
- 兽
- [卷一 上经] 牡桂
- 龙骨
- [卷一 上经] 菌桂
- 麝香
- [卷一 上经] 松脂
- 牛黄
- [卷一 上经] 槐实
- 熊脂
- [卷一 上经] 柏实
- 白胶
- [卷一 上经] 榆皮
- 阿胶
- [卷一 上经] 酸枣
- 禽
- [卷一 上经] 木
- 丹雄鸡
- [卷一 上经] 干漆
- 雁肪
- [卷一 上经] 五加皮
- 虫鱼
- [卷一 上经] 蔓荆实
- 石蜜
- [卷一 上经] 辛夷
- 蜂子
- [卷一 上经] 桑上寄生
- 蜜蜡
- [卷一 上经] 杜仲
- 牡蛎
- [卷一 上经] 女贞实
- 龟甲
- [卷一 上经] 木兰
- 桑蜱蛸
- [卷一 上经] 蕤核
- 海蛤
- [卷一 上经] 橘柚
- 文蛤
- [卷一 上经] 发
- 蠡鱼
- [卷一 上经] 龙骨
- 鲤鱼胆
- [卷一 上经] 麝香
- 果
- [卷一 上经] 牛黄
- 藕实茎
- [卷一 上经] 熊脂
- 大枣
- [卷一 上经] 白胶
- 葡萄
- [卷一 上经] 阿胶
- 蓬蔂
- [卷一 上经] 丹雄鸡
- 鸡头实
- [卷一 上经] 雁肪
- 米谷
- [卷一 上经] 石蜜
- 胡麻
- [卷一 上经] 蜂子
- 麻贲
- [卷一 上经] 蜜蜡
- 菜
- [卷一 上经] 牡蛎
- 冬葵子
- [卷一 上经] 龟甲
- 苋实
- [卷一 上经] 桑螵蛸
- 瓜蒂
- [卷一 上经] 海蛤
- 瓜子
- [卷一 上经] 文蛤
- 苦菜
- [卷一 上经] 鲤鱼胆
- 中经(中品)
- [卷一 上经] 藕实茎
- 玉石
- [卷一 上经] 大枣
- 雄黄
- [卷一 上经] 葡萄
- 石流黄
- [卷一 上经] 蓬
- 雌黄
- [卷一 上经] 鸡头实
- 水银
- [卷一 上经] 胡麻
- 石膏
- [卷一 上经] 麻贲
- 慈石
- [卷一 上经] 冬葵子
- 凝水石
- [卷一 上经] 苋实
- 阳起石
- [卷一 上经] 瓜蒂
- 孔公蘖
- [卷一 上经] 瓜子
- 殷孽
- [卷一 上经] 苦菜
- 铁精
- [卷二] 中经
- 理石
- [卷二 中经] 雄黄
- 长石
- [卷二 中经] 石流黄
- 肤青
- [卷二 中经] 雌黄
- 草
- [卷二 中经] 水银
- 干姜
- [卷二 中经] 石膏
- 枲耳实
- [卷二 中经] 磁石
- 葛根
- [卷二 中经] 凝水石
- 括楼根
- [卷二 中经] 阳起石
- 苦参
- [卷二 中经] 孔公孽
- 当归
- [卷二 中经] 殷孽
- 麻黄
- [卷二 中经] 铁精
- 通草
- [卷二 中经] 理石
- 芍药
- [卷二 中经] 长石
- 蠡实
- [卷二 中经] 肤青
- 瞿麦
- [卷二 中经] 干姜
- 元参
- [卷二 中经] 耳实
- 秦艽
- [卷二 中经] 葛根
- 百合
- [卷二 中经] 栝蒌根
- 知母
- [卷二 中经] 苦参
- 贝母
- [卷二 中经] 当归
- 白芷
- [卷二 中经] 麻黄
- 淫羊藿
- [卷二 中经] 通草
- 黄芩
- [卷二 中经] 芍药
- 狗脊
- [卷二 中经] 蠡实
- 石龙芮
- [卷二 中经] 瞿麦
- 茅根
- [卷二 中经] 元参
- 紫菀
- [卷二 中经] 秦艽
- 紫草
- [卷二 中经] 百合
- 败酱
- [卷二 中经] 知母
- 白鲜
- [卷二 中经] 贝母
- 酸酱
- [卷二 中经] 白芷
- 紫参
- [卷二 中经] 淫羊藿
- 藁本
- [卷二 中经] 黄芩
- 石韦
- [卷二 中经] 狗脊
- 萆薢
- [卷二 中经] 石龙芮
- 白薇
- [卷二 中经] 茅根
- 水萍
- [卷二 中经] 紫菀
- 王瓜
- [卷二 中经] 紫草
- 地榆
- [卷二 中经] 败酱
- 海藻
- [卷二 中经] 白藓
- 泽兰
- [卷二 中经] 酸酱
- 防己
- [卷二 中经] 紫参
- 款冬花
- [卷二 中经] 本
- 牡丹
- [卷二 中经] 石苇
- 马先蒿
- [卷二 中经] 萆
- 积雪草
- [卷二 中经] 白薇
- 女菀
- [卷二 中经] 水萍
- 王孙
- [卷二 中经] 王瓜
- 蜀羊泉
- [卷二 中经] 地榆
- 爵床
- [卷二 中经] 海藻
- 假苏
- [卷二 中经] 泽兰
- 翘根
- [卷二 中经] 防己
- 木
- [卷二 中经] 款冬花
- 桑根白皮
- [卷二 中经] 牡丹
- 竹叶
- [卷二 中经] 马先蒿
- 吴茱萸
- [卷二 中经] 积雪草
- 卮子
- [卷二 中经] 女菀
- 芜荑
- [卷二 中经] 王孙
- 枳实
- [卷二 中经] 蜀羊泉
- 厚朴
- [卷二 中经] 爵床
- 秦皮
- [卷二 中经] 假苏
- 秦菽
- [卷二 中经] 桑根白皮
- 山茱萸
- [卷二 中经] 竹叶
- 紫葳
- [卷二 中经] 吴茱萸
- 猪苓
- [卷二 中经] 卮子
- 白棘
- [卷二 中经] 芜荑
- 龙眼
- [卷二 中经] 枳实
- 松罗
- [卷二 中经] 浓朴
- 卫矛
- [卷二 中经] 秦皮
- 合欢
- [卷二 中经] 秦菽
- 兽
- [卷二 中经] 紫葳
- 白马茎
- [卷二 中经] 猪苓
- 鹿茸
- [卷二 中经] 白棘
- 牛角(角思)
- [卷二 中经] 龙眼
- 羖羊角
- [卷二 中经] 松罗
- 牡狗阴茎
- [卷二 中经] 卫矛
- 羚羊角
- [卷二 中经] 合欢
- 犀角
- [卷二 中经] 白马茎
- 禽
- [卷二 中经] 鹿茸
- 燕屎
- [卷二 中经] 牛角
- 天鼠屎
- [卷二 中经] 羚羊角
- 虫鱼
- [卷二 中经] 牡狗阴茎
- 猬皮
- [卷二 中经] 羚羊角
- 露蜂房
- [卷二 中经] 犀角
- 鳖甲
- [卷二 中经] 燕屎
- 蟹
- [卷二 中经] 天鼠屎
- 柞蝉
- [卷二 中经] 猥皮
- 蛴螬
- [卷二 中经] 露蜂房
- 乌贼鱼骨
- [卷二 中经] 鳖甲
- 白僵蚕
- [卷二 中经] 蟹
- 蛇鱼甲
- [卷二 中经] 柞蝉
- 樗鸡
- [卷二 中经] 蛴螬
- 蛞蝓
- [卷二 中经] 乌贼鱼骨
- 石龙子
- [卷二 中经] 白僵蚕
- 木虻
- [卷二 中经] 鱼甲
- 蜚虻
- [卷二 中经] 樗鸡
- 蜚廉
- [卷二 中经] 蛞蝓
- 蟅虫
- [卷二 中经] 石龙子
- 伏翼
- [卷二 中经] 木虻
- 果
- [卷二 中经] 蜚虻
- 梅实
- [卷二 中经] 蜚廉
- 米谷
- [卷二 中经] 虫
- 大豆黄卷
- [卷二 中经] 伏翼
- 赤小豆
- [卷二 中经] 梅实
- 粟米
- [卷二 中经] 大黄豆卷
- 黍米
- [卷二 中经] 粟米
- 菜
- [卷二 中经] 黍米
- 蓼实
- [卷二 中经] 蓼实
- 葱实
- [卷二 中经] 葱实
- 水苏
- [卷二 中经] KT
- 下经(下品)
- [卷三] 下经
- 玉石
- [卷三 下经] 锻石
- 石灰
- [卷三 下经] 石
- 礜石
- [卷三 下经] 铅丹
- 铅丹
- [卷三 下经] 粉锡
- 粉锡
- [卷三 下经] 代赭
- 代赭
- [卷三 下经] 戎盐
- 戎盐
- [卷三 下经] 白垩
- 白垩
- [卷三 下经] 冬灰
- 冬灰
- [卷三 下经] 青琅
- 青琅玕
- [卷三 下经] 附子
- 草
- [卷三 下经] 乌头
- 附子
- [卷三 下经] 天雄
- 乌头
- [卷三 下经] 半夏
- 天雄
- [卷三 下经] 虎掌
- 半夏
- [卷三 下经] 鸢尾
- 虎掌
- [卷三 下经] 大黄
- 鸢尾
- [卷三 下经] 亭历
- 大黄
- [卷三 下经] 桔梗
- 亭历
- [卷三 下经] 莨荡子
- 桔梗
- [卷三 下经] 草蒿
- 莨荡子
- [卷三 下经] 旋复花
- 草蒿
- [卷三 下经] 藜芦
- 旋复花
- [卷三 下经] 钩吻
- 藜芦
- [卷三 下经] 射干
- 钩吻
- [卷三 下经] 蛇合
- 射干
- [卷三 下经] 恒山
- 蛇合
- [卷三 下经] 蜀漆
- 恒山
- [卷三 下经] 甘遂
- 蜀漆
- [卷三 下经] 白蔹
- 甘遂
- [卷三 下经] 青葙子
- 白敛
- [卷三 下经] 菌
- 青葙子
- [卷三 下经] 白芨
- 雚菌
- [卷三 下经] 大戟
- 白芨
- [卷三 下经] 泽漆
- 大戟
- [卷三 下经] 茵芋
- 泽漆
- [卷三 下经] 贯众
- 茵芋
- [卷三 下经] 荛花
- 贯众
- [卷三 下经] 牙子
- 荛花
- [卷三 下经] 羊踯躅
- 牙子
- [卷三 下经] 商陆
- 羊踯躅
- [卷三 下经] 羊蹄
- 商陆
- [卷三 下经] 蓄
- 羊蹄
- [卷三 下经] 野狼毒
- 萹蓄
- [卷三 下经] 白头翁
- 狼毒
- [卷三 下经] 鬼臼
- 白头翁
- [卷三 下经] 羊桃
- 鬼臼
- [卷三 下经] 女青
- 羊桃
- [卷三 下经] 连翘
- 女青
- [卷三 下经] 兰茹
- 连翘
- [卷三 下经] 乌韭
- 兰茹
- [卷三 下经] 鹿藿
- 乌韭
- [卷三 下经] 蚤休
- 鹿藿
- [卷三 下经] 石长生
- 蚤休
- [卷三 下经] 陆英
- 石长生
- [卷三 下经] 荩草
- 陆英
- [卷三 下经] 牛扁
- 荩草
- [卷三 下经] 夏枯草
- 牛扁
- [卷三 下经] 芫花
- 夏枯草
- [卷三 下经] 巴豆
- 芫华
- [卷三 下经] 蜀菽
- 木
- [卷三 下经] 皂荚
- 巴豆
- [卷三 下经] 柳花
- 蜀菽
- [卷三 下经] 楝实
- 皂荚
- [卷三 下经] 郁李仁
- 柳华
- [卷三 下经] 莽草
- 楝实
- [卷三 下经] 桐叶
- 郁李仁
- [卷三 下经] 梓白皮
- 莽草
- [卷三 下经] 石南
- 雷丸
- [卷三 下经] 黄环
- 桐叶
- [卷三 下经] 溲疏
- 梓白皮
- [卷三 下经] 鼠李
- 石南
- [卷三 下经] 药实根
- 黄环
- [卷三 下经] 栾花
- 溲疏
- [卷三 下经] 蔓椒
- 鼠李
- [卷三 下经] 豚卵
- 药实根
- [卷三 下经] 麋脂
- 栾华
- [卷三 下经] 鼠
- 蔓椒
- [卷三 下经] 六畜毛蹄甲
- 兽
- [卷三 下经] 虾蟆
- 豚卵
- [卷三 下经] 马刀
- 麋脂
- [卷三 下经] 蛇蜕
- 鼺鼠
- [卷三 下经] 蚯蚓
- 六畜毛蹄甲(马、牛、羊、猪、狗、鸡)
- [卷三] 下经
- 虫鱼
- [卷三 下经] 蜈蚣
- 虾蟆
- [卷三 下经] 水蛭
- 马刀
- [卷三 下经] 班苗
- 蛇蜕
- [卷三 下经] 贝子
- 蚯蚓
- [卷三 下经] 石蚕
- 蠮螉
- [卷三 下经] 雀瓮
- 蜈蚣
- [卷三 下经] 蜣螂
- 水蛭
- [卷三 下经] 蝼蛄
- 班苗
- [卷三 下经] 马陆
- 贝子
- [卷三 下经] 地胆
- 石蚕
- [卷三 下经] 鼠妇
- 雀瓮
- [卷三 下经] 荧火
- 蜣螂
- [卷三 下经] 衣鱼
- 蝼蛄
- [卷三 下经] 桃核仁
- 马陆
- [卷三 下经] 杏核仁
- 地胆
- [卷三 下经] 腐婢
- 鼠妇
- [卷三 下经] 苦瓠
- 荧火
- [卷三 下经] 水靳
- 衣鱼
- [卷三 下经] 彼子
- 果
- [卷三 下经] 附∶《吴氏本草》十二条
- 桃核仁
- [卷三 下经] 附∶诸药制使
- 杏核仁
- [卷三 下经] 玉、石,上部
- 米谷
- [卷三 下经] 玉、石,下部
- 腐婢
- [卷三 下经] 草药,上部
- 菜
- [卷三 下经] 草药,中部
- 苦瓠
- [卷三 下经] 草药,下部
- 水靳
- [卷三 下经] 木药,上部
- 未详
- [卷三 下经] 木药,中部
- 彼子
- [卷三 下经] 木药,下部
- 《本草经》佚文
- [卷三 下经] 兽,上部
- 附:吴氏本草十二条
- [卷三 下经] 兽,中部
- 附:诸药制使
- [卷三 下经] 兽,下部
- [卷三 下经] 虫、鱼,上部
- [卷三 下经] 虫、鱼,中部
- [卷三 下经] 虫、鱼,下部
- [卷三 下经] 果,上部
- [卷三 下经] 菜,上部
- [卷三 下经] 米,上部
- [卷三 下经] 米,中部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