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药之温者入肝,而药之大热者又直入肾,何也?
答曰:此正足见厥阴主风,属阴中之阳,凡气温者恰是阴中之阳也,故入肝。巴戟,茴香之类是矣。少阴主热,系积阳之气,故性大热者,直入下焦膀胱肾中,附子是也。
请问治风寒之药。
答曰:寒者,水气也。水属北方壬癸,在卦为坎,在人属肾。《内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之腑为膀胱,代肾司化,是为寒水之府,经名太阳。《内经》言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寒者,太阳膀胱之本气也。夫坎中一阳,实人身元气,寄于膀胱水府之中,化气而上行外达,为人身卫外之气,名曰太阳,阳之大者也。阳气卫外,安得有寒?其有寒者,乃阳气不伸而寒水独胜,于是乎有寒病矣。冬月水结成冰,即是水中之阳不伸,是以纯阴互结而为寒。人身膀胱水中之阳气,透膜膈,出肌肉,达皮毛,则能卫外而不受寒。寒主收塞,故受寒则闭其毛孔,汗不得出。发热者,内之阳不通于外而凑集皮间,遂郁而发热,阳为所遏,故愈恶寒。法用麻黄通阳气,出于毛孔,汗出而寒去。麻黄茎细丛生,中空直上,气味轻清,故能透达膀胱寒水之阳气,以出于皮毛,为伤寒要药。后人用羌独活代麻黄,羌独活根深茎直,能引膀胱下焦之阳以达于经脉,而发散其表,惟味辛烈,较麻黄更燥,兼能去湿,不似麻黄轻清直走皮毛。薄荷亦轻清,但薄荷升散在味,故力稍逊。麻黄升散纯在于气,故力更峻。葱管通阳,与麻黄之义同,然麻黄茎细象毛空,葱茎粗象鼻孔,故葱能治鼻塞。辛夷花亦升散鼻孔、脑頞之寒,又以花在树梢,尖皆向上,故主升散。荆芥性缓于薄荷,紫苏亦然,二物皆色赤,能入血分,味辛香,能散寒,故皆主散血分肌肉中之寒。人身外为皮膜是气分,内为肌肉是血分,寒入血分,在肌肉中,堵截其气,不得外出,以卫外为固,故毛孔虚而汗漏出,法当温散肌肉。桂枝色赤味辛散,入血分,故主之,枝又四达,故主四肢。紫苏性同桂枝,然较轻,不如桂枝之大温。防风以味甘入肌肉,气香而温,故散肌肉中之风寒。皮与肌肉之交有膜相连,名曰腠理,柴胡茎中白瓤象膜,一茎直上,能达清阳,故治腠理之寒热也。荆芥得木火之势,入少阳经,亦能发腠理之寒热。肌肉中寒凝血滞则为痹痛,仲景名曰血痹,是指血分而言,故五物汤用桂枝、当归,四逆汤用桂枝,以温血分。后人用羌独活、荆芥,不及桂枝力优。寒入于筋脉或拘急不能屈伸,或亸缓不能收引,或疼痛不可忍耐,总宜续断、秦艽引入筋脉。寒入骨节、腰膝周身疼痛,手足厥冷,宜附子以温肾,肾主骨,用细辛以引经,入骨驱寒。寒循太阳经发为痉,用葛根引麻、桂循经脉以散之,寒入脑髓,名真头痛,用细辛以引经上达,用附子以助阳上行,皆从督脉以上入于脑也。肝脉亦入脑髓,故仲景用吴茱萸治脑髓寒痛。鼻孔通脑,故北人以鼻烟散脑中之寒,西洋有用药吹鼻以治脑髓之法。又西医云,脑筋多聚于胃,故白芷、辛夷皆从胃能达脑以散寒。寒由皮毛入肺,闭肺之窍,则鼻塞,薄荷、辛夷治之。肺主行水,寒伤肺阳,水不得行,则停胃而为饮,上逆气咳,仲景用细辛以行水,用干姜以散寒,用麻桂以驱寒外出,小青龙汤是也。但温肺而不兼胃治者,则用甘草干姜汤,其姜炮过,则轻而上浮,故但温肺。后人用白芥逐水,陈皮降气,冬花温肺,苏子降气,皆是仿仲景小青龙汤以辛温去肺寒也。总之膀胱主寒水,内含坎阳,阳气升则水化而下,无寒气矣。阳气不升则水停不化,为寒饮。故用细辛以达水中之阳,用附子以助水中之阳,用干姜以温土中之阳,阳出则阴消,而寒饮之水自化,寒水犯中宫,上吐下泻,为霍乱洞泄,干姜温中故主之。砂仁、白蔻、良姜亦治之。凡去寒必兼利水,以寒即水之气,去水即是去寒。大寒纽结作痛,阳气不通,用乌头、细辛、川椒、小茴、吴萸助肾阳兼达肝阳,阳气畅则寒散痛止。四肢逆冷者,由于肾阳不达,附子温水中之阳,故治之。故纸温肾,但能温敛而不伸达,故但治腰痛,而不治手足逆冷。肉桂本木火之气,大辛入下焦,火交于水,则阳生而寒水自化,故肾气丸用桂附,温补坎阳以化气行水,寒在腰肾精冷者宜之。寒在膀胱,水停不化,名曰蓄水,用苓泽以利之,而尤必用桂枝以宣水中之阳,五苓散是也。乌药色紫入血分,又气温入肝,肝主血室,故乌药入血室以散寒。《本经》言治膀胱肾间冷气,即指血室中之冷气也。凝血作痛用艾叶,亦是秉木火之气能入血室也。寒水凌心,必用桂枝、远志、公丁香,以宣心阳。寒挟肝风则生蛔虫,侮脾土,则用川椒、姜附以温肝。若硫黄石中之液,而能然,是水中火也。其味酸,是得木味,水中之阳,发则生木,故味酸而能燃,是为水中之火,为温下焦肝肾之猛药。天生黄,生于云南,下有硫黄,上有温泉,泉气熏岩结成天生黄,真水中之阳气所化,纯而不燥。然人之阳气上达则归于肺,天生黄生在岩上,故为温肺妙药,不得作硫黄本性论也。夫热药具辛味者,虽大温犹不至烈以得木性而未得木味,非纯于生火之性,故不烈。惟温而味酸,则既得木性又得木味,纯于生火,故性烈,硫黄、砒石是也。
问曰:病有上热下寒,外热内寒,当用何药?
答曰:此以在下在内之寒为主,用姜、桂、附而兼胆汁、人尿、麦冬、牛膝等,以抑之使下。
问曰:病有内热外寒,下热上寒,又当用何药?
答曰:此以在下在内之热为主,用苓、连、知、柏而兼生姜、桂枝、薄荷、荆芥、葱白以引之,使上要在用药之妙,未可责效于一药已也。
问曰:五行惟土主湿,李东垣重脾胃,专于燥土去湿。而仲景治太阴,不专用燥药,何也?
答曰:东垣知已成之湿,而不知湿何由生,则以为土不治水也。岂知湿者土之本气,先要解得土字,然后解得湿字。金、木、水、火各居四方,而土属中央。中者,四方之所交,央者,阴阳之所会,诗夜未央,言天未明,是阴未会于阳之义。鸳鸯鸟不独宿,字从鸯,取阴阳交会之义。盖阴阳二字,双声合为一音,即央字也。土居中央者,是阴阳相交而化成,盖水以火交,遇木则腐而成土,遇金则化而归土。故河图之数,一水、二火、三木、四金,土居五行之末,独能旺于四季。盖水、火、木、金交合而成土也,故土于四季皆旺。夫五行名为土,是就其形论;六气名为湿,是就其气论。气之所以湿,亦只是水、火、木、金交后而成,未有腐质,金含水润,故皆能生土生湿,究竟金木之气交少,而水火之气交多。夫火不蒸水则为寒水,非湿也;水不濡火则为烈火,亦非湿也。譬如甑中有米,无火以蒸之则不湿,无水以濡之亦不湿,必水火相交而后成为湿矣。长夏之时,湿气用事,正阴阳交姤之时,水火相蒸之候。故当夏月墙壁皆湿,而人之湿病多感于此。人之脾土本天之湿气,为心火肾水交会而成,能化物运四脏,皆功在湿也。胃以燥纳谷,全借脾之湿以濡之,而始能化。脾生油膜上,腹中之物既化为汁,则引入油膜,达于各脏而充周身,长膏油,主润泽,皆其湿之功用也。顾脾气不及则为燥,而太过又反病湿,所以《内经》言脾主湿,又言脾恶湿。故凡湿病皆以治脾为主。水火相蒸为湿,故湿之为病水火兼具。治湿之药其性皆平,正是水火兼能治之也。茯苓、扁豆、苡仁,其味皆淡,是为利湿正药。湿甚则土困,故利湿即能健脾。莲米、芡实,微甘而涩,能收湿气,故健脾。白术有油,以补脾之膏油,而油又不黏水,故能利水,气香温,亦主利水,又能升发,使脾土之气上达,故白术为补脾正药。苍术气温而烈,故带燥性,补胃不补脾,且色苍,得木之性,更能疏泄,为治寒湿之品。夫湿兼水化,水化有余,为湿兼寒,病则腹胀,溏泻。花椒辛温以散寒湿,能杀湿化之虫。吴萸辛烈,去湿尤速。白蔻、干姜等皆治寒湿。吞酸、吐酸有二病:一是寒湿,宜吴萸、苍术、桂枝、生姜;一是热湿,宜黄连、黄柏、黄芩、石决明、青皮、胆草等药,微加吴萸、花椒以反佐之。夫酸者湿所化也,湿挟热而化酸,如夏月肉汤经宿则酸,有冰养之则不酸。麦麸发热则成醋而酸,皆是以热蒸湿而酸也。故黄连等苦燥之品,正治其热化之湿。其一是寒湿,又如菜入坛腌则化为酸,是为寒化之湿,吴萸等辛燥之品,正治其寒化之湿。湿注于脚,则为脚气肿病,西医言脚气病,其尿必酸,知是湿也。凡脚气,寒湿者多,宜以温药为主,再加木瓜、苡仁、牛膝为引导,所以利脚下之湿也。然而脚气亦有系热湿者,宜防己、黄柏、苍术、木通、胆草等苦降之品治之。湿积于脾则腹中胀,久则水多为臌,宜逐其水,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功力峻猛,随用大枣、参、术、甘草以补脾土,去其太过,又恐损其不足也。脾停饮食则湿不化,宜神曲以散湿,枳壳、陈皮、木香行气以行湿。夫水火交而为湿土,人身之脾应之。白术温而有汁,正是水火相交之物,故正补脾经。黄精甘平有汁液,得水火气交之平,故正补脾经。山药有质色白,故补脾之火以补湿。苍术有汁而味烈,则扶脾之火以燥湿。赤石脂土之质也,能燥湿。橘、朴、槟榔之去湿,以木疏土也。桑皮、蒺藜之利湿,以金行水也。湿溢于腠理则肿,桑皮象人之膜,故治之。防己中空,纹如车轮,能外行腠理,内行三焦,能通水气。木通中空与防己同,味苦泄,故均为行湿之要药。腰脚之湿,土茯苓、萆薢、威灵仙、苡仁,凡利降者皆治之。再宜随寒热加减,湿蒸皮肤为发黄,宜茵陈、秦皮、益母草,以散兼利者治之。膀胱不利,宜泽泻、车前、昆布、海藻,诸物多生水石间,故化膀胱之水,此清火利水,为治湿之法。湿与热蒸,则为暑。各书论暑不知暑之原,而分阴暑、阳暑,与中热、中寒热无异,非暑之实义也。陈修园以暑为热,而不知热合湿乃为暑。《月令》云:土润溽暑,惟其润溽,然后成暑。故治暑者必兼湿热二字,乃为得宜。夏秋瘟疫、痢疟皆感于暑,即湿热也。此断不可用燥药,燥则壅湿而不流;又不可用表药,用表则发热而湿蒸;惟一味清利,六一散虽轻,为清热利湿之正药。黄连苦能泻热,又能燥湿,亦为去暑之正药。伤暑发热,宜香薷以散皮肤之湿热。暑变瘟疫,石膏、黄连为主。已有专书,未能枚举,总之不可发表,但宜泻热利湿。伤暑变痢,不可发汗,更不可利水,但宜清热而湿自化,黄连、黄芩为主。伤暑变疟,贵于散湿清热,三焦膀胱之小便清则疟自除,土茯苓、猪苓、葛根、独活散湿,以治太阳膀胱;黄芩、鳖甲、青皮、胆草清热,以利少阳三焦,两腑兼治为宜。痰疟是湿积而成,常山苗能透达以吐之。疟母是痰与血合,鳖甲、牡蛎、山甲能破之,此湿之兼证也,未能尽详。又如五加皮引治皮肤,五苓散用桂枝以治寒湿,五淋汤用山栀以治热湿。要之湿为脾所司,脾之膏油连焦膜而彻内外,以达膀胱,所以治湿兼治各处。究湿之气,则水火合化者也,故有寒热二证。
- 邵序
- 卷上一
- 张序
- 卷上二
- 孙序
- 卷上三
- 周序
- 上经(上品)
- 卷上四
- 卷上五
- 玉石
- 丹沙
- 卷上六
- 云母
- 卷下一
- 卷下二
- 玉泉
- 卷下三
- 石钟乳
- 卷下四
- 涅石
- 卷下五
- 消石
- 朴消
- 邵序
- 孙序
- 滑石
- [卷一] 上经
- 石胆
- [卷一 上经] 丹沙
- 空青
- [卷一 上经] 云母
- 曾青
- [卷一 上经] 玉泉
- 禹余粮
- 太乙余粮
- 白石英
- 紫石英
-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 白青
- 扁青
- 草
- 菖蒲
- 鞠华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
- 干地黄
- 术
- 菟丝子
- [卷一 上经] 石钟乳
- 牛膝
- [卷一 上经] 涅石
- 充蔚子
- [卷一 上经] 硝石
- 女萎
- [卷一 上经] 朴硝
- 防葵
- [卷一 上经] 滑石
- 柴胡
- [卷一 上经] 空青
- 麦门冬
- [卷一 上经] 曾青
- 独活
- [卷一 上经] 禹余粮
- 车前子
- [卷一 上经] 太乙余食
- 木香
- [卷一 上经] 白石英
- 署豫
- [卷一 上经] 紫石英
- 薏苡仁
- [卷一 上经] 白青
- 泽泻
- [卷一 上经] 扁青
- 远志
- [卷一 上经] 菖蒲
- 龙胆
- [卷一 上经] 鞠华
- 细辛
- [卷一 上经] 人参
- 石斛
- [卷一 上经] 天门冬
- 巴戟天
- [卷一 上经] 甘草
- 白英
- [卷一 上经] 干地黄
- 白蒿
- [卷一 上经] 术
- 赤箭
- [卷一 上经] 牛膝
- 奄闾子
- [卷一 上经] 充蔚子
- 析蓂子
- [卷一 上经] 女萎
- 蓍实
- [卷一 上经] 防葵
- 六芝(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
- [卷一 上经] 柴胡
- 卷柏
- [卷一 上经] 麦门冬
- 蓝实
- [卷一 上经] 独活
- 芎
- [卷一 上经] 车前子
- 蘼芜
- [卷一 上经] 木香
- 黄连
- [卷一 上经] 署豫
- 络石
- [卷一 上经] 薏苡仁
- 蒺藜子
- [卷一 上经] 泽泻
- 黄耆
- [卷一 上经] 远志
- 肉松蓉
- [卷一 上经] 龙胆
- 防风
- [卷一 上经] 细辛
- 蒲黄
- [卷一 上经] 石斛
- 香蒲
- [卷一 上经] 巴戟天
- 续断
- [卷一 上经] 白英
- 漏芦
- [卷一 上经] 白蒿
- 营实
- [卷一 上经] 赤箭
- 天名精
- [卷一 上经] 奄闾子
- 决明子
- [卷一 上经] 析子
- 丹参
- [卷一 上经] 蓍实
- 茜根
- [卷一 上经] 赤芝
- 飞廉
- [卷一 上经] 青芝
- 五味子
- [卷一 上经] 白芝
- 旋华
- [卷一 上经] 黄芝
- 兰草
- [卷一 上经] 紫芝
- 蛇床子
- [卷一 上经] 卷柏
- 地肤子
- [卷一 上经] 蓝实
- 景天
- [卷一 上经] 芎
- 茵陈
- [卷一 上经] 蘼芜
- 杜若
- [卷一 上经] 黄连
- 沙参
- [卷一 上经] 络石
- 白兔藿
- [卷一 上经] 蒺藜子
- 徐长卿
- [卷一 上经] 黄
- 石龙刍
- [卷一 上经] 肉松蓉
- 薇衔
- [卷一 上经] 防风
- 云实
- [卷一 上经] 蒲黄
- 王不留行
- [卷一 上经] 香蒲
- 升麻
- [卷一 上经] 续断
- 青蘘
- [卷一 上经] 漏芦
- 姑活
- [卷一 上经] 营实
- 别羁
- [卷一 上经] 天名精
- 屈草
- [卷一 上经] 决明子
- 淮木
- [卷一 上经] 丹参
- 木
- [卷一 上经] 茜根
- 牡桂
- [卷一 上经] 飞廉
- 菌桂
- [卷一 上经] 五味子
- 松脂
- [卷一 上经] 旋华
- 槐实
- [卷一 上经] 兰草
- 枸杞
- [卷一 上经] 蛇床子
- 柏实
- [卷一 上经] 地肤子
- 伏苓
- [卷一 上经] 景天
- 榆皮
- [卷一 上经] 茵陈
- 酸枣
- [卷一 上经] 杜若
- 蘖木
- [卷一 上经] 沙参
- 干漆
- [卷一 上经] 白兔藿
- 五加皮
- [卷一 上经] 徐长卿
- 蔓荆实
- [卷一 上经] 石龙刍
- 辛夷
- [卷一 上经] 薇衔
- 桑上寄生
- [卷一 上经] 云实
- 杜仲
- [卷一 上经] 王不留行
- 女贞实
- [卷一 上经] 升麻
- 木兰
- [卷一 上经] 青
- 蕤核
- [卷一 上经] 姑活
- 橘柚
- [卷一 上经] 别羁
- 人
- [卷一 上经] 屈草
- 发髲
- [卷一 上经] 淮木
- 兽
- [卷一 上经] 牡桂
- 龙骨
- [卷一 上经] 菌桂
- 麝香
- [卷一 上经] 松脂
- 牛黄
- [卷一 上经] 槐实
- 熊脂
- [卷一 上经] 柏实
- 白胶
- [卷一 上经] 榆皮
- 阿胶
- [卷一 上经] 酸枣
- 禽
- [卷一 上经] 木
- 丹雄鸡
- [卷一 上经] 干漆
- 雁肪
- [卷一 上经] 五加皮
- 虫鱼
- [卷一 上经] 蔓荆实
- 石蜜
- [卷一 上经] 辛夷
- 蜂子
- [卷一 上经] 桑上寄生
- 蜜蜡
- [卷一 上经] 杜仲
- 牡蛎
- [卷一 上经] 女贞实
- 龟甲
- [卷一 上经] 木兰
- 桑蜱蛸
- [卷一 上经] 蕤核
- 海蛤
- [卷一 上经] 橘柚
- 文蛤
- [卷一 上经] 发
- 蠡鱼
- [卷一 上经] 龙骨
- 鲤鱼胆
- [卷一 上经] 麝香
- 果
- [卷一 上经] 牛黄
- 藕实茎
- [卷一 上经] 熊脂
- 大枣
- [卷一 上经] 白胶
- 葡萄
- [卷一 上经] 阿胶
- 蓬蔂
- [卷一 上经] 丹雄鸡
- 鸡头实
- [卷一 上经] 雁肪
- 米谷
- [卷一 上经] 石蜜
- 胡麻
- [卷一 上经] 蜂子
- 麻贲
- [卷一 上经] 蜜蜡
- 菜
- [卷一 上经] 牡蛎
- 冬葵子
- [卷一 上经] 龟甲
- 苋实
- [卷一 上经] 桑螵蛸
- 瓜蒂
- [卷一 上经] 海蛤
- 瓜子
- [卷一 上经] 文蛤
- 苦菜
- [卷一 上经] 鲤鱼胆
- 中经(中品)
- [卷一 上经] 藕实茎
- 玉石
- [卷一 上经] 大枣
- 雄黄
- [卷一 上经] 葡萄
- 石流黄
- [卷一 上经] 蓬
- 雌黄
- [卷一 上经] 鸡头实
- 水银
- [卷一 上经] 胡麻
- 石膏
- [卷一 上经] 麻贲
- 慈石
- [卷一 上经] 冬葵子
- 凝水石
- [卷一 上经] 苋实
- 阳起石
- [卷一 上经] 瓜蒂
- 孔公蘖
- [卷一 上经] 瓜子
- 殷孽
- [卷一 上经] 苦菜
- 铁精
- [卷二] 中经
- 理石
- [卷二 中经] 雄黄
- 长石
- [卷二 中经] 石流黄
- 肤青
- [卷二 中经] 雌黄
- 草
- [卷二 中经] 水银
- 干姜
- [卷二 中经] 石膏
- 枲耳实
- [卷二 中经] 磁石
- 葛根
- [卷二 中经] 凝水石
- 括楼根
- [卷二 中经] 阳起石
- 苦参
- [卷二 中经] 孔公孽
- 当归
- [卷二 中经] 殷孽
- 麻黄
- [卷二 中经] 铁精
- 通草
- [卷二 中经] 理石
- 芍药
- [卷二 中经] 长石
- 蠡实
- [卷二 中经] 肤青
- 瞿麦
- [卷二 中经] 干姜
- 元参
- [卷二 中经] 耳实
- 秦艽
- [卷二 中经] 葛根
- 百合
- [卷二 中经] 栝蒌根
- 知母
- [卷二 中经] 苦参
- 贝母
- [卷二 中经] 当归
- 白芷
- [卷二 中经] 麻黄
- 淫羊藿
- [卷二 中经] 通草
- 黄芩
- [卷二 中经] 芍药
- 狗脊
- [卷二 中经] 蠡实
- 石龙芮
- [卷二 中经] 瞿麦
- 茅根
- [卷二 中经] 元参
- 紫菀
- [卷二 中经] 秦艽
- 紫草
- [卷二 中经] 百合
- 败酱
- [卷二 中经] 知母
- 白鲜
- [卷二 中经] 贝母
- 酸酱
- [卷二 中经] 白芷
- 紫参
- [卷二 中经] 淫羊藿
- 藁本
- [卷二 中经] 黄芩
- 石韦
- [卷二 中经] 狗脊
- 萆薢
- [卷二 中经] 石龙芮
- 白薇
- [卷二 中经] 茅根
- 水萍
- [卷二 中经] 紫菀
- 王瓜
- [卷二 中经] 紫草
- 地榆
- [卷二 中经] 败酱
- 海藻
- [卷二 中经] 白藓
- 泽兰
- [卷二 中经] 酸酱
- 防己
- [卷二 中经] 紫参
- 款冬花
- [卷二 中经] 本
- 牡丹
- [卷二 中经] 石苇
- 马先蒿
- [卷二 中经] 萆
- 积雪草
- [卷二 中经] 白薇
- 女菀
- [卷二 中经] 水萍
- 王孙
- [卷二 中经] 王瓜
- 蜀羊泉
- [卷二 中经] 地榆
- 爵床
- [卷二 中经] 海藻
- 假苏
- [卷二 中经] 泽兰
- 翘根
- [卷二 中经] 防己
- 木
- [卷二 中经] 款冬花
- 桑根白皮
- [卷二 中经] 牡丹
- 竹叶
- [卷二 中经] 马先蒿
- 吴茱萸
- [卷二 中经] 积雪草
- 卮子
- [卷二 中经] 女菀
- 芜荑
- [卷二 中经] 王孙
- 枳实
- [卷二 中经] 蜀羊泉
- 厚朴
- [卷二 中经] 爵床
- 秦皮
- [卷二 中经] 假苏
- 秦菽
- [卷二 中经] 桑根白皮
- 山茱萸
- [卷二 中经] 竹叶
- 紫葳
- [卷二 中经] 吴茱萸
- 猪苓
- [卷二 中经] 卮子
- 白棘
- [卷二 中经] 芜荑
- 龙眼
- [卷二 中经] 枳实
- 松罗
- [卷二 中经] 浓朴
- 卫矛
- [卷二 中经] 秦皮
- 合欢
- [卷二 中经] 秦菽
- 兽
- [卷二 中经] 紫葳
- 白马茎
- [卷二 中经] 猪苓
- 鹿茸
- [卷二 中经] 白棘
- 牛角(角思)
- [卷二 中经] 龙眼
- 羖羊角
- [卷二 中经] 松罗
- 牡狗阴茎
- [卷二 中经] 卫矛
- 羚羊角
- [卷二 中经] 合欢
- 犀角
- [卷二 中经] 白马茎
- 禽
- [卷二 中经] 鹿茸
- 燕屎
- [卷二 中经] 牛角
- 天鼠屎
- [卷二 中经] 羚羊角
- 虫鱼
- [卷二 中经] 牡狗阴茎
- 猬皮
- [卷二 中经] 羚羊角
- 露蜂房
- [卷二 中经] 犀角
- 鳖甲
- [卷二 中经] 燕屎
- 蟹
- [卷二 中经] 天鼠屎
- 柞蝉
- [卷二 中经] 猥皮
- 蛴螬
- [卷二 中经] 露蜂房
- 乌贼鱼骨
- [卷二 中经] 鳖甲
- 白僵蚕
- [卷二 中经] 蟹
- 蛇鱼甲
- [卷二 中经] 柞蝉
- 樗鸡
- [卷二 中经] 蛴螬
- 蛞蝓
- [卷二 中经] 乌贼鱼骨
- 石龙子
- [卷二 中经] 白僵蚕
- 木虻
- [卷二 中经] 鱼甲
- 蜚虻
- [卷二 中经] 樗鸡
- 蜚廉
- [卷二 中经] 蛞蝓
- 蟅虫
- [卷二 中经] 石龙子
- 伏翼
- [卷二 中经] 木虻
- 果
- [卷二 中经] 蜚虻
- 梅实
- [卷二 中经] 蜚廉
- 米谷
- [卷二 中经] 虫
- 大豆黄卷
- [卷二 中经] 伏翼
- 赤小豆
- [卷二 中经] 梅实
- 粟米
- [卷二 中经] 大黄豆卷
- 黍米
- [卷二 中经] 粟米
- 菜
- [卷二 中经] 黍米
- 蓼实
- [卷二 中经] 蓼实
- 葱实
- [卷二 中经] 葱实
- 水苏
- [卷二 中经] KT
- 下经(下品)
- [卷三] 下经
- 玉石
- [卷三 下经] 锻石
- 石灰
- [卷三 下经] 石
- 礜石
- [卷三 下经] 铅丹
- 铅丹
- [卷三 下经] 粉锡
- 粉锡
- [卷三 下经] 代赭
- 代赭
- [卷三 下经] 戎盐
- 戎盐
- [卷三 下经] 白垩
- 白垩
- [卷三 下经] 冬灰
- 冬灰
- [卷三 下经] 青琅
- 青琅玕
- [卷三 下经] 附子
- 草
- [卷三 下经] 乌头
- 附子
- [卷三 下经] 天雄
- 乌头
- [卷三 下经] 半夏
- 天雄
- [卷三 下经] 虎掌
- 半夏
- [卷三 下经] 鸢尾
- 虎掌
- [卷三 下经] 大黄
- 鸢尾
- [卷三 下经] 亭历
- 大黄
- [卷三 下经] 桔梗
- 亭历
- [卷三 下经] 莨荡子
- 桔梗
- [卷三 下经] 草蒿
- 莨荡子
- [卷三 下经] 旋复花
- 草蒿
- [卷三 下经] 藜芦
- 旋复花
- [卷三 下经] 钩吻
- 藜芦
- [卷三 下经] 射干
- 钩吻
- [卷三 下经] 蛇合
- 射干
- [卷三 下经] 恒山
- 蛇合
- [卷三 下经] 蜀漆
- 恒山
- [卷三 下经] 甘遂
- 蜀漆
- [卷三 下经] 白蔹
- 甘遂
- [卷三 下经] 青葙子
- 白敛
- [卷三 下经] 菌
- 青葙子
- [卷三 下经] 白芨
- 雚菌
- [卷三 下经] 大戟
- 白芨
- [卷三 下经] 泽漆
- 大戟
- [卷三 下经] 茵芋
- 泽漆
- [卷三 下经] 贯众
- 茵芋
- [卷三 下经] 荛花
- 贯众
- [卷三 下经] 牙子
- 荛花
- [卷三 下经] 羊踯躅
- 牙子
- [卷三 下经] 商陆
- 羊踯躅
- [卷三 下经] 羊蹄
- 商陆
- [卷三 下经] 蓄
- 羊蹄
- [卷三 下经] 野狼毒
- 萹蓄
- [卷三 下经] 白头翁
- 狼毒
- [卷三 下经] 鬼臼
- 白头翁
- [卷三 下经] 羊桃
- 鬼臼
- [卷三 下经] 女青
- 羊桃
- [卷三 下经] 连翘
- 女青
- [卷三 下经] 兰茹
- 连翘
- [卷三 下经] 乌韭
- 兰茹
- [卷三 下经] 鹿藿
- 乌韭
- [卷三 下经] 蚤休
- 鹿藿
- [卷三 下经] 石长生
- 蚤休
- [卷三 下经] 陆英
- 石长生
- [卷三 下经] 荩草
- 陆英
- [卷三 下经] 牛扁
- 荩草
- [卷三 下经] 夏枯草
- 牛扁
- [卷三 下经] 芫花
- 夏枯草
- [卷三 下经] 巴豆
- 芫华
- [卷三 下经] 蜀菽
- 木
- [卷三 下经] 皂荚
- 巴豆
- [卷三 下经] 柳花
- 蜀菽
- [卷三 下经] 楝实
- 皂荚
- [卷三 下经] 郁李仁
- 柳华
- [卷三 下经] 莽草
- 楝实
- [卷三 下经] 桐叶
- 郁李仁
- [卷三 下经] 梓白皮
- 莽草
- [卷三 下经] 石南
- 雷丸
- [卷三 下经] 黄环
- 桐叶
- [卷三 下经] 溲疏
- 梓白皮
- [卷三 下经] 鼠李
- 石南
- [卷三 下经] 药实根
- 黄环
- [卷三 下经] 栾花
- 溲疏
- [卷三 下经] 蔓椒
- 鼠李
- [卷三 下经] 豚卵
- 药实根
- [卷三 下经] 麋脂
- 栾华
- [卷三 下经] 鼠
- 蔓椒
- [卷三 下经] 六畜毛蹄甲
- 兽
- [卷三 下经] 虾蟆
- 豚卵
- [卷三 下经] 马刀
- 麋脂
- [卷三 下经] 蛇蜕
- 鼺鼠
- [卷三 下经] 蚯蚓
- 六畜毛蹄甲(马、牛、羊、猪、狗、鸡)
- [卷三] 下经
- 虫鱼
- [卷三 下经] 蜈蚣
- 虾蟆
- [卷三 下经] 水蛭
- 马刀
- [卷三 下经] 班苗
- 蛇蜕
- [卷三 下经] 贝子
- 蚯蚓
- [卷三 下经] 石蚕
- 蠮螉
- [卷三 下经] 雀瓮
- 蜈蚣
- [卷三 下经] 蜣螂
- 水蛭
- [卷三 下经] 蝼蛄
- 班苗
- [卷三 下经] 马陆
- 贝子
- [卷三 下经] 地胆
- 石蚕
- [卷三 下经] 鼠妇
- 雀瓮
- [卷三 下经] 荧火
- 蜣螂
- [卷三 下经] 衣鱼
- 蝼蛄
- [卷三 下经] 桃核仁
- 马陆
- [卷三 下经] 杏核仁
- 地胆
- [卷三 下经] 腐婢
- 鼠妇
- [卷三 下经] 苦瓠
- 荧火
- [卷三 下经] 水靳
- 衣鱼
- [卷三 下经] 彼子
- 果
- [卷三 下经] 附∶《吴氏本草》十二条
- 桃核仁
- [卷三 下经] 附∶诸药制使
- 杏核仁
- [卷三 下经] 玉、石,上部
- 米谷
- [卷三 下经] 玉、石,下部
- 腐婢
- [卷三 下经] 草药,上部
- 菜
- [卷三 下经] 草药,中部
- 苦瓠
- [卷三 下经] 草药,下部
- 水靳
- [卷三 下经] 木药,上部
- 未详
- [卷三 下经] 木药,中部
- 彼子
- [卷三 下经] 木药,下部
- 《本草经》佚文
- [卷三 下经] 兽,上部
- 附:吴氏本草十二条
- [卷三 下经] 兽,中部
- 附:诸药制使
- [卷三 下经] 兽,下部
- [卷三 下经] 虫、鱼,上部
- [卷三 下经] 虫、鱼,中部
- [卷三 下经] 虫、鱼,下部
- [卷三 下经] 果,上部
- [卷三 下经] 菜,上部
- [卷三 下经] 米,上部
- [卷三 下经] 米,中部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