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考治脾胃莫详于东垣,求东垣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夫升降之法易知,而升降之理难明。其在《经》曰∶
“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盖脾主生化,其用在于无形。其属土,地气主上腾,然后能载物,故健行而不息,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胃者,水谷之海,容受糟粕,其主纳,纳则贵下行,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故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夫清气何?盖指脾气而言,不然何以在下则飧泄也;其浊气何?
盖指胃气而言,不然何以在上则 胀也。是非可为脾升胃降之一确证乎?由此而推,如仲圣所立青龙、越脾等方,即谓之升脾之清气也可;其所立三承气诸方,即谓之降胃之浊气也无不可。触类引伸,理原一贯,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考东垣所着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各方,其论虽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而其意则一脏一腑,升降各有主治,显然不可混者,其与先圣之理,又何尝相悖,而后先辉映,足以发明千古,良可师也。苟其颠倒错施,俾升降失宜,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己息,鲜不夭扎生民者已。余偶读东垣书,详究脾胃,以辨其升降之理如此。
目录
- 自序
- 卷一
- 祷告药皇誓疏
- 温证论治
- 人身一小天地论
- 书方宜人共识说
- 卷二
- 日讲杂记
- 《金匮》上工治未病一节辩
- 辨《金匮》之
- 二阳之病发心脾解
- 维脉为病论治
- 张、刘、李、朱后,当以薛、张、吴、喻配为八大家论
- 医宜博览论
- 读《伤寒补天石》、《贯珠集》二书合记
- 妊娠阴脉小弱论
- 读书十则(有小序)
- 读书须看反面
- 读书须悟对面
- 读书须识正旨
- 读书必须汇参
- 读书须立主见
- 读书必须隅反
- 读书须善比例
- 读书须剔错处
- 读书须汰衍说
- 读书须辨讹字
- 卷三
- 石芝医话
- 管见刍言
- 核骨踝胫辩
- 烂喉丹痧论
- 脏腑受盛辩
- 大温中饮炙甘草汤合论
- 论柴胡
- 论犀角、升麻
- 辨紫茸之伪
- 辨郁金之误
- 大豆黄卷辩
- 瘟疫赘言
- 合论丹溪景岳相火大意
- 升降出入说
- 寸口趺阳紧脉不同论
- 中腑中脏辩
- 卷四
- 人身一小天地亦有南北两极论
- 命门脉诊辩
- 治肝补脾论
-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解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解
- 膀胱上口论
- 五芩散解
- 辨《素问》“浊气归心”之讹
- 祖气论
- 连珠
- 卷五
- 痘毒藏脾经说
- 痘出同时论
- 痘由太阴转属阳明论
- 题费建中《救偏琐言》
- 回澜论
- 葵菜预解痘毒说
- 拟张令韶《伤寒直解》辨证歌
- 卷六
- 三皇药王考
- 《脉诀》正讹
- 三焦论赘言
- 认疫治疫要言
- 趋庭杂记
- 辨医书音义
- 夏月忌枳说
- 喜伤心恐胜喜解
- 恐伤肾思胜恐解
- 思伤脾怒胜思解
- 怒伤肝悲胜怒解
- 忧伤肺喜胜忧解
- 百合病赘言
- 卷七
- 辨脾胃升降
- 气有余便是火解
- 东垣景岳论相火辩
- 古今元气不甚相远说
- 四时皆有伤寒说
- 幼科似惊非惊辩
- 痘科伏毒急于闷症说
- 司天运气赘言
- 周身经络总诀(有小序)
- 卷八
- 木郁达之论
- 颐毒颐字辩
- 方药等分解
- 保护元阳说
- 读《伤寒论》附记
- 论白
- 烂喉痧论
- 烂喉丹痧治宜论
- 痧疹今昔不同,治法亦异说
- 辨《活人书》妇人伤寒之说
- 摄生杂话
- 卷九
- 四大家辩
- 论《医宗必读》
- 论读景岳书不可专得其温补之益
- 考正古方权量说
- 《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
- 申明三年中气候相乖化疫之说
- 卷十
- 虚劳论
- 读先祖保阴煎谨记
- 六味地黄丸方解
- 八味地黄丸方解
- 司天运气征验
- 卷十一
- 三焦说
- 命门说
- 阴阳常变论
- 中道说
- 三百九十七法考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