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谓长沙之论,谨严之中,皆活法也。天之气化不一,有主气,有客气;人之脏性亦不一,有阴脏,有阳脏。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之定位也;厥阴风化为初之气,少阴热化为二之气,少阳火化为三之气,太阴湿化为四之气,阳明燥化为五之气,太阳寒化为终之气,六节之常度也。故寒必伤于冬,而温与热必在于春与夏,此其大较也。然而以五运言之,则土运、金运之迁代无常,以六气言之,则司天、在泉、左间、右间之加临各别,益之以胜、复之理,太过、不及之数,于是乎春夏亦有伤寒,隆冬非无温病,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不可胶于节候之常。《素问》曰∶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灵枢》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皆是以活法言之。说者于伤寒必主冬月,于桂枝、麻黄、三阴诸辛热剂,必主冬月之伤寒,而不可用于春夏之时,拘泥时令,于变化之理,得毋有未备欤!《通天篇》曰,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及夫五五二十五人之政,《本脏篇》又言二十五变。昔夏英公有异禀,卧即身冷如僵,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小吏窃食,即发疽死。而太阳之人,则饮啖生冷而不知节,恣情房室而不加疲,此其阴阳之反,何啻天渊,是故有从化之说。从者,大之气也;化者,脏之性也。阴脏者多寒,阳脏者多热,所谓阴从阳化,阳从阴化,热从寒化,寒从热化,亦皆以活法言之,而尤不可泥于温凉寒燠之常也。夫以运气主客之殊,加之以脏腑阴阳之别,其病遂千态万状,而莫可穷诘。仲圣述轩岐之蕴,广汤液之用,约之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而《金匮》不在其数,其立法之妙,为治之活,于主客阴阳之变,莫不融贯,是在乎用之者之神而明之耳。后之论足经,论卒病,论三纲,论六气,论伤寒即杂证之一,纷纷聚讼,返而求之仲圣之书,其活泼泼地者,固无乎不包也,故治病须用活法。
- 自序
- 卷一
- 祷告药皇誓疏
- 温证论治
- 人身一小天地论
- 书方宜人共识说
- 卷二
- 日讲杂记
- 《金匮》上工治未病一节辩
- 辨《金匮》之
- 二阳之病发心脾解
- 维脉为病论治
- 张、刘、李、朱后,当以薛、张、吴、喻配为八大家论
- 医宜博览论
- 读《伤寒补天石》、《贯珠集》二书合记
- 妊娠阴脉小弱论
- 读书十则(有小序)
- 读书须看反面
- 读书须悟对面
- 读书须识正旨
- 读书必须汇参
- 读书须立主见
- 读书必须隅反
- 读书须善比例
- 读书须剔错处
- 读书须汰衍说
- 读书须辨讹字
- 卷三
- 石芝医话
- 管见刍言
- 核骨踝胫辩
- 烂喉丹痧论
- 脏腑受盛辩
- 大温中饮炙甘草汤合论
- 论柴胡
- 论犀角、升麻
- 辨紫茸之伪
- 辨郁金之误
- 大豆黄卷辩
- 瘟疫赘言
- 合论丹溪景岳相火大意
- 升降出入说
- 寸口趺阳紧脉不同论
- 中腑中脏辩
- 卷四
- 人身一小天地亦有南北两极论
- 命门脉诊辩
- 治肝补脾论
-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解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解
- 膀胱上口论
- 五芩散解
- 辨《素问》“浊气归心”之讹
- 祖气论
- 连珠
- 卷五
- 痘毒藏脾经说
- 痘出同时论
- 痘由太阴转属阳明论
- 题费建中《救偏琐言》
- 回澜论
- 葵菜预解痘毒说
- 拟张令韶《伤寒直解》辨证歌
- 卷六
- 三皇药王考
- 《脉诀》正讹
- 三焦论赘言
- 认疫治疫要言
- 趋庭杂记
- 辨医书音义
- 夏月忌枳说
- 喜伤心恐胜喜解
- 恐伤肾思胜恐解
- 思伤脾怒胜思解
- 怒伤肝悲胜怒解
- 忧伤肺喜胜忧解
- 百合病赘言
- 卷七
- 辨脾胃升降
- 气有余便是火解
- 东垣景岳论相火辩
- 古今元气不甚相远说
- 四时皆有伤寒说
- 幼科似惊非惊辩
- 痘科伏毒急于闷症说
- 司天运气赘言
- 周身经络总诀(有小序)
- 卷八
- 木郁达之论
- 颐毒颐字辩
- 方药等分解
- 保护元阳说
- 读《伤寒论》附记
- 论白
- 烂喉痧论
- 烂喉丹痧治宜论
- 痧疹今昔不同,治法亦异说
- 辨《活人书》妇人伤寒之说
- 摄生杂话
- 卷九
- 四大家辩
- 论《医宗必读》
- 论读景岳书不可专得其温补之益
- 考正古方权量说
- 《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辩
- 申明三年中气候相乖化疫之说
- 卷十
- 虚劳论
- 读先祖保阴煎谨记
- 六味地黄丸方解
- 八味地黄丸方解
- 司天运气征验
- 卷十一
- 三焦说
- 命门说
- 阴阳常变论
- 中道说
- 三百九十七法考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