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证治
《幼幼集成》 1.69千字
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癖。夫飧泄者,水谷不化也;肠癖者,下痢是也。小儿之病,伤食最多,内有宿食停积,更受外感,则成痢矣。古今方书,以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其证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见五色,或多红紫,或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或为发热,或为恶寒。此证之阴阳虚实,最宜详审,庶不致误。仍当以脉证辨之∶凡身热作渴,脉数有力而能食者,为热;身凉不渴,脉沉无力而不能食者,为寒。
初起腹中苦痛,里急后重者为实,宜急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二药同服,立应。
如兼外感者,必身有寒热,不可遽下。凡痢由外感而发者最多,急宜发散。若下之早,必致引邪入里,而为绵延之证,以仓廪散疏解之。
因伤风得之者,则纯下清血。盖风伤其阴络,致血不循经,所以血妄下,宜胃风汤。
赤白相兼者∶心主血,因伤热得之,则心移热于小肠,故赤者从小肠来;肺主气,因伤热得之,则肺移热于大肠,故白者从大肠来。皆以芍药汤治之,调血则便脓愈,行气则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又法,以黄连阿胶丸加当归、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气;以胃苓丸加当归、白芍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有积者,治痢保和丸。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涩,和中丸最妙。后有集成至圣丹,专治久痢,百不失一。
有泄泻变痢者,有痢变泄泻者。先泻后变痢者,脾传肾也,为贼邪,难治;先痢后变泻者,肾传脾也,为微邪,易治。盖初泻变痢者,此气病传入血中,宜养血为主,加调气之药,不可误下,以伤胃气;初痢变泻者,血病传入气中,以调气为主,加养血之药,不可收涩,恐毒瓦斯留而不去,复成痢也。泻变痢者,加味四物汤;痢变泻者,加味四君子汤。
痢久不止,脾胃受伤,中气下陷,则为脱肛,热毒上逆,则食入便吐,不思乳食,谓之噤口;久痢阴伤,肾气虚败,则两膝红肿,谓之鹤膝。
脱肛者,胃气下陷,后重不除,努挣太过,故肠头脱出,宜养血调气,微加升提之品,则痢止肛自收矣,升麻汤。外用洗法、托法。
噤口者,乃胃虚逆气上冲而吐也,有不思饮食,皆虚损也,宜参苓白术散米汤调服。凡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
鹤膝者,两膝红肿,如鹤之膝。小儿痢后多有此证,乃肾虚之极,宜补肾地黄丸加牛膝、鹿茸。
痢疾腹胀,中气虚也,胃苓丸调之。倘因毒瓦斯未尽,庸流误服涩药而致腹胀者,为实也,不可作虚治,保和丸消导之。
痢疾不治证∶痢见五色,五脏俱败;痢如烟尘水,如屋漏水;下痢久,肛门如竹筒;如鱼腥;久痢唇红舌胎,气促心烦,坐卧不安,大渴饮水,面容似朱者。皆死证也。
【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一胎疾门。
集成三仙丹 方见卷二类搐门。
仓廪汤 即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 方见卷二小儿伤风门。
治伤风痢疾,及时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即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煎服,即名仓廪汤。)喻嘉言以此方为治痢之圣药,无论新久,必用此药升散之,深得逆流挽舟之法也。予每用之,轻者,三四剂即愈矣,不必另方;重者,服药后外证悉去,惟腹痛、里急后重未除者,以沆瀣丹、三仙丹同服,推去积滞,无不愈者。盖仓廪汤治痢,与用四逆散治痢同意,后贤宜深究焉。
胃风汤 治风冷客于肠胃,泄下鲜血,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白云苓(一钱) 白当归(一钱) 正川芎(五分) 杭白芍(一钱)上桂心(五分) 陈粟米(一撮)
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河间芍药汤 调血便脓愈,行气后重除,此方是也。
杭白芍(一钱五分) 大当归(一钱) 雅川连(五分) 实黄芩(八分) 锦庄黄(五分) 尖槟榔(一钱)南木香(三分)
净水浓煎,热服。
黄连阿胶丸 治血痢,于血中行气。
正雅连(一钱) 东阿胶(二钱) 白云苓(一钱) 当归身(一钱) 南木香(一钱)
共为细末,水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胃苓丸 方见卷二伤暑门。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本方加当归、白芍、白术。
治痢保和丸 治痢疾积滞未尽,或在先原未得下,今已脾虚不可下者,宜服此。
广陈皮 法半夏 白云苓 陈枳壳 川浓朴 正雅连 京楂肉 六神曲 老麦芽(以上诸味各一钱) 南木香尖槟榔 炙甘草(各五分)
共为细末,另以神曲煮糊为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和中丸 治休息痢及疳痢。
官拣参 炙甘草 当归身 正川芎 车前子 结猪苓 宣泽泻 六神曲 老麦芽 建莲肉(以上各二钱)
漂白术 白云苓 真广皮 杭白芍 南木香 炮姜炭 肉豆蔻(各一钱)
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加味四物汤 治先水泻而变痢者。
当归身 正川芎 杭白芍 怀生地 白云苓 正雅连 南木香(各等分)
水煎,空心热服。
加味四君子汤 治先痢而后泻者。
上官拣 漂白术 白云苓 当归身 杭白芍 炙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升麻汤 治虚痢脱肛,仍调气养血,微带升提。
绿升麻(一钱五分) 官拣参 漂白术 白云苓 芥穗 真广皮 当归身 杭白芍 北防风(以上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肥乌梅(一粒)
水煎,食后服。
脱肛洗药
五倍子(五钱) 白芒硝(一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煎汤熏洗,仍以五倍子研末敷之,方以软帛托入。
参苓白术散 方见卷三疳证门。
补肾地黄丸 方见卷三哮喘门。此加虎胫、牛膝、鹿茸。
补肾地黄丸 方见卷二伤暑门。
保和丸 方见卷三伤食门。
- 梁序
- 小引
- 凡例
- 卷一
- 赋禀
- 护胎
- 指纹析义
- 指纹切要
- 三关部位歌
- 浮沉分表里歌
- 红紫辨寒热歌
- 淡滞定虚实歌
- 纹形主病歌
- 小儿脉法
- 《内经》脉要
- 四脉主病
- 主证
- 总括脉要歌
- 脉证宜忌歌
- 保产论
- 难产七因
- 产要
- 附∶气脱案
- 集成三合保胎丸
- 三合保胎丸方
- 附方
- 初诞救护
- 调燮
- 脐风论证
- 用火口诀
- 集成神火图
- 集成神火歌
- 指明火穴
- 宜用火者
- 切忌火者
- 回生艾火
- 脐证简便方
- 初生护持
- 勿轻服药
- 药饵之误(张景岳)
- 看病诀
- 寿夭辨
- 面部形色赋
- 一审颜色苗窍知表里之寒热虚实
- 简切辩证
- 五脏所属之证
- 变蒸辨
- 卷二
- 胎病论
- 惊风辟妄
- 录诸家惊风论
- 辨明致妄之由(易去惊字)
- 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
- 柔痉(伤风有汗为柔,风性软弱也)
- 刚痉(伤寒无汗为刚,寒性刚劲也)
- 附血虚寒袭太阳病痉案
- 暑证
- 疟疾
- 痢疾
- 咳嗽
- 丹毒
- 疮痈
- 痘疮
- 附案
- 霍乱
- 客忤
- 中恶
- 吐泻
- 大惊卒恐
- 附小儿时疫证治
- 痫证
- 幼科预宜修制应用丸粟七方
- 乳子伤寒证治
- 小儿伤寒类治
- 伤寒总括五法
- 伤风证治
- 伤暑证治
- 伤湿证治
- 霍乱证治
- 霍乱简便方
- 卷三
- 咳嗽证治
- 百嗽论
- 附案
- 咳嗽简便方
- 哮喘证治
- 哮喘简便方
- 诸疳症治
- 各证加减法
- 疳证简便方
- 呕吐证治
- 呕吐简便方
- 泄泻证治
- 泄泻简便方
- 伤食证治
- 食积证治
- 食积简便方
- 发热证治
- 神奇外治法
- 治病端本澄源至要口诀
- 痢疾证治
- 痢疾简便方
- 疟疾证治
- 疟疾简便方
- 消渴证治
- 消渴简便方
- 诸血证治
- 诸血简便方
- 卷四
- 肿满证治
- 水肿简便方
- 胀满证治
- 腹胀简便方
- 黄胆证治
- 黄胆简便方
- 腹痛证治
- 腹痛简便方
- 癖积症治
- 积癖简便方
- 虫痛证治
- 下虫简便方
- 诸汗证治
- 汗证简便方
- 疝气证治
- 疝气简便方
- 啼哭证治
- 夜啼证治
- 夜啼简便方
- 二便证治
- 二便不通简便方
- 小便不利证治
- 小便简便方
- 大便证治
- 头项囟证治
- 头项简便方
- 目病证治
- 眼目简便方
- 耳病证治
- 耳病简便方
- 鼻病证治
- 鼻病简便方
- 口疮证治
- 口疮简便方
- 舌病证治
- 舌病简便方
- 齿牙证治
- 齿病简便方
- 咽喉证治
- 咽喉简便方
- 龟胸龟背证治
- 鹤膝证治
- 五软五硬证治
- 丹毒证治
- 十种丹证
- 水痘露丹
- 破伤风证
- 疹证治
- 诸疮证治
- 瘰证治
- 杨梅疮证治
- 附案
- 汤火简便方
- 卷五万氏痘麻
- 天元赋
- 痘疹西江月
- 痘有顺险逆并五善七恶之症
- 痘疹总略歌(凡一十一首,共一十五方)
- 发热证治歌(凡一十五首,共二十五方)
- 见形证治歌(凡一十八首,共一十八方)
- 起发证治歌(凡二十六首,共五十方)
- 卷六万氏痘麻
- 成实证治歌(凡二十一首,共二十六方)
- 收靥证治歌(共十五首,又一十六方)
- 落痂证治歌(凡五首,共三方)
- 痘后余毒证治歌(凡三十一首,共四十六方)
- 妇女痘疹证治歌(凡十二首,共十一方)
- 麻疹骨髓赋
- 麻痘西江月(凡二十首)
- 麻疹证治歌(凡二十五首,共二十九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