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之症】卒然倒仆,身热口噤,志乱神昏,四肢俱废,良久不省,《内经》名曰风痱
《内经》名曰偏枯;东垣所谓中腑之稍轻者;外无六经寒热,内无便溺阻隔,无痰无喘,言语分明,惟见皮肤不仁,或麻或木,口眼 斜,东垣所谓中血脉之最轻者。以上乃外感真中风之症也。
【中风之因】或坐卧当风,风入五内,或衣单被薄,卒遇暴风,或披星戴月,风露袭人,外邪乘虚入于诸经,而中风之症作矣。
【中风之脉】左关浮弦,病在足厥阴、少阳。左寸浮弦,病在手少阴、少阳。左尺浮大,病在足少阴、太阳。右寸浮洪,病在手太阴、阳明。右关浮大,病在足太阴、阳明。右尺浮
【中风之治】初起宜祛风涤邪,有表者,小续命汤、羌活愈风汤汗之;有里者,三化汤下之;表里俱见者,大秦艽汤、防风通圣散和之;痰涎壅盛者,竹沥二陈汤,合胆星汤、牛黄
小续命汤 通治中风六经表症。后具河间六经加减、四时加减之法。
麻黄 人参 黄芩 白芍药 甘草 防风 杏仁 川芎 防己
春,加防风;夏,倍加石膏;秋,加知母;冬,加桂枝。身痛,加羌活、秦艽。
河间云∶凡中风,不审六经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内经》云,开则淅然寒,阖则热而闷,知暴中风邪,宜以小续命汤,随症随经治之。
中风无汗,恶寒,脉浮紧,风中太阳经营也。以续命汤加后三味各一倍,名麻黄续命汤。
麻黄 防风 杏仁
宜针太阳少明,出昆仑阳跷穴血。
中风有汗恶风,脉浮缓,风中太阳经卫也,以续命汤加后三味各一倍,名桂枝续命汤。
桂枝 白芍药 杏仁
宜针风府。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脉洪长,风中阳明经症也,以续命汤加后三味各一倍,名曰石
石膏 知母 甘草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风,脉缓长,风中阳明表症也。以续命汤加后三味各一倍,名干葛
葛根 桂枝 黄芩
宜刺厉兑,泻阳明之实清火也,针陷谷,云阳明之邪散表也。
中风无汗身凉,风中太阴经也,以续命汤加后三味各一倍,名附子续命汤。
熟附子 干姜 甘草
宜刺隐白,以去太阴之贼。
中风有汗,无热,以续命汤加后三味各一倍,名桂附续命汤。
桂枝 熟附子 甘草
宜针太溪,以去少阴之邪。
中风六经混淆,指节挛痛,麻木不仁,系手少阳、厥阴,羌活连翘续命汤。
小续命 羌活 连翘
宜刺厥阴之井大敦,以通其经,灸少阳之经绝骨,以引其热。又云,古之小续命,混淆无六经之别,今各分经治,又立针刺之法。
中风外无六经形症,内无便溺阻隔,惟舌强难以言语,手足不能运动,知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舒筋,大秦艽汤主之。
又云,中风外有六经形症,先以加减小续命诸方,随症随经治之。内有便溺阻隔,复以三化汤下之。桢按∶以上诸症,乃西北真中风症,故立祛风散邪之法。以下内伤条内,有不因外风而因于调养失宜,例如河间之论火,丹溪之论痰,而实系类中风之症,以其相类,故同列之,然各有分别,不可混治。
羌活愈风汤 治表里已解,服此为善后条理。
羌活 防风 防己 川芎 独活 蔓荆子 麻黄 细辛 秦艽 柴胡 前胡 甘菊花 黄 枳壳 当归 芍药 苍术 黄芩 生地 半夏 白芷 知母 甘草 地骨皮 浓朴
三化汤 外无六经表症,内有便溺阻隔,以此方利之。
浓朴 大黄 枳实 羌活
虚人,加人参;痰多,加胆星、半夏。
大秦艽汤 治外无六经表症,内无便溺阻隔,惟手足言语不便者。
秦艽 石膏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 白茯苓 生地 白芷 细辛 熟地
天寒,加生姜;心下痞,加枳实、川黄连;夏秋,加石膏、知母;冬,加桂枝。
防风通圣散 治表里未除,以此方和解。
麻黄 石膏 桔梗 黄芩 山栀 荆芥 滑石 白术 广皮 甘草 川芎 当归身 防风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 白芍药
竹沥二陈汤 治中脘痰滞。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竹沥
寒,加生姜;热,加山栀、黄连。
胆星汤 治痰涎壅盛。
陈胆星 广橘红 苏子 钩藤 甘草 菖蒲
里热甚,加山栀、黄连;肝胆热,加青黛、海石。
牛黄清心丸 治痰迷心窍。
真牛黄 犀角 羚羊角 辰砂 陈胆星 天竺黄 麝香 薄荷 雄黄 防风 冰片
海藏清心丸 治积热迷心。
黄柏(二两) 黄连 麦冬(各一两) 龙脑(一钱)
炼蜜为丸。
- 原序
- 沈序
- 查叙
- 自序
- 凡例
- 卷首
- 论《医宗必读》症因差误治法不合
- 论赵氏《医贯》症因差误治法不合
- 论《内经》《金匮》中风卒中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 论《内经》《金匮》阴虚阳虚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 论《内经》《金匮》水肿腹胀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 论《内经》膈气呕吐噎隔呕吐症因各别治法不同
- 卷一
- 中风总论
- 外感中风症
- 内伤中风论
- 内伤中风症
- 外感半身不遂
- 内伤半身不遂
- 外感四肢不举
- 内伤四肢不举
- 外感口眼斜
- 内伤口眼斜
- 外感口噤不语
- 内伤口噤不语
- 外感痰壅
- 内伤痰壅
- 外感舌音不清
- 内伤舌音不清
- 外感遗尿
- 内伤遗尿
- 伤寒总论
- 中寒病
- 中热中暑总论
- 中热病
- 寒热病论
- 寒热病
- 发热总论
- 外感发热(风寒、温热)
- 风寒发热
- 温热发热
- 内伤发热(气分、血分)
- 气分发热
- 血分发热
- 头痛论
- 外感头痛
- 内伤头痛
- 附∶大头症
- 附∶大头痛
- 齿痛
- 外感齿痛
- 内伤齿痛
- 胸痛论
- 外感胸痛
- 内伤胸痛
- 胁痛论
- 外感胁痛(运气感冒)
- 运气胁痛
- 感冒胁痛
- 内伤胁痛
- 胃脘痛论
- 外感胃脘痛
- 内伤胃脘痛
- 腋痛论
- 外感腋痛
- 内伤腋痛
- 肩背痛论
- 外感肩背痛
- 内伤肩背痛
- 腰痛总论
- 外感腰痛
- 风湿腰痛
- 寒湿腰痛
- 湿热腰痛
- 内伤腰痛
- 卷二
- 咳嗽总论
- 外感咳嗽
- 伤风咳嗽
- 伤寒咳嗽
- 伤湿咳嗽
- 伤暑咳嗽
- 伤燥咳嗽
- 伤热咳嗽
- 肺经咳嗽
- 内伤咳嗽
- 脾经咳嗽
- 心经咳嗽
- 肝经咳嗽
- 肾经咳嗽
- 气虚咳嗽
- 血虚咳嗽
- 食积咳嗽
- 积热咳嗽
- 附诸贤论
- 噎膈论
- 外感噎隔
- 内伤噎隔
- 吐血咳血总论
- 外感吐血
- 内伤吐血
- 嗽血论
- 外感嗽血
- 内伤嗽血
- 衄血论
- 外感衄血
- 内伤衄血
- 牙衄总论
- 外感牙衄
- 内伤牙衄
- 劳伤总论
- 外感劳伤
- 感寒劳伤
- 感热劳伤
- 内伤劳伤
- 心虚劳伤
- 肝虚劳伤
- 脾虚劳伤
- 肺虚劳伤
- 肾虚劳伤
- 精虚劳伤
- 气虚劳伤
- 血虚劳伤
- 饮症论
- 痰饮
- 悬饮
- 溢饮
- 支饮
- 留饮
- 伏饮
- 痰症论
- 外感痰症
- 风痰
- 湿痰
- 燥痰
- 内伤痰症
- 燥痰
- 湿痰
- 郁痰
- 食积痰
- 丹溪杂治
- 附诸贤论
- 眩晕总论
- 外感眩晕
- 风寒眩晕
- 暑湿眩晕
- 燥火眩晕
- 内伤眩晕
- 气虚眩晕
- 血虚眩晕
- 痰饮眩晕
- 火冲眩晕
- 喘症论
- 外感喘逆
- 风寒喘逆
- 暑湿喘逆
- 燥火喘逆
- 内伤喘逆
- 内火喘逆
- 痰饮喘逆
- 食积喘逆
- 气虚喘逆
- 阴虚喘逆
- 伤损喘逆
- 附:产后外感喘
- 附:产后内伤喘
- 附:肺胀
- 附诸贤论
- 哮病论
- 哮病
- 短气论
- 外感短气
- 内伤短气
- 实邪短气
- 气虚短气
- 呃逆论
- 外感呃逆
- 内伤呃逆
- 附诸贤论
- 呕吐论
- 外感呕吐
- 风气呕吐
- 寒气呕吐
- 暑气呕吐
- 湿气呕吐
- 燥火呕吐
- 湿热呕吐
- 内伤呕吐
- 胃火呕吐
- 胃寒呕吐
- 痰饮呕吐
- 食积呕吐
- 附:吐水类
- 呕吐清水
- 呕吐苦水
- 呕吐酸水
- 卷三
- 肿胀总论
- 外感肿症
- 风寒身肿
- 寒湿身肿
- 湿热身肿
- 燥火身肿
- 黄汗身肿
- 内伤肿症
- 肺虚身肿
- 肺热身肿
- 脾虚身肿
- 脾热身肿
- 肝肾虚肿
- 外感腹胀
- 伤寒腹胀
- 风湿腹胀
- 湿热腹胀
- 寒湿腹胀
- 内伤腹胀
- 气结腹胀
- 气散腹胀
- 肺虚腹胀
- 肺热腹胀
- 脾虚腹胀
- 脾实腹胀
- 肝火腹胀
- 肝肾腹胀
- 食积腹胀
- 虫积腹胀
- 痰饮腹胀
- 血臌腹胀
- 脏寒腹胀
- 六腑腹胀
- 黄胆论
- 外感黄胆
- 黄汗
- 正黄胆
- 内伤黄胆
- 谷疸
- 酒疸
- 女劳疸
- 阴黄
- 三消总论
- 外感三消
- 燥火三消
- 湿火三消
- 内伤三消
- 积热三消
- 精虚三消
- 不得卧论
- 外感不得卧
- 表热不得卧
- 里热不得卧
- 半表半里不得卧
- 血热不得卧
- 气热不得卧
- 余热不得卧
- 虚烦不得卧
- 内伤不得卧
- 肝火不得卧
- 胆火不得卧
- 肺壅不得卧
- 胃不和不得卧
- 心血虚不得卧
- 心气虚不得卧
- 痿症论
- 外感痿症
- 风湿痿软
- 湿热痿软
- 燥热痿软
- 内伤痿症
- 肺热痿软
- 心热痿软
- 肝热痿软
- 脾热痿软
- 肾热痿软
- 附:筋挛
- 外感筋挛
- 内伤筋挛
- 痹证论
- 外感痹症
- 风痹
- 寒痹
- 湿痹
- 热痹
- 内伤痹症
- 肺痹
- 心痹
- 肝痹
- 肾痹
- 脾痹
- 肠痹
- 胞痹
- 胸痹
- 酸软论
- 外感酸软
- 风湿酸软
- 湿温酸软
- 内伤酸软
- 痰饮酸软
- 积热酸软
- 卷四
- 疟疾总论
- 外感疟疾
- 寒疟
- 风疟
- 瘅疟
- 湿热疟
- 肺热瘅疟
- 肾经温疟
- 风发疟
- 瘴疟
- 内伤疟疾
- 牡疟
- 疟母
- 食积疟
- 三疟
- 游疟
- 附诸贤论
- 痢疾论
- 外感痢疾
- 寒湿痢
- 湿热痢
- 燥热痢
- 疫痢
- 内伤痢疾
- 七情内伤痢
- 劳役痢
- 饮食内伤痢
- 外感休息痢
- 内伤休息痢
- 泄泻论
- 外感泄泻
- 风泻
- 寒泻
- 中暑泻
- 中热泻
- 湿泻
- 内伤泄泻
- 积热泄泻
- 积寒泄泻
- 痰积泻
- 食积泻
- 脾虚泻
- 附:五更泄泻
- 肾虚泻
- 酒积泻
- 寒积泻
- 食积泻
- 肝火泻
- 附录:食泻
- 附诸贤论
- 霍乱论
- 外感霍乱
- 湿气霍乱
- 风气霍乱
- 热气霍乱
- 寒气霍乱
- 内伤霍乱
- 痰饮霍乱
- 食气霍乱
- 外感霍乱转筋
- 内伤霍乱转筋
- 外感霍乱烦渴
- 内伤霍乱烦渴
- 附:干霍乱(即绞肠痧)
- 附:诸贤霍乱论
- 附:诸贤转筋论
- 腹痛论
- 外感腹痛
- 风气腹痛
- 寒气腹痛
- 暑湿腹痛
- 燥火腹痛
- 痧胀腹痛
- 内伤腹痛
- 热积腹痛
- 寒积腹痛
- 食积腹痛
- 痰积腹痛
- 酒积腹痛
- 虫积腹痛
- 血滞腹痛
- 血虚腹痛
- 气结腹痛
- 气虚腹痛
- 附:肠痈腹痛
- 小便不利论
- 外感小便不利
- 运气小便不利
- 伤寒小便不利
- 阴寒小便不利
- 内伤小便不利
- 热结小便不利
- 偏渗小便不利
- 气虚小便不利
- 阴虚小便不利
- 阳虚小便不利
- 大便秘结论
- 外感便结
- 伤寒便结
- 温热便结
- 内伤便结
- 积热便结
- 气秘便结
- 内伤便结
- 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