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驱邪扶正,保命全真,拯夭阏于长年,济疲癃于仁寿者,非资于医则不能致之矣。医之道肇自轩、岐,论《难》、《灵》、《素》出焉;降而和、缓、扁、仓,咸神其术;至汉张仲景作《伤寒卒病论》,始制方剂,大济丞民;晋王叔和撰次其书,复集《脉经》,全生之术,于斯备矣。他如华氏剖腹,王氏针妖,与夫奇才异士,间有一节一法取KT 于时者亦多,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嗟夫!去古愈远,正道湮微,寥寥千载之下,孰能继往开来而垂法于无穷者?宋金间,上谷张元素、河间刘守真,俱以颖特之资,深达阃奥,高出前古。元素之学,东垣李杲深得之,明内伤之旨,大鸣于时。王海藏、罗谦甫又受业于东垣,罗太无、亦私淑诸贤者也。明哲迭兴,肩摩踵接,着为方论,究极精微,犹水火谷粟之在天下,不可一日无。遵而用之,困苏废起,斯民何其幸欤!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东,先生,许文懿公高第,讳震亨,字彦修,婺之乌伤人,为元钜儒。因母病脾,刻志于医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遂遍游江湖,寻师无所遇,还杭,拜罗太无,乃得刘、张、李之学以归,穷研《素问》之旨,洞参运气之机,辟《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击,别阴阳于疑似,辨标本于隐微,审察血气实虚,探究真邪强弱,一循活法,无泥专方。诚医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贤之大成者也。其徒赵以德、刘叔渊、戴元礼氏,咸能翼其道,遗书传播有年。景泰中,杨楚玉集其心法,刊于陕右。成化初,王季 附方重梓于西蜀,志欲广布海内,使家传人诵,不罹夭枉。其用心仁矣!而杨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遗,附以他论,使玉石不分。王因之附添诸方,多失本旨。充,江左一愚,夙志于此,每阅是书,实切病焉,辄不自揆妄意,窃取平治会萃经验等方。及《玉机微义》、《卫生宝鉴》、《济生拔萃》、东垣、河间诸书校之,究尾会首,因证求方,积日既久,复得今中书乌伤王允达先生以丹溪曾孙朱贤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参考,其或文理乖讹,意不相贯者,详求原论以正其误;篇目错综,前后重叠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此有遗而彼有载者,采之以广其法;论既详而方未备者,增之以便检阅。一言去取,无敢妄有损益,庶几丹溪之书,犹泾渭合流,清浊自别;乌鹭同栖,皂白攸分,学人免惑于他岐,疾 得归于正治,未知其然否乎?极知僭逾,无所逃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讹舛而赐教之,则充之至愿也。于是乎书。
成化十七年岁次辛丑仲冬休宁后学复春居士程充谨识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中风一
- 中寒二(附伤寒、伤风)
- 中暑三(附暑风、注夏)
- 中湿四
- 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
- 火六
- 卷二
- 斑疹七
- 疟八
- 痢九
- 泄泻十
- 燥结十一
- 霍乱十二
- 痰十三
- 哮喘十四
- 喘十五
- 咳嗽十六(附肺痿肺痈)
- 劳瘵十七
- 吐血十八
- 咳血十九
- 呕血二十
- 咯血二十一
- 衄血二十二
- 溺血二十三
- 下血二十四
- 肠风脏毒二十五
- 痔疮二十六
- 漏疮二十七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痈疽八十五
- 疔八十六
- 金汤疳癣诸疮八十七
- 妇人八十八
- 崩漏八十九
- 带下九十
- 产前九十一
- 产后九十二
- 子嗣九十三(附断子法)
- 小儿九十四
- 痘疮九十五
- 论倒仓法九十六
- 论吐法九十七
- 救急诸方九十八
- 拾遗杂论九十九
- 秘方一百
- 附录
-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
- 丹溪翁传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