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在外属水,胀在内属气。肿分阳水阴水,胀分气实气虚。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浊气在上为实胀,中气不运为虚胀。辨其位,则脏腑脉络皮肤上下表里皆有之。辨其因,则寒热湿痰气血郁滞虫积皆致之。以论治法,则宜内外兼尽为要。
气肿。皮浓色苍,一身尽肿,自上而下,按之 而不起,由寒气客于皮肤也。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二百遍。) 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运水入土,(一百遍。)天门入虎口,(五十遍)。摩肚 脐左右旋转。(各二百遍。)凡推用滚水,忌盐酱生冷。
水肿。先喘后肿,皮薄色泽,自下而上,按之随手而起。因烦渴喜饮,脾虚不能制水,水反侮土上冲肺,皮肤肿如裹水之状。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运水入土,(一百遍。)摩肚脐左右旋转。(各二百遍。)凡推用葱姜汤,忌盐酱生冷。
按∶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谓水为至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肾何以聚水,肾者胃之关也,肾虚则关闭,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为水所渍,故肌肉浮肿,肺不能化,而反为水所凌,故气息喘急,皆阴胜之害也。是知肿胀无不由肺脾肾者。以肺主气化,脾主运输,肾主藏液也。经言∶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气化者∶即右肾命门真火也。火衰则不能蒸动肾之关门而水聚焉。须以桂附肾气丸,蒸动其关,积水始下,以阳主开也。此不独治水肿,即治胀之要,亦在通阳。肿胀病在水分,以治水为主,兼理气,气化,水自化也。在气分,以理气为主,兼利水,水行,气亦行也。必辨阴阳虚实,湿热壅滞属阳,浊气凝滞属阴。阳证按之痛,阴证按之不痛。阳证起于中焦,阴证起于下焦。凡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溺赤便秘,脉数有力,为热为实。溺清便泻,脉微无力,为虚为寒。阳证治在腑,法宜清,阴证治在脏,法宜温。此肿胀之大概也。徐洄溪言∶胀满证即使正虚,终属邪实。古人慎用补法。
总之,肿证易治,胀证难治。胀证头绪甚多,宜辨有形无形,无形宜宣通,有形可攻伐。如食入胀加,治在通腑,二便通调,则胀又在脏。其大概治法,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宜清肃、宜温通、宜升举、宜疏利、宜补摄、宜开郁、宜缓攻、宜软坚化痞,宜理瘀导滞,总要在宣通,勿用守补,如是而已。(惕厉子)
- 述古斋医书叙
- 叙二
- 叙三
- 叙四
- 叙五
- 凡例
- 卷一·辨证
- 觇神气
- 审形色
- 诊面
- 察眼
- 察耳
- 察唇口
- 察齿
- 察鼻准
- 验舌苔
- 诊指纹
- 察手足
- 听声
- 按胸腹
- 询溲便
- 候脉
- 卷二·立法
- 按法
- 摩法
- 掐法
- 揉法
- 推法
- 运法
- 搓法
- 摇法
- 汗法
- 吐法
- 下法
- 针法
- 灸法
- 法
- 砭法
- 浴法
- 法
- 疏表法
- 清里法
- 解烦法
- 开闭法
- 引痰法
- 暖痰法
- 纳气法
- 通脉法
- 定痛法
- 熨法
- 咒法
- 卷三·取穴
- 肺经图(注
- 大肠经图(注)
- 脾经图(注)
- 胃经图(注)
- 心经图(注)
- 小肠经图(注)
- 肾经图(注)
- 膀胱经图(注)
- 肝经图(注)
- 胆经图(注)
- 心包络经图(注)
- 三焦经图(注)
- 任脉图(注)
- 督脉图(注)
- 正身图(注)
- 覆身图(注)
- 阳掌图(注)
- 阴掌图(注)
- 足部图(注)
- 推坎宫法
- 推攒竹法
- 双凤展翅法
- 分阴阳法
- 取天河水法
- 苍龙摆尾法
- 推三关法
- 退六腑法
- 水中捞月法
- 按弦搓摩法
- 猿猴摘果法
- 凤凰展翅法
- 推中指法
- 飞经走气法
- 天门入虎口法
- 补脾土法
- 二龙戏珠法
- 赤凤摇头法
- 推五经法
- 运内八卦法
- 打马过天河法
- 运外八卦法
-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法
- 卷四·列证
- 惊风
- 疳疾
- 呕吐
- 泄泻
- 寒证
- 热证
- 痢疾
- 疟疾
- 咳嗽
- 痰迷
- 头肿
- 腹痛
- 黄疸
- 肿胀
- 积聚
- 食积
- 痫证
- 火眼
- 脐风
- 牙疳
- 喉痛
- 赤游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