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疳,由内蕴胎毒,外感热毒,毒瓦斯上攻,牙根溃烂,随变黑腐,臭秽难闻,辨证最速,名为走马牙疳。内治以泻毒清热主之。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清天河水,(二百遍。)水里捞明月,(五十遍。)摇头,(三十遍。)凡推用香麝葱汤水。金枣砒一枚,用红枣一个去核,以红砒黄豆大一粒入枣内,湿纸重重包裹,慢火上 至烟尽为度,研细末。穿肠骨一钱,(即狗屎中未化骨,于白色屎内寻之即得)珍珠、牛黄各五分,冰片八分,广木香一钱二分,铜绿二钱五分,人中白( )三钱。共八味,各研细末,秤准和匀,先用防风二钱,马兜铃三钱,甘草一钱,煎汤洗患处。以旧青布拭净毒血,用前药末一分,磨陈京墨调药擦之,大有神功。韭根松萝茶各二钱,煎成浓汁,乘热以鸡翎蘸洗患处,去净腐肉。
按∶牙疳一证,因热毒攻胃上发,龈肉赤烂肿痛,口臭出血,牙齿脱落,穿腮蚀唇,病势危急。外用前药敷之,内治如芩、连、硝、黄、芦荟、芜荑、雄黄之属。或加犀、羚、白虎之品,以清火解毒为先,方期有济。然此证专恃胃强能食,堪胜峻药,否则终无生机也。(惕厉子)
脾之脉络系舌旁,肝之脉络系舌本,心之脉络系舌根。心脾蕴热,则气血俱盛,肿附舌根,其形状似舌,如舌下又一小舌,故曰重舌也。宜针刺出血,向旁挑之,不可深刺正中主筋之上也。内治以清心泄热主之。
分阴阳,(二十四遍。)推食指三关,(三十六遍。)推心经,(三十六遍。)推脾经,(一百遍。)推六腑,(三十六遍。)运八卦,(三十六遍。)运水入土,(五十遍。)清天河水。(三十六遍。)凡推用葱汤。
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所列吐舌、弄舌、木舌、以及重舌等证。仅例重舌,有举一漏万之弊。吐舌,则面红,尿赤,口渴,烦躁不安,宜导赤,泻心火也;弄舌,以儿舌在口内摇动者,唇焦舌干,烦热便秽,治以泻黄汤,藿、防、山栀、石膏、甘草之属。木舌者,舌硬如木,不能转动,内治以泻心热,外以紫雪丹涂舌上,是将《心法》所列者补其阙也。然是书祗列二十四证,遗漏甚多,亦以仍周氏之旧尔。(惕厉子)
- 述古斋医书叙
- 叙二
- 叙三
- 叙四
- 叙五
- 凡例
- 卷一·辨证
- 觇神气
- 审形色
- 诊面
- 察眼
- 察耳
- 察唇口
- 察齿
- 察鼻准
- 验舌苔
- 诊指纹
- 察手足
- 听声
- 按胸腹
- 询溲便
- 候脉
- 卷二·立法
- 按法
- 摩法
- 掐法
- 揉法
- 推法
- 运法
- 搓法
- 摇法
- 汗法
- 吐法
- 下法
- 针法
- 灸法
- 法
- 砭法
- 浴法
- 法
- 疏表法
- 清里法
- 解烦法
- 开闭法
- 引痰法
- 暖痰法
- 纳气法
- 通脉法
- 定痛法
- 熨法
- 咒法
- 卷三·取穴
- 肺经图(注
- 大肠经图(注)
- 脾经图(注)
- 胃经图(注)
- 心经图(注)
- 小肠经图(注)
- 肾经图(注)
- 膀胱经图(注)
- 肝经图(注)
- 胆经图(注)
- 心包络经图(注)
- 三焦经图(注)
- 任脉图(注)
- 督脉图(注)
- 正身图(注)
- 覆身图(注)
- 阳掌图(注)
- 阴掌图(注)
- 足部图(注)
- 推坎宫法
- 推攒竹法
- 双凤展翅法
- 分阴阳法
- 取天河水法
- 苍龙摆尾法
- 推三关法
- 退六腑法
- 水中捞月法
- 按弦搓摩法
- 猿猴摘果法
- 凤凰展翅法
- 推中指法
- 飞经走气法
- 天门入虎口法
- 补脾土法
- 二龙戏珠法
- 赤凤摇头法
- 推五经法
- 运内八卦法
- 打马过天河法
- 运外八卦法
-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法
- 卷四·列证
- 惊风
- 疳疾
- 呕吐
- 泄泻
- 寒证
- 热证
- 痢疾
- 疟疾
- 咳嗽
- 痰迷
- 头肿
- 腹痛
- 黄疸
- 肿胀
- 积聚
- 食积
- 痫证
- 火眼
- 脐风
- 牙疳
- 喉痛
- 赤游丹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