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曰∶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此言脉象应乎四时阴阳之气化也。寒为阴,热为阳,二气流行,自微而盛。故自暖而热,热极则凉,阳极生阴也;寒极则温,阴极生阳也。四时迭运,而人身阴阳之气,随之进退,而现象于脉,如规矩衡权,上下相应,准而有度。如脉不应气候,而有太过不及、相生相克,即可辨其病之轻重吉凶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此即申明上文之义也。冬至四十五日,立春节也,阳气微出于地上,阴气微下于地中,万物生机发动,而脉由石变弦,以应春阳之气;夏至四十五日,立秋节也,阴气微出于地上,阳气微下于地中,万物长足而成实,脉即由钩而变毛,以应秋收之气也。阳气由微而盛,则弦脉变钩,钩者,浮洪也;阴气由微而盛,则毛脉变石,石者,沉实也。此阴阳升降流行,生化万物,故有四时之不同,与脉相应如期会者。若期而相失,知脉气与天地气化分离,故不相应。视其分离有期,或相生相克,即可知其死生之时日,如春见秋脉,金克木为死,见冬脉,水生木可生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此言疾病死生微妙之理,全在察脉,察之必有纪律,非可凭臆揣度,要从阴阳生化之理为始,知始而后,则有经常变化不同,皆从五行出生,如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木旺于春,火旺于夏,金旺于秋,水旺于冬,土旺四季,此阴阳四时之常度也。如阴阳有偏胜,则五行有生克,遂变化致病,故必调之,合四时之宜,应补应泻而勿错失,与天地生化之理如一,得其精一之理,可以知逆顺死生之道也。若声从气发,色由气彰,气根于五脏,五脏具五行之性,脉为气血之先形,是故声音色脉,必皆合乎五行阴阳生化之理,不合则病,败象见则死矣。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此言脉象反四时气化之理也。言有余为精,不足为消者,谓人身阴阳之气,合四时气化而消长者,若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阳消阴长,脉象随四时而不同也。如其应当太过,而反不足,为精伤,而气不生长也;应当不足,而反有余,为本元消败,虚阳发露之假象也。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格者,死不可治也。此节经文,向在前万物之外一节以先,余细详上下义理,必是错简,故特移此,义理方合。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此言切脉之要道,当虚心静气,医者虚心则明察,病者气静则脉准,可保无错失也。盖脉理之妙,难以言宣,喻如鱼游虫蛰种种,形容其气血流行出入之象,亦即弦钩毛石之意也。必深思默究,悟其神理,指下方能明察。故知身内之气化者,按脉象阴阳五行而纪之,其理自见;知身外之气化者,观时序流行,终始之道,与人身无不相应,而内伤外感,昭然可辨。以四时之气化,合人身之内外,此六者,为持脉之大纲要法也。此结上文诸节之旨,下乃详叙诊脉部位也。
- 自序
- 例言
- 卷一
- 禀赋源流总论
- 摄养为本总论
- 卷二
- 阴阳脏腑总论
- 卷三
- 营卫经络总论
- 卷四上
- 四诊合参总论
- 卷四下经解
- 格阳关阴脉
- 脉应四时阴阳
- 脉候部位
- 脉象辨病
- 诊脉察色观形
-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
- 五脏绝脉
- 五脏脉象
- 辨脉平病死旺之象
- 辨平病死之脉
- 辨脉太过不及中外异病
- 真脏死脉
- 辨脉阴阳四时逆从病状
- 辨阴阳脏腑脉象病证
- 辨脉病生死
- 辨妇人怀妊崩产脉病
- 卷五
- 外感内伤总论
- 卷六
- 诸风病证
- 寒热
- 热中寒中
- 疠风寒热
- 五脏六腑头脑眼目中风
- 五脏中风形状
- 胃腑头等中风形状
- 风厥漉汗
- 劳风
- 酒风
- 肾风
- 风水
- 石水风水
- 虚邪贼风、虚风贼邪
- 九宫八风、太乙居游日期
- 九宫节气图注(缺
- 诸痹证
- 行痹痛痹着痹
- 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 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
- 肠痹胞痹
- 五脏证
- 六腑证
- 诸痹
- 众痹周痹
- 诸痛证
- 诸疟证
- 暑疟
- 寒疟温疟瘅疟
- 论治法
- 三阴疟
- 四时疟
- 又论温疟
- 又论瘅疟
- 足太阳疟
- 足少阳疟
- 足阳明疟
- 足太阴疟
- 足少阴疟
- 足厥阴疟
- 肺疟
- 心疟
- 肝疟
- 脾疟
- 肾疟
- 胃疟
- 治法所宜
- 卷七
- 寒热病证
- 寒热
- 皮寒热
- 肌寒热
- 骨寒热
- 治法随时分浅深
- 瘰
- 瘰死期
- 热病
- 热病
- 六经证
- 两感证
- 遗邪
- 温暑之分
- 肝热证
- 心热证
- 脾热证
- 肺热证
- 肾热证
- 未发先现色
- 外感伏邪互发
- 阴阳交死证
- 死证
- 肺邪
- 心邪
- 脾邪
- 肝邪
- 血分邪
- 肾邪
- 髓邪
- 少阳邪
- 手足阳明邪
- 脾肾经邪
- 肺脾经邪
- 辨生死
- 死证
- 阳明腑实证
- 乳子病热
- 婴儿病附
- 诸肿胀病
- 水胀
- 肤胀
- 鼓胀
- 肠覃
- 石瘕
- 诸胀脉证
- 五脏证
- 六腑证
- 诸胀由起
- 诸积病证
- 诸积
- 浅深部位现证
- 生成之由
- 论治法
- 肠胃积聚
- 息积
- 伏梁
- 胃脘痈
- 肥气伏梁息贲奔豚
- 诸厥病证
- 热厥寒厥
- 阴厥阳厥
- 六经厥
- 厥逆
- 肾虚厥病
- 阳厥怒狂
- 肾厥头痛
- 厥逆死证
- 诸痿病证
- 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
- 痿证之因
- 分辨形色
- 治法
- 偏枯肉苛
- 卷八
- 病邪传变
- 五脏移寒
- 五脏移热
- 六腑移热
- 病邪胜负传变
- 胜负传变
- 传变不常
- 传变死证
- 五逆五夺
- 诸瘅病
- 脾瘅
- 胆瘅
- 消瘅
- 兼论杂证病因
- 热中消中
- 黄胆
- 噎膈反胃 呕 哕 噫 太息 饥不欲食
- 噎膈反胃
- 呕
- 哕
- 噫
- 太息
- 饥不欲食
-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 便红飧泄
- 淫邪发梦
- 惑病
- 癫疾
- 癫狂
- 婴孩癫疾
- 不寐 不得卧 喘息
- 不寐
- 不得卧
- 喘息
- 目开不瞑
- 目闭不开
- 多卧少瞑
- 卒然多卧
- 治法
- 内伤诸病
- 内伤五脏
- 精气津液血脉虚脱
- 七情寒热变化九气致病
- 惊恐劳力诸伤
- 善忘
- 血枯
- 喑痱
- 五劳所伤
- 卒然失音
- 孕妇失音
- 咳嗽
- 五脏咳证
- 六腑咳证
- 治法
- 呵欠 唏 喷嚏 涎下 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 呵欠
- 唏
- 喷嚏
- 涎下
- 泣涕
- 耳鸣
- 啮舌颊唇
- 卷九
- 治法准则总论
- 卷十
- 运气要略缘起
- 运气提纲
- 五天五运图解
- 五运图解
- 运气总论
- 六十年运气相临之例
- 司天在泉左右间
- 五运主病
- 六气主病
- 天干本属(图缺)
- 天干化气
- 地支本属
- 五音本属
- 五运有三
- 主运推太角少角说
- 主运甲乙丙壬癸五年同
- 主运丁戊己庚辛五年同
- 客运定局
- 十干化气说
- 主气
- 客气
- 六气本宫
- 六气司天
- 南北政说
- 阴阳交尺寸反
- 掌图
- 天符岁会
- 九宫九星
- 五星
- 阴阳升降窒抑说
- 五运三气之纪(图缺)
- 齐化兼化得政总说
- 六十年运气主岁纪
- 六气迁正升降说
- 运气图
- 司天在泉南北政不应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