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灵》、《素》圣经,原不应割裂,因欲便于学人揣摩,而分门类,古已有之,非余创也。既然有之,余又何必效颦?为因圣经辞简义广,后人注解,如管窥日,日光遍宇宙,窥见只一隅,故有明此不明彼者,明此不明彼,则其所见有似是而实非者。余故执余管而窥之,则所见有异于众者矣。窥既不离日,所见有不同,则何妨就吾管中所见者言之,俟明者择焉。
一 全经多系问答之言,类儒书之《论》、《孟》,可知由渐累积,而非成于一时者也。其于天人合一之理,反复详明,或举此以明彼,或援彼以证此,各篇辞义,故有重复。今观其辞同义别者,录之注明,其辞异义同者,不录,以省繁就简,期明义理而已。
一 是编专为方脉家设,而妇女小儿,事同一律,其针灸、外科、祝由等,另有专门,则不录。今体会经义而分门类∶一曰禀赋源流,二曰摄养为本,三曰阴阳脏腑,四曰营卫经络,五曰四诊合参,六曰外感内伤,七曰治法准则,八曰运气要略。虽分门类。仍将各篇原题标出,以备考证。如关两门要义者,两门俱收,注于一门,可随时查阅。
一 是经由黄帝问、岐伯述者,十居六七。其文义多古奥难解,间有脱讹,历来注家,纷纷聚讼,鲜有至当不易之论。其中又有词义浅显,似评似论,不类经语,所叙事实,不似上古者,以致后人生疑臆度,谓此书由战国时人所造,而非出自轩岐,此肤见也。大抵上古典诰,本来义奥字奇,必经翻译流传,儒典且然,遂多不类之文搀混,而世远年湮,自多脱讹。余前集中如君火、相火、夏至前病温、夏至后病暑,及秋伤于湿为讹等,均有辨论明其至理,以解历来疑窦者。余且不论,即如同人图所绘脏腑经络 穴,若非天生神圣,谁能知之如是详细,而丝毫不错乎?若谓由战国时人所造,即是其时之神圣,其时之神圣,又何必假托轩岐之名乎?且如秦越人述《难经》,发明其理,而称“经曰”者,皆《灵》、《素》之文,可见其为古经,尤足征矣。乃谓战国时书,岂非肤见可哂哉!读书而不求其理,率凭臆断,所谓以辞害意者也。今凡深奥简古之文,息心体会,详细辨注,必明其不易之理;其有文义明晰易解,毋须赘注者,则略之。此余之管见,所异于众者也。若采旧注,必标其名,不敢没其善也。
一 是经由诸圣问答,明医道之体,其用多针砭法,而汤方甚少。嗣后仲景重明其用,立汤剂法为述圣。然经明阴阳造化之源流,天人合一之至理,大无不包,细无不贯,本已体用俱备,而仲景特详脉证,准脉证以立汤剂方法,为后世轨则。若外科、针灸等,虽别分支派,必以方脉为总纲,如诸科不明方脉之理,不能善其用。是仲景又为方脉祖圣,而传轩岐之道者。故《内经》立七方之制,而仲景因方以广其法。法者,即《内经》所明寒热温凉、辛甘咸苦酸淡之气味,准其相助相制、升降浮沉之功能,以合脉证之宜否施治,而立成方者也,故为医道之用。后世注《内经》者少,为其难解也。仲景书似乎易解,因而滥注者多,愈多则仲景之道愈晦,而不思不明《内经》之体,焉能达仲景之用?此所以轩岐之道脉,不绝如缕。迄于近世,吴门叶薛徐王诸君子,已有中兴之象;延至于今,而能续此一缕者犹罕。静观相习之风,其一缕者将绝矣,可胜悼哉!
章楠又识
- 自序
- 例言
- 卷一
- 禀赋源流总论
- 摄养为本总论
- 卷二
- 阴阳脏腑总论
- 卷三
- 营卫经络总论
- 卷四上
- 四诊合参总论
- 卷四下经解
- 格阳关阴脉
- 脉应四时阴阳
- 脉候部位
- 脉象辨病
- 诊脉察色观形
-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
- 五脏绝脉
- 五脏脉象
- 辨脉平病死旺之象
- 辨平病死之脉
- 辨脉太过不及中外异病
- 真脏死脉
- 辨脉阴阳四时逆从病状
- 辨阴阳脏腑脉象病证
- 辨脉病生死
- 辨妇人怀妊崩产脉病
- 卷五
- 外感内伤总论
- 卷六
- 诸风病证
- 寒热
- 热中寒中
- 疠风寒热
- 五脏六腑头脑眼目中风
- 五脏中风形状
- 胃腑头等中风形状
- 风厥漉汗
- 劳风
- 酒风
- 肾风
- 风水
- 石水风水
- 虚邪贼风、虚风贼邪
- 九宫八风、太乙居游日期
- 九宫节气图注(缺
- 诸痹证
- 行痹痛痹着痹
- 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 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
- 肠痹胞痹
- 五脏证
- 六腑证
- 诸痹
- 众痹周痹
- 诸痛证
- 诸疟证
- 暑疟
- 寒疟温疟瘅疟
- 论治法
- 三阴疟
- 四时疟
- 又论温疟
- 又论瘅疟
- 足太阳疟
- 足少阳疟
- 足阳明疟
- 足太阴疟
- 足少阴疟
- 足厥阴疟
- 肺疟
- 心疟
- 肝疟
- 脾疟
- 肾疟
- 胃疟
- 治法所宜
- 卷七
- 寒热病证
- 寒热
- 皮寒热
- 肌寒热
- 骨寒热
- 治法随时分浅深
- 瘰
- 瘰死期
- 热病
- 热病
- 六经证
- 两感证
- 遗邪
- 温暑之分
- 肝热证
- 心热证
- 脾热证
- 肺热证
- 肾热证
- 未发先现色
- 外感伏邪互发
- 阴阳交死证
- 死证
- 肺邪
- 心邪
- 脾邪
- 肝邪
- 血分邪
- 肾邪
- 髓邪
- 少阳邪
- 手足阳明邪
- 脾肾经邪
- 肺脾经邪
- 辨生死
- 死证
- 阳明腑实证
- 乳子病热
- 婴儿病附
- 诸肿胀病
- 水胀
- 肤胀
- 鼓胀
- 肠覃
- 石瘕
- 诸胀脉证
- 五脏证
- 六腑证
- 诸胀由起
- 诸积病证
- 诸积
- 浅深部位现证
- 生成之由
- 论治法
- 肠胃积聚
- 息积
- 伏梁
- 胃脘痈
- 肥气伏梁息贲奔豚
- 诸厥病证
- 热厥寒厥
- 阴厥阳厥
- 六经厥
- 厥逆
- 肾虚厥病
- 阳厥怒狂
- 肾厥头痛
- 厥逆死证
- 诸痿病证
- 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
- 痿证之因
- 分辨形色
- 治法
- 偏枯肉苛
- 卷八
- 病邪传变
- 五脏移寒
- 五脏移热
- 六腑移热
- 病邪胜负传变
- 胜负传变
- 传变不常
- 传变死证
- 五逆五夺
- 诸瘅病
- 脾瘅
- 胆瘅
- 消瘅
- 兼论杂证病因
- 热中消中
- 黄胆
- 噎膈反胃 呕 哕 噫 太息 饥不欲食
- 噎膈反胃
- 呕
- 哕
- 噫
- 太息
- 饥不欲食
- 肠便红下白沫脓血
- 便红飧泄
- 淫邪发梦
- 惑病
- 癫疾
- 癫狂
- 婴孩癫疾
- 不寐 不得卧 喘息
- 不寐
- 不得卧
- 喘息
- 目开不瞑
- 目闭不开
- 多卧少瞑
- 卒然多卧
- 治法
- 内伤诸病
- 内伤五脏
- 精气津液血脉虚脱
- 七情寒热变化九气致病
- 惊恐劳力诸伤
- 善忘
- 血枯
- 喑痱
- 五劳所伤
- 卒然失音
- 孕妇失音
- 咳嗽
- 五脏咳证
- 六腑咳证
- 治法
- 呵欠 唏 喷嚏 涎下 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 呵欠
- 唏
- 喷嚏
- 涎下
- 泣涕
- 耳鸣
- 啮舌颊唇
- 卷九
- 治法准则总论
- 卷十
- 运气要略缘起
- 运气提纲
- 五天五运图解
- 五运图解
- 运气总论
- 六十年运气相临之例
- 司天在泉左右间
- 五运主病
- 六气主病
- 天干本属(图缺)
- 天干化气
- 地支本属
- 五音本属
- 五运有三
- 主运推太角少角说
- 主运甲乙丙壬癸五年同
- 主运丁戊己庚辛五年同
- 客运定局
- 十干化气说
- 主气
- 客气
- 六气本宫
- 六气司天
- 南北政说
- 阴阳交尺寸反
- 掌图
- 天符岁会
- 九宫九星
- 五星
- 阴阳升降窒抑说
- 五运三气之纪(图缺)
- 齐化兼化得政总说
- 六十年运气主岁纪
- 六气迁正升降说
- 运气图
- 司天在泉南北政不应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