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有二∶一谓目 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痛。盖目 白眼疼属阳,故昼则痛甚,点苦寒药则效,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故也。目珠黑眼痛属阴,故夜则痛甚,点苦寒药则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凡目痛皆属于热之所致,烦燥者气随火升也。东垣云∶元气虚损而热,轻手HT 之,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手按之,筋骨热甚者,热在筋骨也,不轻不重而热热在肌肉也。又云∶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热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燥,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夜发热是重阳无阴也,亟泻其阳,峻补其阴也
□
天行赤热,时气流行,三焦浮燥,泪涩睛疼,或椒疮沙擦,或怕热羞明,或一目而传两目,或七日而自清宁。往往尔我相感,因虚被火熏蒸,虽曰浅病,亦弗为轻,倘犯禁戒,变症蜂生,要分虚实须辨六经。
此症目赤痛,或睥肿头重,怕日羞明,泪涕交流等病,一家之内,一里之中,往往老幼相传,然有虚实轻重不同,亦因人之虚实,时气之轻重若何,各随其所受,而分经络以发,病有轻重,不可概言。此章专为天时流行,热邪感染,人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热病,水少元虚者,尔我传染不一。若感染轻而本源清,邪不胜正者,七日自愈。盖火数七,故七日火气尽而愈,七日不愈,而有二七者,乃再传也。二七不退者,必其触犯及本虚之故,须防变生他症矣,宜服∶
驱风散热饮子
连翘 牛蒡子(炒,研) 羌活 苏薄荷 大黄(酒浸) 赤芍药 防风 当归尾 甘草(少许) 山栀仁 川芎(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食远热服。少阳经,加柴胡;少阴经,加黄连。
桑白皮散 治肺气壅塞,热毒上攻眼目,白睛肿胀,日夜疼痛,心胸烦闷。
旋复花 枳壳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天花粉 玄参 甘草 甜葶苈 甘菊花 防风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泻热黄连汤(见卷二。按∶此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少阳、少阴之药也。)
□
暴风客热忽然猖,睥胀头疼泪似汤,寒热往来多鼻塞,目中沙涩痛难当。
此症非天行赤热,尔我感染,并寒热似疟,病发则目痛,以及肿胀如杯,久积退迟之比也。乃素养不清,燥急劳苦,客感风热,卒然而发也。有肿胀,乃风热夹攻,火在血分之故治亦易退。宜服∶
局方洗心散 热胜者服。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心神烦燥,眼涩睛疼,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咽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涩。并宜服之。
荆芥穗 甘草 当归 大黄(煨) 赤芍药 麻黄(各六钱) 白术(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生姜薄荷汤煎服。
以白术合大黄入心,故名洗心,而从以麻黄、荆芥,亦是表里药。
洗肝散 风热俱胜者服,治风毒上攻,暴作目赤,肿痛难开,瘾涩,眵泪交流。
薄荷叶 当归 羌活 甘草(炙) 山栀仁(炒) 防风 大黄 川芎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三钱,食远沸汤调下。
羌活胜风汤(风胜者服,见卷二)
□
风火炎炎炽六阳,面浮脑肿泪如汤,羞明赤涩头疼痛,晓夜无宁不可当。此症目赤痛,而头面浮肿,皮内燥赤也,状若大头伤寒,夏月多有此患,有湿热、风热湿热多泪而皮烂。
风热多胀痛而憎寒,若失治则血滞于内。虽得肿消,而目必有变病矣。宜服∶
普济消毒饮 罗谦甫云∶先师监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疾,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之多不救先师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
黄连 黄芩(各五钱) 白僵蚕(炒,一钱) 鼠粘子 连翘 橘红 板蓝根 黑玄参 柴胡 桔梗 甘草梢(生用) 马屁勃 升麻(各二钱) 人参(三钱)
上为末。半用沸汤调,时时服之,半用炼蜜为丸,噙化之。
上方以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为君;橘红味苦平,玄参、柴胡苦寒,解利诸毒生甘草甘寒泻火;人参甘温补气为臣;连翘、鼠粘子味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屁勃、白僵蚕、升麻味苦平微寒,行少阳、阳明,二经气不得伸;桔梗味苦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或加防风、苏薄荷、川芎、当归身,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热,食后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酒制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
愚按∶时行疫疾,虽由热毒所染,其气实之人,下之可愈,气虚者概下之,鲜不危者。
故东垣先生制为此方,以救气虚者,其惠溥矣。
住痛解毒丸
硼砂(五钱) 没药(五分) 川芎 荆芥穗 朴硝 白芷 石膏 家菊花(各一钱) 麝香
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钱半,不拘时,温汤送下。
□
怕日羞明症,实虚两境施,目疼并赤肿,络滞气行迟,火炽兼脾燥,心肝脾辨之,但分邪实治,病亦不难驱,不疼不赤肿,单为血家虚。
此症谓目于明亮之处,而痛涩畏避不能开也。凡病目者,十之七八,皆有此患,病原在心肝脾三经。总而言之,不过一火燥血热,病在阳分,是以见明亮而恶泪涩痛也。盖己之精光既弱,则阳光不能敌矣。是以阴黑之所则清爽,然有虚实之辨。盖怕热乃有余之病,羞明乃不足之症。若目不赤痛而畏明者,乃血分不足,胆汁少而络弱,故不能运精华,以敌阳光也。宜服点∶
明目细辛汤 治两目发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风寒,怕火,眼睫成纽,眵糊多,瘾涩难开,眉攒肿闷,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川芎(四分) 本 当归身 白茯苓(各五分) 红花 细辛(各二分) 生地黄(酒制) 蔓荆子(各六分) 防风 羌活 荆芥穗(各一钱) 川花椒(十粒) 麻黄(八分) 桃仁(泡,去皮尖,十个)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临睡温服。按∶此足太阳、厥阴、手少阴药也。
归葵汤(一名连翘饮子 治目中溜火,恶日与火,瘾涩,小角紧,久视昏花,逆风有泪
连翘 红葵花 当归 人参 甘草 蔓荆子 生地(各五分) 升麻(八分) 黄 酒黄芩防风 羌活(各七分) 柴胡(二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远温服。按∶此足三阳、少阴、厥阴之药也。
吹云膏 治视物睛困无力,瘾涩难开,睡觉多眵,目中泪下,及迎风寒泣羞明怕日,常欲闭目,喜在暗室,塞其户牖,翳膜遮睛。此药多点,神效。
防风 青皮 连翘(各四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细辛(一分) 柴胡(五分) 甘草 当归身(各六分) 黄连(三钱) 蕤仁(去皮尖) 升麻(各三分) 荆芥穗(一钱,浓汁取用)
上锉剂。除连翘外,用净水二碗,先熬诸药去半碗,入连翘,熬至一大盏,去滓,入银盏内,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加熟蜜少许,熬匀点之。
决明益阴丸(见卷二)
□
睑热睛疼似擦沙,血瘀脾热隐肝家,睛疼头痛睑坚硬,泪涩昏蒙症变他。
此症不论有障无障,但两睑坚硬而睛疼。若头痛者,尤急,乃风热在肝,肝虚血少,不能荣运于目,无水以滋,火反乘虚而入,会痰燥湿热,或头如缚,血滞于脾内,睛因火系而痛,轻则内生椒疮,重则肿胀如杯,瘀血贯睛等症。治当敷药,翻睥开道,若坚硬不能翻,或头痛脑胀不退,此头风欲成毒之症也。宜服∶
二术散 治睑硬睛疼,去翳障。
蝉蜕(去头足) 龙胆草(酒洗,炒) 黄连(酒洗,炒) 枸杞子(焙干) 苍术(米泔浸炒)地骨皮 白术(土炒) 牡丹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荆芥汤调下。
肿膏
腻粉(少许) 黄蜡 代赭石(各五钱,研) 细瓷末 黄柏(细末) 麻油(各二两)
上为极细末,入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涂敷于硬睑处。
- 卷首
- 前贤医案
- 五脏所司兼五行所属(图缺)
- 动功六字延寿诀
- 太极阴阳动静致病例
- 五轮定位之图
- 八廓定位之图(图缺)
- 五轮歌括
- 五脏主病
- 八廓歌括
- 八廓主病
- 脏腑表里三阴三阳轮廓贯通
- 五运之图
- 六气之图
- 逐年六气总论
- 卷一
- 五轮所属论
- 八廓所属论
- 五轮不可忽论
- 勿以八廓为无用论
- 目为至宝论
- 开导之后宜补论
- 眼不医必瞎辩论
- 点服之药各有不同问答论
- 用片脑得效后宜少用勿用论
- 钩割针烙宜戒慎论
- 弃邪归正论
- 用药寒热论
- 用药生熟各宜论
- 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 内外二障论
- 卷二
- 目病有三因
- 诊视
- 目不专重诊脉说
- 目症相同所治用药不同并戒慎问答
-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 淫热反克之病
- 风热不制之病
- 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
- 血为邪盛凝而不行之病
- 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
- 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
- 热积必溃之病
- 阳衰不能抗阴之病
- 阴弱不能配阳之病
-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 内急外弛之病
- 奇经客邪之病
- 为物所伤之病
- 伤寒愈后之病
- 强阳抟实阴之病
- 亡血过多之病
- 疹余毒之病
- 深疳为害之病
- 卷三运气原证
- 目痛
- 寒热
- 头痛
- 眉骨痛
- 目赤
- 白痛
- 目痒
- 肿胀
- 外障
- 卷四运气原证
- 目疡
- 目疣
- 漏睛
- 脾病
- 妊娠
- 痘疹
- 附治小儿疹疳伤并暴赤疼痛翳膜诸方
- 疹
- 疳伤
- 惊搐
- 附小儿目闭不开目直视目仰视目睛动目札诸症验方
- 目闭不开
- 目直视
- 目仰视
- 目晴动
- 目札
- 割攀睛肉手法
- 卷五运气原证
- 目昏
- 妄见
- 内障
- 内障根源歌
- 针内障眼法歌
- 针内障后法歌
- 针内障后法歌
- 金针辨义
- 开内障图
- 卷六运气原证
- 目泪
- 风沿
- 诸因
-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
- 附方
- 点眼药
- 敷眼药
- 洗眼药
- 吹鼻药
- 止痛药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