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彭子益 2.81千字
身左不仁者,荣气衰也。身右下不仁者,卫气衰也。然今日之偏衰,实由前日之偏盛而来。因荣卫相实,全要平均。荣盛则身右之卫气,维系不住荣气而身向左倾。卫盛则身左之荣气,维系不住卫气而身向右倾。倾者,偏盛之气,单独震动,圆运动忽然分离,身体随偏盛之气之一方而倾倒也。但荣当偏胜,只责卫虚只责荣虚。如当时补其虚之一方,以调其盛之一方。则荣卫和合,运动能圆,万无病中风倾倒半身不仁之事。荣盛而身向右倾,倾后则荣衰矣。卫盛而身向右倾,倾后则卫衰矣。一方偏少,一方偏多,运动不圆,中气遂受其影响。而实中气先弱,不能运化荣卫也。
此等病证,无论右倾左倾,由于卫气偏盛者极少,由于荣气偏盛者极多。卫秉气于肺,肺气能盛,则金收水藏,火秘木静,中气益旺,运动益圆,病从何来。荣秉气于肝,肝为一身动气之主。平日不知珍摄,液亏水耗,木枯风生,木动生热,风热伤金,金不能收,木气更动。此时中气摇动极矣。中气尚能维持本身运动之圆,木气虽动,不过发生木气疏泄之本病而已。何致将整个圆运动的个体、忽然震开,致向一方倾倒。此必因又遇一番基刺,方能一动而倒。
当未倒之先,必有先兆。如果头脑眩痛,耳鸣心跳,眼生金花,少腹干热,半夜发躁,手足麻掣,痰火上冲,行动眩晕,种种阳亢阴亏等象。其脉必右多左少,左且沉细硬涩。
必于此时,赶紧用滋津液、润枯燥、去滞塞、养肝木、助肺金、降相火、培中气之药。使气血无阻,腠理流通,动气入于静气之中。刚柔相济,运化能圆,方无后患。如果卫气偏盛、静气可制动气,乃太平之象也。然须本人忌食动阳燥热刺激等物,方能生效。
此病血痹身体不仁,乃形之病,方中只用调和荣卫之药。荣卫流通血自然不痹,身体自然灵活也。如其舌有腻苔,须兼清理胃滞,加神曲半夏槟榔之类。如血痹已久,须兼活血,加桃仁红花之类。如津液枯涩,干姜辛散亦不用。甘草横滞亦不宜用。宜加冰糖以助中气,则芍药得甘味相和。奏功必较易也。
荣卫之气流通,其力极大。每当夜半阳生之时,与天明阳动之际,病人身体常有感觉。如有一次由四维运动归到中脘,病必大愈。盖四维升降,则生中气。中气有力四维愈能升降之故。
世谓中风跌倒,有中风中火中痰中气中湿之分。其实火也、痰也、气也、湿也、皆由于风。此风乃本身木气之风,却非风寒之风、平日阴虚阳亢,肺家津液不能养木。木气生动,肺金不能降之,则木动风起,荣盛卫衰荣卫分离,而成半身不遂。不过因木动中伤,故火痰气湿,随风木之动而起也。于黄芪五物汤,加治风治火治痰治气治湿之药可也。荣卫不通,必有瘀血。须加活血通瘀之品,乃能见效。热加栀子黄芩,气加青皮枳实痰加半夏南星,湿加茯苓白术。如兼阳虚内寒,干姜附子尤要药也。惟中风之后,有气闭之证,宜急顺气。详汤头改错篇乌药顺气汤中。
此病世医好用时方之防风通圣散,而病加重。因防风通圣散大开大合,大通大散,力量猛烈。乃内风陡起,忽然倾倒,脉实气实痰实热实闭塞不通之方。如果证与方合,自当见效。黄芪五物汤不合用也。虽实亦只暂时之实,闭塞稍通,脉象转和速补中气,调荣卫,乃是治法。
黄芪乃大补卫气,以通腠理之药,力大功宏,非他药可及。整个荣卫之内病,身体不足,气血不和,左右内外痹涩者,非黄芪不能医也。其性由右下降,复由左上升,升力多于降力。如津亏脉细者,忌用。必须认为整个荣卫之病,乃可用之。真能使身体强健也。肺病忌黄芪,性升之故。此点人多忽之。
老人荣卫衰败,每逢气候变化,晴雨不定。感觉全身困乏,口发酸味。用炙黄芪二两,红枣六钱,炙甘草一钱,黑豆二钱,煎服即愈。黄芪红枣并用,补卫气以运荣血,黄芪又补阳,补三焦相火。炙草补中,黑豆养荣。整个得运动圆,中土阳气增旺,口酸自止。气候变动,宇宙大气个体得荣卫,整个开合错综不定。人呼吸之,故老人多病。时令感冒病亦是荣卫不足之理,特不可用黄芪以补外感之卫气耳。凡服黄芪,须早服。若晚服、则性升动阳,必出他患。人身整个圆运动得气,称曰荣卫。荣卫二字乃气行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之名称。荣主疏泄作用,卫主收敛作用。荣主血液,卫主腠理。荣主身左,卫主身右。其实人身整个圆运动,是分析不开的。今分析言之,因病机的关系,各有分析的着落也。荣卫关系最大,莫如外感。外感的病,汗出乃愈。荣卫和则汗出,病乃荣卫分也。荣卫为人身整个圆运动,职司在肝肺,枢机在中气,根源在两肾。所以外感之病,有调和荣卫而愈者,有调和肝肺而愈者,有补中气而愈者,有补两肾而愈者。黄芪五物汤的荣卫关系,腠理与血液的关系也。
淡豆豉最开腠理,痛痹者,早晚吞服一钱,日久颇见功效。可以为黄芪五物汤之助。但无补益之功,只有调中之效。
一人用力劳伤,两臂不能举,两膝痛,口淡不思饮,六七日不大便,腹不胀,交酉时即悲苦胡说,并不自知,交子时乃止,脉象薄涩而沉,中有一细线着骨不起,好吐酸水。方用黄芪二钱,桂枝一钱,小红枣十枚当归一钱,法半夏二钱,麻黄一钱。服一剂,臂举十分之六七,膝不痛,食饭两碗。胡说悲哭止,解大便润成条。面上起小粒不痒,口水止,脉转调,细尚有十分之二三。去桂枝再服一剂愈。此病臂不举膝痛脉薄涩,荣卫虚也。黄芪当归红枣桂枝以补荣卫。悲哭,不大便、不思食、脉沉、阳气下陷也,芪桂以升阳气。脉细着骨,此卫气不舒二成积也。麻黄舒卫气以开积。好吐口水,阳气陷而胃气逆也,黄芪桂枝以升陷,半夏以降胃逆。大便六七日解出仍是润条。阳气不升,中气不运,阳升中运,大便乃下也。芪枣升阳补中。此病如攻不下大便必死,如用生姜脉必更涩更细,如用芍药阳气更陷。此为用黄芪五物加减之一妙法。在麻黄与黄芪当归同用、否则难效。服药后面起小粒者,卫气外发,卫气外虚不能作汗也。人身百病多系虚弱结滞四个字。人之死也,除热实而死外非虚弱而死,即结滞而死。或虚弱又结滞,治不得法而死。不论何病,但见脉象虚弱之中有干涩弦细之象,便是虚弱而结滞之病。弦细乃结滞之脉,用八珍益母丸特效。八珍益母丸,详时病篇恶性疟疾法中。此丸并能调经种子,亦补益血之虚弱而调气血之结滞也。黄芪五物汤,为荣卫虚弱结滞之法。八珍益母,则气血虚弱结滞之法。一人久咳,胸闷,两臂举动不灵。脉象虚弱弦细,八珍益母三剂全愈。以能推之,八珍益母丸所治之病,多矣。脉不弦细去益母。
血痹之人、荣卫不通、遇交节之前三日,或久雨转晴、久晴转雨。身体必大感不适。或忽然心慌,尿多,失眠,忽然便泻怔忡心跳,异常不安。或指胀肢痛,肋胀陡作,遗精白带,有不能形容之苦。是肠胃中有老积,阻滞营卫腠理,阴阳不通,阴阳隔离。此等老积,多由肝阳偏旺,化风伤津而成。宜用兽炭三五分空腹吞下,必下污垢如熟藕粉,或坚硬黑物。此人大便内常有异物,与特别干燥之粪。鼻梁与大眼角之间,现有青色,面色必晦暗不鲜,脉必常沉而难活泼。皆宜兽炭消积。用西医打诊法,听其背部腰部胸部腹部声音,左右必有不同。老积在左则左腹音空,在右则右腹音空。空者,老积阻塞腠理,气机流通不匀也。而有积之一方,上而头项以至胸肋腰腿,必痞胀常发也。兽炭用瘦猪肉,不用肥的,切细,在滚开水里一川,色变即起。将水气吹干,以火炒成黑炭,不可留黄色,不可起烟。研末用。此炭比较谷食炭少伤胃、西药房有售者。
黄芪五物汤,治整个荣卫败坏,不惟运动不圆,致全身血痹之病。兽炭治肠胃中老积,阻止荣卫阴阳整个运动不圆,因而发生上列各病。善为运用,亦可与五物汤相辅而行,收效较速。凡中年以后,常有疾病脉不活泼,山根两旁有青绿暗色,必有老积。可于每交节气前三日,吞服兽炭,积在左,吞服二分。积在右吞五分。左积气虚,右积气实也。服后即服猪油白糖开水冲鸡蛋化一枚,以辅之。并连日食之。脉左细而涩者,如食鸡蛋不加猪油,阴必更伤。鸭蛋最补阴,可单食不加猪油。冬月卧前食,能补阴以养阳,食鸭蛋须调数百下。凡虚损之家,与老人小儿,最宜食品治病,宜重视之。不得已而用药,亦须本品之旨。药虽补剂,亦伤胃气,经验自知。
凡身体一部分疼痛,皆荣卫不调血痹所致。惟胸骨疼痛,痛至不欲直立。此肾阳不充,难以上交于胸。诸药不治,惟五味吞服三五十粒,以补肾特效。
如手膀不能举,用葛根薤白各三钱炙甘草二三钱红枣三五枚,疏通手阳明经气即愈。
- 前言
- 医家小传
- 全书概要
- 本书读法次序
- 上编
-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彭子益着罗超羣校
- 序
- 读法总纲
- 原理上篇
- 原理上篇导言
-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 阴阳
- 阴阳未交合图
- 阴阳已交合图
- 五行
- 五行整个圆运动图
- 五行相生相克
- 六气
- 厥阴风木
- 少阴君火
- 少阳相火
- 太阴湿土
- 阳明燥金
- 太阳寒水
- 人秉大气的五行而生脏腑
- 十二经圆运动图
- 十二经名词的说明
-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
-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 大气运动图说
- 古方上篇
- 古方上篇导言
-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荣卫的意义
-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 温病本气篇
- 温病本气篇导言
- 温病的意义
- 病在荣卫
- 乌梅白糖汤
- 扁鹊三豆饮
- 葱豉汤
- 加减三豆饮
- 病在气分
- 枳实银菊散
- 病在肠胃
- 加减黄龙汤
- 病在血分
- 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 两感温病
- 冬温
- 鼠疫
- 湿温
- 温病的坏病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 温病脉是虚象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 温病出疹之关系
- 温病汗下之过
-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 《内经》经文读法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 儿病本气篇
- 儿病本气篇导言
- 发热
- 大小便病
- 腹痛
- 咳嗽
- 风病
- 面红身痒
- 耳流脓
- 目病
- 倦怠
- (疒颓)疝
- 疳病
- 虫病
- 喉痛
- 外感
- 猩红热
- 大头温
- 暑病
- 疹病
- 痘病
- 痄腮
- 内热与内虚
- 阴虚
- 实证
- 辨别小儿病症之虚实
- 感寒停食外治法
- 危证
- 脉法
- 看指纹法
- 三关部位歌
- 浮沉分表里歌
- 红紫辨寒热歌
- 纹形主病歌
- 时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导言
- 一、暑病
- 中暑的意义
- 轻证暑病
- 重证暑病
- 暑泻
- 暑厥
- 中暑大汗昏倒
- 二、霍乱
- 霍乱的意义
- 热霍乱(此处原书缺)
- 干霍乱
- 中积霍乱
- 寒霍乱
- 湿霍乱
- 普通霍乱
- 三、水泻
- 水泻的意义
- 普通水泻
- 肺热水泻
- 停食水泻
- 伤阴水泻
- 水泻已愈二便b难分b
- 湿气水泻
- 火土转寒水泻
- 四、痢疾
- 痢疾的意义
- 普通痢疾
- 偏热痢疾
- 偏寒痢疾
- 外感痢疾
- 五、疟疾
- 疟疾的意义
- 普通疟疾
- 恶性疟疾
- 六、喉痛
- 喉痛的意义
- 中虚喉痛
- 阴虚喉痛
- 湿热喉痛
- 外感喉痛
- 阳虚喉痛
- 烂喉痧
- 普通喉痛
- 七、感冒
- 感冒的意义
- 普通感冒
- 时行感冒
- 兼疟感冒
- 特别感冒
- 内虚感冒
- 热伤风
- 八、燥气病
- 燥气感冒
- 燥气咳嗽
- 燥气疟疾
- 燥气喉痛
- 燥气霍乱
- 九、痧症
- 痧胀
- 痧霍乱
- 十、湿热病
- 叶天士甘露消毒丹证治
- 伤寒论方解上篇
- 叶天士神犀丹证治
-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 荣气本病方
- 桂枝汤
- 卫气本病方
- 麻黄汤
- 荣卫双病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荣卫双病气虚方
- 桂枝二麻黄一汤
- 荣卫双病津虚方
- 桂枝二越婢一汤
-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 小青龙汤
-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 大青龙汤
- 荣卫病罢里湿方
- 五苓散
-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 茯苓甘草汤
- 荣卫病罢里燥方
- 白虎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四逆汤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附子汤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乌梅丸
- 通脉四逆汤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调胃承气汤
- 大承气汤
- 小承气汤
-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 桃核承气汤
- 抵当汤
- 抵当丸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小柴胡汤
- 大柴胡汤
- 伤寒论方解中篇
- 荣卫本病方
- 桂枝汤(方见前)
- 麻黄汤(方见前)
-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 桂枝加葛根汤
- 葛根汤
- 葛根加半夏汤
- 麻黄汤(方见前)
- 桂枝汤(方见前)
- 大承气汤(方见前)
-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四逆汤(方见前)
- 桂枝汤(方见前)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桃花汤
- 真武汤
- 白通汤
- 白通加猪胆汁汤
- 通脉四逆汤(方见前)
-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麻黄附子炙草汤
- 四逆汤(方见前)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当归四逆汤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吴茱萸汤
- 茯苓甘草汤(方见前)
- 四逆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津虚方
- 蜜煎导方
- 猪胆土瓜根汁方
- 麻仁丸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大承气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 抵当汤(方见前)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小柴胡汤(方见前)
- 小建中汤
-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 柴胡桂枝汤
- 黄芩汤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小柴胡汤(方见前)
- 伤寒论方解下篇
-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 四逆汤桂枝汤(方见前)
- 新加汤
- 五苓散(方见前)
- 文蛤散
- 白散
- 三物小陷胸汤
-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
- 厚朴姜夏参甘汤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 干姜炙草汤
- 芍药炙草汤
-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 桂枝加附子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桂枝去芍药汤
- 真武汤(方见前)
- 茯苓四逆汤
- 干姜附子汤
- 禹余粮丸(原方阙载)
- 桂枝甘草汤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桂枝加桂汤
- 苓桂术甘汤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 当归四逆汤(方见前)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桂枝汤(方见前)
-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 麻杏甘石汤
- 白虎加人参汤(方见前)
- 栀子厚朴汤
- 栀子干姜汤
- 栀子香豉汤
- 栀子甘草豉汤
- 栀子生姜豉汤
-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 麻黄升麻汤
- 荣卫坏病结胸方
- 大陷胸汤
- 大陷胸丸
- 小陷胸汤
- 荣卫坏病痞证方
- 桂枝人参汤
- 大黄黄连泻心汤
- 附子泻心汤
- 十枣汤
- 生姜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
- 赤石脂禹余粮汤
- 五苓散(方见前)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瓜蒂散
- 太阴脾脏热证方
- 黄连汤
- 栀子柏皮汤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茵陈蒿汤
- 桂枝加芍药汤
- 桂枝加大黄汤
- 少阴肾脏热证方
- 甘草汤
- 桔梗汤
- 半夏散
- 苦酒汤
- 猪肤汤
- 猪苓汤
- 黄连阿胶汤
- 桃花汤(方见前)
- 少阴阳复吐证方
- 四逆汤(方见前)
-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 大承气汤(方见前)
- 厥阴肝脏热证方
- 白头翁汤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瓜蒂散(方见前)
- 四逆散
- 阳明胃腑寒证方
- 四逆汤(方见前)
- 吴茱萸汤(方见前)
- 茵陈蒿汤(方见前)
- 栀子豉汤(方见前)
- 小柴胡汤(方见前)
- 少阳胆经坏病方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小柴胡汤(方见前)
- 小建中汤(方见前)
- 炙甘草汤
- 大柴胡汤(方见前)
- 柴胡加芒硝汤
-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 大陷胸汤(方见前)
- 半夏泻心汤
-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 大柴胡汤(方见前)
- 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白虎汤(方见前)
- 类伤寒篇
- 湿病方
- 桂枝附子汤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 甘草附子汤
- 霍乱方
- 理中丸五苓散(方见前)
- 四逆汤(方见前)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四逆加人参汤
- 桂枝汤(方见前)
- 大病瘥后喜唾方
- 理中丸(方见前)
- 伤寒愈后气逆方
- 竹叶石膏汤
-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 牡蛎泽泻散
- 大病愈后气热方
- 枳实栀子豉汤
- 阴阳易方
- 烧裈散
- 金匮方解篇
- 金匮方解篇导言
- 内伤呕吐哕下利
- 大半夏汤
- 茯苓泽泻汤
- 四逆汤
- 小半夏汤
- 小柴胡汤
- 半夏泻心汤
- 吴茱萸汤
- 半夏干姜汤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生姜半夏汤
- 橘皮汤
- 橘皮竹茹汤
- 通脉四逆汤
- 诃藜勒散
- 紫参汤
- 栀子香豉汤
- 小承气汤
- 大承气汤
- 白头翁汤
- 桃花汤
-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
- 附子粳米汤
- 大建中汤
- 赤丸
- 大黄附子汤
- 厚朴七物汤
- 厚朴三物汤
- 大承气汤
- 大柴胡汤
- 大乌头煎
- 乌头桂枝汤
- 当归生姜羊肉汤
- 大承气汤
- 瓜蒂散
-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 栝蒌薤白白酒汤
- 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汤
- 枳实薤白桂枝汤
- 人参汤即理中汤
- 茯苓杏仁甘草汤
- 桔枳生姜汤
- 薏苡附子散
- 桂枝生姜枳实汤
- 乌头赤石脂丸
- 内伤痰饮咳嗽
- 苓桂术甘汤
- 甘遂半夏汤
- 己椒苈黄丸
- 十枣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五苓散
- 半夏加茯苓汤
- 泽泻汤
- 小半夏汤
- 厚朴大黄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小青龙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内伤肺痈肺痿上气
- 干姜甘草汤
- 桔梗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越婢加半夏汤
- 小青龙加石膏汤
- 泽泻汤
- 厚朴麻黄汤
- 射干麻黄汤
- 麦门冬汤
- 皂荚丸
- 内伤血痹虚劳
- 黄芪五物汤
- 桂枝龙骨牡蛎汤
- 小建中汤
- 黄芪建中汤
- 肾气丸
- 薯蓣丸
- 酸枣仁汤
- 大黄蟅虫丸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 半夏麻黄丸
- 大黄黄连泻心汤
- 柏叶汤
- 赤小豆当归散
- 黄土汤
- 内伤奔豚
- 奔豚汤
- 桂枝加桂汤
- 苓桂甘枣汤
-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
- 白虎加人参汤
- 五苓散
- 文蛤散
- 猪苓汤
- 肾气丸
- 栝蒌瞿麦丸
- 蒲黄散
- 茯苓戎盐汤
- 滑石白鱼散
- 内伤水气黄疸
- 麻黄甘草汤
- 越婢汤
- 防己黄芪汤
- 防己茯苓汤
- 越婢加术汤
- 蒲灰散
- 麻黄附子汤
- 杏子汤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枳术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茵陈蒿汤
- 栀子大黄汤
- 硝矾散
- 茵陈五苓散
- 猪膏发煎
- 桂枝加黄芪汤
- 大黄硝石汤
- 小半夏汤
- 小柴胡汤
- 小建中汤
-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 刺腨方
- 藜芦甘草汤
- 鸡矢白散
- 蜘蛛散
- 甘草粉蜜汤
- 乌梅丸
- 外科疮痈肠痈淫疮
- 大黄牡丹汤
- 薏苡附子败酱散
- 排脓汤
- 排脓散
- 王不留行散
- 黄连粉
- 外感历节中风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乌头汤
- 外感痉湿暍疟
- 栝蒌桂枝汤
- 葛根汤
- 大承气汤
- 麻黄加术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防己黄芪汤
- 桂枝附子汤
- 甘草附子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一物瓜蒂汤
- 白虎加桂枝汤
- 蜀漆散
- 鳖甲煎丸
-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百合知母汤
- 滑石代赭汤
- 百合鸡子黄汤
- 百合地黄汤
- 百合洗方
- 栝蒌牡蛎散
- 百合滑石散
- 甘草泻心汤
- 苦参汤
- 雄黄散
- 赤小豆当归散
- 升麻鳖甲汤
-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 桂枝茯苓丸
- 附子汤
- 胶艾汤
- 当归芍药散
- 姜参半夏丸
- 当归贝母苦参丸
- 葵子茯苓散
- 当归散
- 白术散
- 小柴胡汤
- 大承气汤
- 当归生姜羊肉汤
- 枳实芍药散
- 下瘀血汤
- 大承气汤
- 阳旦汤
- 竹叶汤
- 竹皮大丸
-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 小柴胡汤
- 旋覆花汤
- 胶姜汤
- 抵当汤
- 温经汤
- 土瓜根散
- 矾石丸
- 小青龙汤
- 半夏泻心汤
- 甘麦大枣汤
- 半夏厚朴汤
- 当归芍药散
- 小建中汤
- 红蓝花酒
- 大黄甘遂汤
- 肾气丸
- 膏发煎
- 蛇床子散
- 狼牙汤
- 古方中篇
- 古方中篇导言
-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下篇
- 古方下篇导言
- 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推论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蛰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得意义
- 上篇
- 荣卫病
- 太阴脾脏病
- 少阴肾脏病
- 厥阴肝脏病
- 阳明胃腑病
- 太阳膀胱病
- 少阳胆经病
- 上篇读法
- 中篇
- 荣卫病
- 太阴脾脏病
- 少阴肾脏病
- 厥阴肝脏病
- 阳明胃腑病
- 少阳胆经病
- 中篇读法
- 下篇
- 荣卫坏病
- 结胸痞证
- 太阴脾脏热病
- 少阴肾脏热病
- 厥阴肝脏热病
- 阳明胃腑寒病
- 少阳胆经坏病
- 下篇读法
- 传经篇
- 传经各章
- 传经读法
- 疑难篇
- 疑难各章
- 疑难篇读法
- 类伤寒病篇
- 类伤寒各章
- 类伤寒篇读法
- 读法总结
- 脉法篇
- 脉法篇导言
- 枯润二脉
- 微弱二脉
- 虚实二脉
- 松紧二脉
- 滑涩二脉
- 弦缓二脉
- 濡细二脉
- 大小二脉
- 芤革软硬四脉
- 浮沉迟数四脉
- 结促动代四脉
- 洪伏二脉
- 躁驶二脉
- 平人脉
- 真脏脉
- 指法与脉位
-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 脉的原理
- 舌胎篇
- 平人舌胎
- 舌的部位
- 伤寒舌胎
- 温病舌胎
- 内伤的舌胎
- 虫病舌胎
- 阴虚舌胎
- 药性提纲篇
- 初学用药的提纲
- 中气药
- 脾胃土气药
- 肺与大肠金气药
- 肝胆木气药
- 肾家水火二气药
- 君火相火药
- 外感荣卫药
- 常用药中特别注意药
- 生命宇宙篇
- 生命宇宙篇导言
- 古中医学入门的指导
- 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间大气的圆运动
- 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范围与中心
- 造化宇宙的构成
- 长养生物生命的常规
- 违反常规的影响
- 人身生命死亡的因果
- 孔子的学说
- 周易
- 周秦诸子的学说
- 庄子抱朴子刘子老子荀子
- 内经的学说
- 四气调神论
- 现代科学的证明
- 法医学的证明
- 植物学的证明
- 化学的证明
- 生物学的证明
- 生理剖解学的证明
- 细胞学的证明
- 营养学的证明
- 气象学的证明
- 土壤学的证明
- 无线电学的证明
- 力学的证明
- 物理学的证明
- 医学大概的意义
- 王养林书后
- 汪英时书后
- 王详瑞赞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