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彭子益 1.52千字

《温热经纬》一书,王孟英将叶天士陈平伯的论说详细集载,其经验之深,用药之慎,论列之详,可师可法。吾人根据圆运动的天人一气去研究王先生的论说,便可得到应用之妙。

叶谓战汗透邪,法宜益胃,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又谓清凉只可用到十分之六七,以顾阳气以顾津液,又谓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又谓舌黄而渴,须有底之黄,或老黄色,中有断纹,当下,却不用承气汤,而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又谓淡红无色,或舌干而不荣,当是胃无化液,宜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叶由经验得来的好处,亦谓温病是虚病。

叶知温病为虚证,尽从经验得来。不知温病何以虚,不知天人一气的圆运动故也。

所以叶又曰,辛凉散风。是仍认为温病为外来的风,夹温气而入人身为病也。又曰温病首先犯肺,亦是认为外来温气犯肺也。于人身木火疏泄,金水收敛,疏泄偏胜,收敛必伤,不知根据。遂将人身自己病温感触大气因而病作的要义,全行抹煞。后人读其书,亦遂认为时令温邪,由口鼻直入中道作病,其流弊遂成了寒凉解毒的相习办法。脉虚气弱之人,一服药后,即入危险。及至伤中,热更大加。医家以为病重药轻,将寒凉之药加倍用之,热加病重腹泻不已而死。服凉药后热加病重,因凉药伤中,下焦相火完全上逆。乃谓黄连之性,苦从热化,所以益用黄连,益见发热。此等错误,皆不知原理之故。

陈平伯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伤着冬令封藏的藏气,非伤着冬月风寒之寒,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然又谓冬能藏精,我身真气内外弥给,不随升泄之令而告溃,徒有客邪,焉能内侵,陈氏仍认温是外来客邪,并不知是本人木气偏动,金气不收,相火外泄化热。是陈氏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仍得不着根本上的是。陈氏谓冬伤于寒非风寒之寒,乃寒藏之寒,见温热赘言。《温热经纬》乃王孟英所编,王亦王叔和寒毒变温之信徒。可惜哉。

《温热经纬》经列经文,纬列叶陈的论说。吾人学之,只可就其病证药性以求原理,不可以所引经文为根据。因王孟英先生信王叔和冬寒变温甚笃,所引经文,多半强拉硬扯而来。非于圆运动原理确有把握,医治温病已有经验后,不易判断其所引经文之合否。

王孟英《潜斋医书五种》,内有先生养阴清热医案。用药轻灵经验宏畣,吾人就其病状,据其药性,归纳于圆运动之中,自能得到灵妙之境,而可救学经方偏于温补之弊。

《温病条辨》一书,为学治温病人人必读之本。其指驳吴又可用达原饮三消饮峻利伤人之处,甚知温病属虚,有益后学,令人敬佩。惟于温病原则上,乃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伤人由口鼻而入,始入上焦,继入中焦,再入下焦。将整个圆运动的人身个体,分成三截,使学者入门便错。原则既错,全盘皆乱。又捏造《伤寒论》经文曰,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主之一语,使学者认为古训,杀人甚多。其用意在欲人先用桂枝汤见过之后,再用银翘散以眩其功也。不知银翘散温病无效,燥病乃效也。

至于温热伤肺而曰太阴病温,温热入胃而曰阳明病温,名实不符,不可为训。太阴为湿土,阳明为燥金,《伤寒论》之称太阴病,太阴病湿寒也。称阳明病,阳明病燥热也。温病木火疏泄伤肺,肺热而已,何可直曰太阴。温热入胃,胃热而已,何可直曰阳明。仿伤寒之例,以立温病之言,吴鞠通之罪也。

又温病无用燥热药之阴寒证,《温病条辨》之温补各方,不应列入以免学者误会。

王孟英之《温热经纬》,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皆学温热应当研究之书。根据原理以变通之,获益必多也。自来对于温病原理,守两大法门。一为伏邪,一为新感。伏邪者,伏去年冬时之寒;新感者,感今年空气之温,于人身本气自病的原理,全不知道。本篇处处是人身本气自病,事实上原来如此,并非故意矫为高论。

民国八年,太原阎百川先生以山西人民病温病,服银翘散必加病,且有服至三剂而死者。以为《温病条辨》,乃中医治温病无不遵守之本,银翘散为温病条辨第一方,而不见效如此。乃聘请各省大医,赴晋开办中医改进研究会,二十年之久,结果不得办法,会址改为西医学校而罢。温病乃木气疏泄之病,由内而外的。燥病为金气敛结之病,是由外而内的。银翘散乃金气结聚之方,皆大开肺气敛结之药,疏泄之病忌之。木病疏泄,其脉虚散,金病敛结,其脉弦聚。时病之宜于银翘散者,皆弦聚之脉,敛结之病。脉气虚散,病气疏泄之温病,而服疏泄之银翘散,名称与事实分别不清,宜其研究不得结果,而将中医研究会改为西医学校也。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