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何云乎行?五者之气行乎两间,所以神变化而妙万物者也。古人以五行配干支、配八卦、配四方、四时暨身体、脏腑、声色、臭味,无不相配,言之数数,再见不鲜。但相生相克处,据医理多有不符,谁曰无疑,顾可存而不问焉。是故赵养葵曰∶世人皆曰水克火,而予独曰水养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予独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克水,而予独于水中补土。世人皆曰木克土,而予独升木以培土。益水克火者,后天有形之水火也。水养火者,先天无形之水火也。海中之金不着况土,淘以砂石,不假 炼。人声肺金所系,清浊轻重出自丹田。且肺金之气,夜卧则归藏于肾水之中,肾中有火,金畏热而不敢归;肾中无火,金畏寒亦不敢归。
故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纳气归元也。土有坤有艮,坤土是离火所生,艮土生于坎水。每湿胜肿满者,导之不得,补土以制可也。若寒泄洞泄,必补命门相火,俾火能生土,土强则有以防水,阳能化阴,阴化秽溺分通矣。木藉土生,岂有相克之理。惟土郁于上,则其根下克,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暄之,自然生机勃发。逮既说乎兑矣,于是艮以止之,坤以藏之,以为来春发生之本,焉可以其克土而动欲伐之也?况五行生克,独木无苛政,纵具颓垣断井之能,不知历几多甲子,顾一日二日之木病,遂谓其克土而遽伐之耶。不尘子曰∶世人只谓水生木,不知土亦生木。世人只谓土生金,不知火亦生金。世人只谓火生土,不知土自为土。世人只谓金生水,不知水由土生。夫木之发也,气也,春升之气也,阳气也,元气也,胃气也,同出而异名也,虽得水则生,假无土以栽培,是水自旺而木自凋也。观归脾、逍遥二方,则滋水不若疏土之为快者,可概见矣。金在矿中,非火不能炼出,出则又非火不成器,不克木,不畏火。所以洛书火七居西,金九居南,亭之毒之,荡摩其形质也。以故养心诸汤,强半都是肺药,不啻金土相生,而兼理脾胃也。土衰补火,欲其暖而育物耳,生字断讲不去。悬想自古及今,同此天地,何有损益?使期间沧桑迭变,不过移东就西,并不从生化得来。或有以陶器取譬,去理益远。夫生者自无而有,化者自有而无,化生者无而复有。
器固火化,实土坯也,谓之火生石似矣。土云乎哉,至若甲己化土、戊癸化火暗生土,朱元晦曰∶混沌初开,何尝有土,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成处乃为土,坚者为石,最坚者为金,涌起者为山,故山具水浪之形。然则水银、丹砂、石炭、石膏、绿矾、硫磺等,软坚、寒热、五色、五味同出山土,却是何物凝成?又曰天在地外,天外无水,地下是水载,故地浮在水上,与天相接。夫既云天在地外,则载地者天也,洪钧,一气也。岐伯曰∶地居天中,大气举之。邵尧夫因其说曰∶天根据形,地附气,其气最紧,故能扛得地住,何以言水。地浮水上,不崩必沉,讵能接天?且地须水载,而载水者却是什么?若曰仍是地,则水而地、地而水,将千万重而未有底止也。不经说,乍可田父樵子,豆棚斗茗,一资噱 。肺金生水,气化有之,若大江东去,不舍昼夜,特地气上腾耳。看高山之上瀑布飞流,僻壤之中清泉溢出,汝、汉、淮、泗,由此汇而下注。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曾谓何物,金神而能生生若是乎?抑且水火随处有生机,端不全仗金木,如方诸聚,金茎取水,呵气取水,锤铁取火,击石取火,圆镜取火。水中有火,火中有水,有木中水火,金中水火,土中水火,水有阳有阴,火有阴有阳。阳火者,天日之火也。六气为暑病,即伤暑中热,可以凉水沃之,可以苦寒解之;阴火者,灯烛之火也,须以膏油养之,不得杂一滴水气,得水即灭矣;水中火者,龙雷之火也,无质有形,得雨而炽,得阳而熄。人身相火亦犹是也,平日不能节欲,致阳衰阴盛,龙火无藏身之位,时游于上而不归,是有上隔烦热咳嗽等症,善治者以温肾之药投之,一霎乌有矣;土中之火者,乃炉灶中无焰炭火,得木则然,见湿徐灭,实以温灰,经宿不烬。故脾胃中火多以甘温养之,职是故也;木中之火,缘有活水滋灌,略不外现。若干柴生火,燎原不可遏抑,力穷乃止。人身肝火内炽,郁闷烦躁,须以辛凉发达之品使遂其性,否则,寒药投之恐愈郁,热药投之恐愈炽矣;金中之火,凡山中旧有金银矿或五金瘗埋处,日久夜常耀熠,此金郁土中,不得泄其向导,时有坚光发越于外。人身皮毛空窍中,觉如针刺蚊咬,及项背如火炙者,此肺金气虚,火乘虚而现也。又或珠藏川媚,玉韫山辉,宝气使然。观人气盛则丰仪华丽,可会其意;阴水者,雨、露、雾是也,在人身为汗、为泪、为涕;阳水者,沟渎是也,在人身为便为淋;木中之水,木中之脂液是也,在人为髓;火中之火,冶中之熔金是也,在人为血;土中之水,井泉是也,在人为唾;金中之水,水银是也,在人为精。又五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敢生,克不敢克,亦有至理未经阐发,故举一以该其余。生肝者肾也,有日干涸,不能得水而反得火,木既失水,容易枯槁,再受火传,则龙雷并发,必致焚裂之祸。克水者土也,不制其胜,火不敢近,何以生物?然水得土为疆界,则渊源有自,故水衰补肺以滋之,尤当培土以蓄之。心为肝子,木不敢生火何也?不见肺邪盛而肝畏克乎,己身不保,安能庇人。要知欲其生,防其克则生不掣肘,忽其克,助其生,则克且剥肤。水虽阴险,土奚畏而不敢克?盖肺金之气王尔。金旺生水,势益跋扈,心知纵恣不可奈,权已下移,骤欲威屈奉命,变生叵测。其他有曰君火生土,土复能生相火,故五行独一,惟火有二,究竟似是而非;有曰木乃生生之源,天地无木成何世界;有曰肺金位高,百脉皆朝于肺;有曰心火一身之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有曰土为万物之母,补肾不如补脾;有曰水为万化之源,于脉为尺,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虽困无能为害,似乎责重太偏;再则有曰,惟土与金随母寄生。夫金为干为天,土为坤为地,干父坤母,万物资生,万物资其生,自身恶得言寄?岂女娲属渠母氏,而盘古乃外祖乎。即就五脏而言,金主肺,居身极上,统气摄血以养百骸,不信系出脾土。脾土运化水谷,众胜倚为性命,何乃寄食心火。且金生于土,土生于火,火未托生时,竟无脾肺、竟无天地尔?开眼遗溺,令人喷饭。有曰戊土生寅死申,己土生申死寅,不闻坤浓载物,悠久无疆,戊己人世何土,寅申迭为生死。穿凿纰谬,求道之明,为道之晦矣。嗟夫!一五行耳,一脏腑耳,颠倒持论如此,而犹不得其情,此所以神变化而妙万物者也。若夫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因而干支错配五行八卦,流行对待,以成律历、星卜、风监、地舆之书,后人奉为津梁,岂五行之外别有一木火土金水乎?然则不尘、养葵之说,非惟有乖经旨,于自家著作仍多不符,是尚望后人之敬听者哉,存而不问,又谁曰不然。
- 序
- 校刊目经大成序
- 魏序
- 李序
- 兄序
- 自序
- 卷首
- 脏腑表里三阳三阴轮廓贯通(图缺)
- 五运之图(图缺)
- 六气之图(图缺)
- 五轮主属形图(图缺)
- 五轮定位形图(图缺)
- 八廓定位形图(图缺)
- 八廓分属形图(图缺)
- 开导前面针穴图(图缺)
- 开导背面针穴图(图缺)
- 太极阴阳动静致病图(图缺)
- 针割钩烙图式(图缺)
- 针割钩烙用法(图缺)
- 卷之一
- 五轮
- 八廓
- 内景图说
- 十二经经络贯通气血并手厥阴、手少阳改错
- 六腑三焦辨
- 运气正误
- 五行存疑
- 血气体用说
- 情气从召说
- 乙癸同源说
- 水火说赞
- 治效异同对
- 暑火燥热异同论
- 头风
- 治病必求其本论
- 五脏苦欲补泻解
- 品药制方治病解
- 点服之药用须适宜说
- 制药用药论
- 辨病治病疑难说
- 开导
- 钩割针烙
- 五行邪正致病暨虚实传染统论
- 证治语略
- 目不专重诊脉论
- 诊不专主寸关尺议
- 脉经题要
- 平人脉诀
- 死脉
- 诸脉喜忌
- 小儿纹验
- 增易景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小引
- 眼不医不瞎辨
- 眼不医不瞎论
- 立案式
- 贤不荐医辨
- 信巫不信医论
- 行方志圆心小胆大解
- 人情论
- 勿药元诠
- 卷之二
- 卷之二十二因
- 因风一
- 因寒二
- 因暑三
- 因湿四
- 因厥郁五
- 因毒六
- 因疟七
- 因胎产八
- 因痘疹九
- 因疳积十
- 因他十一
- 无因而因十二
- 卷之二八十一证
- 天行气运一
- 暴风客热二
- 火胀大头三
- 大小雷头风四
- 左右偏头风五
- 阴阳邪风六
- 辘轳自转七
- 瞳神反背八
- 春水扬波九
- 鱼睛不夜十
- 凝脂翳变十一
- 星月翳蚀十二
- 花白翳陷十三
- 蟹睛横出十四
- 长虹贯日十五
- 彩云捧日十六
- 目血十七
- 瘀血灌睛十八
- 垂帘障十九
- 白膜蔽睛二十
- 聚星障二十一
- 目疡二十二
- 黄液上冲二十三
- 五色疡二十四
- 睛漏二十五
- 帏赤烂二十六
- 目二十七
- 悬球二十八
- 覆杯二十九
- 蚌合三十
- 肉攀睛三十一
- 鸡冠蚬肉三十二
- 鱼子石榴三十三
- 椒粟三十四
- 痰核三十五
- 倒睫三十六
- 皮急三十七
- 睑三十八
- 地倾三十九
- 眵泪不禁四十
- 气轮枯落四十一
- 黑白通四十二
- 气胀四十三
- 血翳包睛四十四
- 火天夺日四十五
- 流金凌木四十六
- 天气昏黄四十七
- 迎风落泪四十八
- 无时泪下四十九
- 瞳神散大五十
- 瞳神缩小五十一
- 近视五十二
- 远视五十三
- 神水变色五十四
- 神气枯瘁五十五
- 阴风障五十六
- 内障五十七
- 时复五十八
- 逆顺障五十九
- 混睛障六十
- 浮萍障六十一
- 黑翳如珠六十二
- 物损真睛六十三
- 飞尘眯目六十四
- 睑废六十五
- 风引斜六十六
- 睛凸六十七
- 疔翳六十八
- 气翳六十九
- 暴盲七十
- 偃月障七十一
- 瞳神欹侧七十二
- 天旋七十三
- 阴阳圈七十四
- 冰壶秋月七十五
- 虚潭呈月七十六
- 醢螺出壳七十七
- 剑横秋水七十八
- 玛瑙内伤七十九
- 青盲八十
- 五风变八十一
- 卷之二似因非症
- 怕热羞明一
- 干涩昏花二
- 目痛三
- 目痒四
- 视惑五
- 妄见六
- 电光夜照七
- 目晕八
- 卷之三
- 补阵
- 四君子汤一
- 四物汤二
- 八珍汤三
- 十全大补汤四
- 人参养荣汤五
- 补中益气汤六
- 调中益气汤七
- 全真一气汤八
- 龟鹿二仙胶九
- 八味肾气丸十
- 六味丸十一
- 加减八味丸十二
- 金匮肾气丸十三
- 大补丸煎十四
- 左右合归丸十五
- 参苓白术散十六
- 异功散十七
- 独参汤十八
- 归六一汤十九
- 花果合欢丸二十
- 胃风汤二十一
- 既济丸二十二
- 还睛夜光丸二十三
- 全真散二十四
- 助阳活血汤二十五
- 冲和养正汤二十六
- 益气聪明汤二十七
- 都气益阴丸二十八
- 滋阴地黄丸二十九
- 补阳汤三十
- 人参补胃汤三十一
- 艾人理血汤三十二
- 补心丹三十三
- 瑞竹堂四神丸三十四
- 养心汤三十五
- 又方三十六
- 生脉散三十七
- 归脾汤三十八
- 七福饮三十九
- 补肺汤四十
- 还少丹四十一
- 驻景丸四十二
- 十味益营煎四十三
- 平气和衷汤四十四
- 助脾蜜饼子四十五
- 和阵
- 人参固本丸一
- 逍遥散二
- 羚犀逍遥散三
- 神效黄汤四
- 越鞠丸五
- 葛花解酲汤六
- 茶调疏肝散七
- 藿香正气散八
- 二陈汤九
- 香苏散十
- 芎苏饮十一
- 参苏饮十二
- 疏风养荣汤十三
- 救睛散十四
- 黑神散十五
- 紫泥金十六
- 拨云丹十七
- 正容汤十八
- 又方十九
- 杞菊饮二十
- 青州白丸子二十一
- 益黄散二十二
- 升阳益胃汤二十三
- 培元散二十四
- 保和丸二十五
- 七味白术散二十六
- 橘皮竹茹汤二十七
- 生熟地黄饮二十八
- 小柴胡汤二十九
- 清镇汤三十
- 扶桑丸三十一
- 参麦自然饮三十二
- 黄连汤三十三
- 寒阵
- 抑阳酒调散一
- 九味芦荟丸二
- 又方三
- 芍药清肝散四
- 三黄祛热煎五
- 消凝行经散六
- 防风散结汤七
- 竹叶泻经汤八
- 逐客饮九
- 抑青丸十
- 普济消毒饮十一
- 八正散十二
- 双解散十三
- 黄连解毒汤十四
- 龙胆泻肝汤十五
- 左金丸十六
- 凉膈散十七
- 泻青丸十八
- 泻黄散十九
- 导赤散二十
- 导赤各半汤二十一
- 泻白散二十二
- 治金煎二十三
- 竹叶石膏汤二十四
- 人参白虎汤二十五
- 犀角地黄汤二十六
- 清胃散二十七
- 清气化痰丸二十八
- 当归龙荟丸二十九
- 消渴方三十
- 清燥汤三十一
- 秦艽鳖甲散三十二
- 四生饮三十三
- 导阴煎三十四
- 通关丸三十五
- 酒煮大黄丸三十六
- 七制香附丸三十七
- 热阵
- 理中汤一
- 理阴煎二
- 扶阳助胃汤三
- 九转丹四
- 春阳回令丸五
- 白通汤六
- 八物回生饮七
- 人参复脉汤八
- 真武汤九
- 小建中汤十
- 大建中汤十一
- 十四味建中汤十二
- 治中宣化丸十三
- 四神丸十四
- 冲和养胃汤十五
- 吴茱萸汤十六
- 四逆汤十七
- 温经益元散十八
- 菊花茶调散十九
- 攻阵
- 通气利中丸一
- 大柴胡汤二
- 调胃承气汤三
- 小承气汤四
- 大承气汤五
- 十枣汤六
- 三花神丸七
- 舟车丸八
- 清毒逐瘀汤九
- 麦煎散十
- 抵当汤十一
- 通幽丸十二
- 瘵疾丸十三
- 滚痰丸十四
- 栀子豉汤十五
- 蜜胆导法十六
- 接汗法十七
- 倒仓法十八
- 分珠散十九
- 散阵
- 胜风汤一
- 珠珀镇惊丸二
- 独活寄生汤三
- 升阳除湿汤四
- 地黄饮子五
- 人参败毒散六
- 二术胜湿汤七
- 消风活血汤八
- 省风汤九
- 小续命汤十
- 大秦艽汤十一
- 桂枝汤十二
- 麻黄汤十三
- 小青龙汤十四
- 大青龙汤十五
- 升麻葛根汤十六
- 柴葛解肌汤十七
- 三友丸十八
- 九味羌活汤十九
- 清空散二十
- 十神汤二十一
- 胃风汤二十二
- 麻桂饮二十三
- 大温中饮二十四
- 神应散二十五
- 升阳散火汤二十六
- 黄防风汤熏蒸法二十七
- 艾葱熨法二十八
- 通天散二十九
- 固阵
- 玉屏风散一
- 百合固金汤二
- 妙香散三
- 加减巩堤丸四
- 大补黄汤五
- 当归六黄汤六
- 宁志丸七
- 秘真丸八
- 二气左归丸九
- 九仙丸十
- 金锁固元丸十一
- 白菊清金散十二
- 养阴清燥汤十三
- 因阵
- 保婴丸一
- 六一散二
- 十味香薷饮三
- 清暑益气汤四
- 又方五
- 保胎流气饮六
- 蜡子丸七
- 蜡矾丸八
- 托里消毒饮九
- 仙方活命饮十
- 神授卫生汤十一
- 屠苏酒十二
- 珠珀蜡矾丸十三
- 内托千金散十四
- 太乙膏十五
- 玉红膏十六
- 五苓散十七
- 疏凿饮导十八
- 大顺散十九
- 桂苓甘露饮二十
- 六和汤二十一
- 羌活胜湿汤二十二
- 平胃散二十三
- 升消平胃散二十四
- 升阳除湿汤二十五
- 活血散二十六
- 调元化毒汤二十七
- 苏合香丸二十八
- 抱龙丸二十九
- 升解散三十
- 五积散三十一
- 天保采薇汤三十二
- 达原饮三十三
- 清平丸三十四
- 诸药外治
- 照乘珠一
- 金茎露二
- 胭脂雪三
- 芙蓉镜四
- 绛雪丹五
- 昭容膏六
- 元霜七
- 霹雳火八
- 一剑锋九
- 飞熊丹十
- 空青石十一
- 夜光璧十二
- 三制辟尘粉十三
- 八宝丹十四
- 紫金膏十五
- 琼玉膏十六
- 景云根十七
- 封睑六神饼十八
- 洗眼及时雨十九
- 甲午中秋后一日书事
- 童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