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 等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地黄、枸杞等是也。
阳虚多寒,补而兼暖,附、桂、干姜之属。阴虚多热,补而兼清,天、麦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有气因精而虚,当补精化气,而辛燥之品非所宜。精因气而虚,当补气以生精,而清凉之类万毋用。又有阳失阴离、水衰火泛,须互相调燮。故善补阳者,必于阳中求阴,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总而言之,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容紊。知缓知急,知趋知避,则不惟用补,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贯通矣。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盖病兼虚者,补而和,兼滞者行而和,兼寒者温和,兼热者凉和。和之为义大矣,大难详说,略指其当和与否。如阴虚于下,腰酸目暗,和以滋益,忌四苓、通草、石斛诸汤而渗。阴虚于上,目赤干咳,和以清润,忌半夏、苍术、细辛等物而燥。阳虚于上,睑浮膈饱,和以补,枳壳、浓朴、木香、槟榔禁用。阳虚于下,精夺视惑,和以固,黄柏、知母、栀仁、泽泻勿投。大便常泄意,水谷混融,以牛膝、车前、木通、牵牛载利载滑,谬矣,当和以微热。表邪虽解,谓汗过阳衰,以五味子、酸枣仁、黄 、白术且敛且收,早矣,当和以缓散。气结实而迷闷,和以胶以膏,及甘腻食馔,恐滞而作痛,经闭久而发热,和以二冬、二地,或黄芩、黄连,愈凝而不行。诸动者不宜再动,如胞紫睛红及崩衄,血动也。睑 弦烂及痰嗽,湿动也。胀满喘急,气动也。遗精盗汗,神动也。血动恶辛香,湿动恶寒苦,气动恶滞腻,神动恶散滑。凡性味之不醇,皆所当慎,其刚暴者尽在不言而喻也。诸静者不宜再静,如沉迟濡小,脉静也。神昏气怯,阳静也。肌体清冷,表静也。口腹畏寒,里静也。脉静喜补益,阳静喜升生,表静喜温暖,里静喜辛热。凡品性之阴柔,皆所不欲,其苦寒者又在不问可知也。是故阳主动,以动济动,火上添油,不焦烂乎。阴主静,以静益静,雪上加霜,不战栗乎。火在上,升而益炽。水在下,降而遂亡矣。已上所论,未必尽皆中节,然大旨悉寓于斯,不能当局主和,何医之云。
寒方之制,为除热也。据古方书,咸谓黄连清心,黄芩清肺,石斛、芍药清脾,龙胆草清肝,黄柏清肾。今之学人皆从此,是亦胶柱法也。夫寒物均能泻热,岂有泻此而不泻彼者。但当分其轻清重浊,性力微甚,与阴阳上下之热,相宜则善矣。如轻清者宜于上,枯芩、石斛、连翘、花粉之属是也。重浊者宜于下,栀子、黄柏、龙胆草、滑石之属是也。性力之浓者能清大热,石膏、黄连、芦荟、苦参、山豆根之属。性力之缓者能清微热,元参、贝母、桔梗、地骨皮之属。大黄、硝石辈,去实郁之热。木通、泽泻等,去癃闭之热,兼攻而用。二冬、二地、梨浆、藕汁,去阴燥之热。黄 、白术、人参、炙草,去阳虚之热,兼补而用。方书之分经投药,意正在此,然未及发明其旨耳。外如东垣升阳散火,此以表邪生热者设,不得与于斯论。
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寒之为病,有外来,有自生。如风邪犯于肌表,生冷伤于脾胃,阴寒中于脏腑,谓之外来,由来者渐,形见者微。都无所感,莫测其因,谓之自生。高明之士,能以二阳为根本,常忧其衰败,无妄侵伐,则自来之寒与外来之寒皆在术中。是固有热方之备,以散兼热者,散寒邪也,以行兼热者,行寒滞也。以补兼热者,补虚寒也。按症选方,间有不相投者,或未知宜忌耳。
如干姜能温中,亦能散表,呕泄无汗者宜之,多汗者忌。肉桂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多痛者宜之,失血者忌。
吴茱萸暖下元,腹痛气凝者极妙,然莫妙于南沉。肉豆蔻温脾肾,飧泄滑利者最奇,终不奇于硫磺。胡椒温胃和中,其类近于荜茇。丁香止呕行气,其暖近乎砂仁。故纸性降善闭,能纳气定喘,止滞浊泄泻,气短而怯者忌用。
附子性走不守,能救急回阳,无处不到,非甘与润剂相济,太猛。再则气虚症用香窜,见血症用辛味,皆不利之概也。虽然以热治寒,阴阳相制,不嫌纯一。若真寒者,略涉清凉便觉相妨,且宜急早图,维以望挽回。必待势不得已,尽热投之,恐阴气直中,元阳潜脱,死灰不可复燃矣。比医每以假热为真火,并前论俱不讲究,没字之碑利如匕首,不知杀人多少。
攻方之制,攻其实也。凡攻气者攻其聚,攻血者攻其瘀,攻积者攻其坚,攻痰者攻其急。火邪正盛,攻之未及,可以再进。攻之果当,不必杂补,盖杂补便相牵制。再进则火势乃衰。若病在阳攻阴,在阴攻阳,在表攻里,在腑攻脏,虚则实攻,真作假攻,此自撤藩屏,引贼入寇,谓之妄攻。妄攻者必先脱元,元脱不悟,死无日矣。
是故攻之一字,仁人所深忌,正恐其成之难,而败之易耳。至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此又当酌其权宜,不在攻上则古。
散方之制,散表邪也。如麻黄、羌活,峻散者也。菊花、紫苏,平散者也。细辛、桂枝、生姜,温散者也。防风、荆芥、薄荷,凉散者也。苍术、独活能走经,去湿而散。橘红、前胡能清气化痰而散。凡邪浅者忌峻,热多者忌温,气弱寒怯者忌凉平。热渴烦躁,寒热往来,喜柴胡、甘葛,而呕吐泄泻者忌。寒邪在上,宜附子、芎 ,而内热炎升者忌。如此之类,进退无常,要在运用者转变入彀耳。若夫以平兼清,自成温散,以平兼暖,亦可温经。宜温者散之以热,宜凉者散之以寒,当于各阵求之,不可刻舟于此。
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如久咳为喘,气泄于上者,宜固肺。久遗成淋,精脱于下者,宜固肾。小水不禁固其膀胱,大便不禁固其肠胃。汗泄不止于皮毛固之,血泄不住于荣卫固之。泪流须固乙癸,眵流须固土金。因寒而泄者以热固,因热而泄者以寒固。然虚者可固,实者不可固,久者可固,暴者不可固。当固不固,溪流有时而涸,不当固而固,曲突终始然薪也。故录固方,以固不固。
因方之制,因其相因为病,而可因药而治也。如疔疽之毒可拔也,独不可施之疮痍。蛇口之患可解也,一定可愈其蜂尾。汤火糜烂肌肤,瘢可没也,刀枪仍效。木石损伤肌骨,断可续也,跌打无分。阳明之升麻,未有不走太阳、少阳,少阳之柴胡,未有不入太阳、阳明,观仲景麻黄汤可得其意。夫麻黄性极峻利,太阳经阴邪在表,寒毒既深,非此不达,设与之治,阳明、少阳亦寒无不散。第恐性力太过,反伤元气,又不若升麻、柴胡,故复有二方之制。非谓某经必须某药,万不可移易者也。由此推之,凡病之相因者皆可相因而药,此阵之不必有也。
而曰方以立法,法以制宜,无因那得有悟,此阵之不可无也。以不无之方,备必宜有之阵,而治因其所因之病,是病为因,药宜为因也。因固可自为政殿于八阵,允服舆情。
- 序
- 校刊目经大成序
- 魏序
- 李序
- 兄序
- 自序
- 卷首
- 脏腑表里三阳三阴轮廓贯通(图缺)
- 五运之图(图缺)
- 六气之图(图缺)
- 五轮主属形图(图缺)
- 五轮定位形图(图缺)
- 八廓定位形图(图缺)
- 八廓分属形图(图缺)
- 开导前面针穴图(图缺)
- 开导背面针穴图(图缺)
- 太极阴阳动静致病图(图缺)
- 针割钩烙图式(图缺)
- 针割钩烙用法(图缺)
- 卷之一
- 五轮
- 八廓
- 内景图说
- 十二经经络贯通气血并手厥阴、手少阳改错
- 六腑三焦辨
- 运气正误
- 五行存疑
- 血气体用说
- 情气从召说
- 乙癸同源说
- 水火说赞
- 治效异同对
- 暑火燥热异同论
- 头风
- 治病必求其本论
- 五脏苦欲补泻解
- 品药制方治病解
- 点服之药用须适宜说
- 制药用药论
- 辨病治病疑难说
- 开导
- 钩割针烙
- 五行邪正致病暨虚实传染统论
- 证治语略
- 目不专重诊脉论
- 诊不专主寸关尺议
- 脉经题要
- 平人脉诀
- 死脉
- 诸脉喜忌
- 小儿纹验
- 增易景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小引
- 眼不医不瞎辨
- 眼不医不瞎论
- 立案式
- 贤不荐医辨
- 信巫不信医论
- 行方志圆心小胆大解
- 人情论
- 勿药元诠
- 卷之二
- 卷之二十二因
- 因风一
- 因寒二
- 因暑三
- 因湿四
- 因厥郁五
- 因毒六
- 因疟七
- 因胎产八
- 因痘疹九
- 因疳积十
- 因他十一
- 无因而因十二
- 卷之二八十一证
- 天行气运一
- 暴风客热二
- 火胀大头三
- 大小雷头风四
- 左右偏头风五
- 阴阳邪风六
- 辘轳自转七
- 瞳神反背八
- 春水扬波九
- 鱼睛不夜十
- 凝脂翳变十一
- 星月翳蚀十二
- 花白翳陷十三
- 蟹睛横出十四
- 长虹贯日十五
- 彩云捧日十六
- 目血十七
- 瘀血灌睛十八
- 垂帘障十九
- 白膜蔽睛二十
- 聚星障二十一
- 目疡二十二
- 黄液上冲二十三
- 五色疡二十四
- 睛漏二十五
- 帏赤烂二十六
- 目二十七
- 悬球二十八
- 覆杯二十九
- 蚌合三十
- 肉攀睛三十一
- 鸡冠蚬肉三十二
- 鱼子石榴三十三
- 椒粟三十四
- 痰核三十五
- 倒睫三十六
- 皮急三十七
- 睑三十八
- 地倾三十九
- 眵泪不禁四十
- 气轮枯落四十一
- 黑白通四十二
- 气胀四十三
- 血翳包睛四十四
- 火天夺日四十五
- 流金凌木四十六
- 天气昏黄四十七
- 迎风落泪四十八
- 无时泪下四十九
- 瞳神散大五十
- 瞳神缩小五十一
- 近视五十二
- 远视五十三
- 神水变色五十四
- 神气枯瘁五十五
- 阴风障五十六
- 内障五十七
- 时复五十八
- 逆顺障五十九
- 混睛障六十
- 浮萍障六十一
- 黑翳如珠六十二
- 物损真睛六十三
- 飞尘眯目六十四
- 睑废六十五
- 风引斜六十六
- 睛凸六十七
- 疔翳六十八
- 气翳六十九
- 暴盲七十
- 偃月障七十一
- 瞳神欹侧七十二
- 天旋七十三
- 阴阳圈七十四
- 冰壶秋月七十五
- 虚潭呈月七十六
- 醢螺出壳七十七
- 剑横秋水七十八
- 玛瑙内伤七十九
- 青盲八十
- 五风变八十一
- 卷之二似因非症
- 怕热羞明一
- 干涩昏花二
- 目痛三
- 目痒四
- 视惑五
- 妄见六
- 电光夜照七
- 目晕八
- 卷之三
- 补阵
- 四君子汤一
- 四物汤二
- 八珍汤三
- 十全大补汤四
- 人参养荣汤五
- 补中益气汤六
- 调中益气汤七
- 全真一气汤八
- 龟鹿二仙胶九
- 八味肾气丸十
- 六味丸十一
- 加减八味丸十二
- 金匮肾气丸十三
- 大补丸煎十四
- 左右合归丸十五
- 参苓白术散十六
- 异功散十七
- 独参汤十八
- 归六一汤十九
- 花果合欢丸二十
- 胃风汤二十一
- 既济丸二十二
- 还睛夜光丸二十三
- 全真散二十四
- 助阳活血汤二十五
- 冲和养正汤二十六
- 益气聪明汤二十七
- 都气益阴丸二十八
- 滋阴地黄丸二十九
- 补阳汤三十
- 人参补胃汤三十一
- 艾人理血汤三十二
- 补心丹三十三
- 瑞竹堂四神丸三十四
- 养心汤三十五
- 又方三十六
- 生脉散三十七
- 归脾汤三十八
- 七福饮三十九
- 补肺汤四十
- 还少丹四十一
- 驻景丸四十二
- 十味益营煎四十三
- 平气和衷汤四十四
- 助脾蜜饼子四十五
- 和阵
- 人参固本丸一
- 逍遥散二
- 羚犀逍遥散三
- 神效黄汤四
- 越鞠丸五
- 葛花解酲汤六
- 茶调疏肝散七
- 藿香正气散八
- 二陈汤九
- 香苏散十
- 芎苏饮十一
- 参苏饮十二
- 疏风养荣汤十三
- 救睛散十四
- 黑神散十五
- 紫泥金十六
- 拨云丹十七
- 正容汤十八
- 又方十九
- 杞菊饮二十
- 青州白丸子二十一
- 益黄散二十二
- 升阳益胃汤二十三
- 培元散二十四
- 保和丸二十五
- 七味白术散二十六
- 橘皮竹茹汤二十七
- 生熟地黄饮二十八
- 小柴胡汤二十九
- 清镇汤三十
- 扶桑丸三十一
- 参麦自然饮三十二
- 黄连汤三十三
- 寒阵
- 抑阳酒调散一
- 九味芦荟丸二
- 又方三
- 芍药清肝散四
- 三黄祛热煎五
- 消凝行经散六
- 防风散结汤七
- 竹叶泻经汤八
- 逐客饮九
- 抑青丸十
- 普济消毒饮十一
- 八正散十二
- 双解散十三
- 黄连解毒汤十四
- 龙胆泻肝汤十五
- 左金丸十六
- 凉膈散十七
- 泻青丸十八
- 泻黄散十九
- 导赤散二十
- 导赤各半汤二十一
- 泻白散二十二
- 治金煎二十三
- 竹叶石膏汤二十四
- 人参白虎汤二十五
- 犀角地黄汤二十六
- 清胃散二十七
- 清气化痰丸二十八
- 当归龙荟丸二十九
- 消渴方三十
- 清燥汤三十一
- 秦艽鳖甲散三十二
- 四生饮三十三
- 导阴煎三十四
- 通关丸三十五
- 酒煮大黄丸三十六
- 七制香附丸三十七
- 热阵
- 理中汤一
- 理阴煎二
- 扶阳助胃汤三
- 九转丹四
- 春阳回令丸五
- 白通汤六
- 八物回生饮七
- 人参复脉汤八
- 真武汤九
- 小建中汤十
- 大建中汤十一
- 十四味建中汤十二
- 治中宣化丸十三
- 四神丸十四
- 冲和养胃汤十五
- 吴茱萸汤十六
- 四逆汤十七
- 温经益元散十八
- 菊花茶调散十九
- 攻阵
- 通气利中丸一
- 大柴胡汤二
- 调胃承气汤三
- 小承气汤四
- 大承气汤五
- 十枣汤六
- 三花神丸七
- 舟车丸八
- 清毒逐瘀汤九
- 麦煎散十
- 抵当汤十一
- 通幽丸十二
- 瘵疾丸十三
- 滚痰丸十四
- 栀子豉汤十五
- 蜜胆导法十六
- 接汗法十七
- 倒仓法十八
- 分珠散十九
- 散阵
- 胜风汤一
- 珠珀镇惊丸二
- 独活寄生汤三
- 升阳除湿汤四
- 地黄饮子五
- 人参败毒散六
- 二术胜湿汤七
- 消风活血汤八
- 省风汤九
- 小续命汤十
- 大秦艽汤十一
- 桂枝汤十二
- 麻黄汤十三
- 小青龙汤十四
- 大青龙汤十五
- 升麻葛根汤十六
- 柴葛解肌汤十七
- 三友丸十八
- 九味羌活汤十九
- 清空散二十
- 十神汤二十一
- 胃风汤二十二
- 麻桂饮二十三
- 大温中饮二十四
- 神应散二十五
- 升阳散火汤二十六
- 黄防风汤熏蒸法二十七
- 艾葱熨法二十八
- 通天散二十九
- 固阵
- 玉屏风散一
- 百合固金汤二
- 妙香散三
- 加减巩堤丸四
- 大补黄汤五
- 当归六黄汤六
- 宁志丸七
- 秘真丸八
- 二气左归丸九
- 九仙丸十
- 金锁固元丸十一
- 白菊清金散十二
- 养阴清燥汤十三
- 因阵
- 保婴丸一
- 六一散二
- 十味香薷饮三
- 清暑益气汤四
- 又方五
- 保胎流气饮六
- 蜡子丸七
- 蜡矾丸八
- 托里消毒饮九
- 仙方活命饮十
- 神授卫生汤十一
- 屠苏酒十二
- 珠珀蜡矾丸十三
- 内托千金散十四
- 太乙膏十五
- 玉红膏十六
- 五苓散十七
- 疏凿饮导十八
- 大顺散十九
- 桂苓甘露饮二十
- 六和汤二十一
- 羌活胜湿汤二十二
- 平胃散二十三
- 升消平胃散二十四
- 升阳除湿汤二十五
- 活血散二十六
- 调元化毒汤二十七
- 苏合香丸二十八
- 抱龙丸二十九
- 升解散三十
- 五积散三十一
- 天保采薇汤三十二
- 达原饮三十三
- 清平丸三十四
- 诸药外治
- 照乘珠一
- 金茎露二
- 胭脂雪三
- 芙蓉镜四
- 绛雪丹五
- 昭容膏六
- 元霜七
- 霹雳火八
- 一剑锋九
- 飞熊丹十
- 空青石十一
- 夜光璧十二
- 三制辟尘粉十三
- 八宝丹十四
- 紫金膏十五
- 琼玉膏十六
- 景云根十七
- 封睑六神饼十八
- 洗眼及时雨十九
- 甲午中秋后一日书事
- 童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