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病有证,审视务须精详。各症有因,问切益宜端的。上医体天运,治将来;中工合时宜,验现下。在左主血主阴,在右主阳主气。阳溢外发,势必暴而数变;阴盛内攻,祸少迟而延传。右传左,血气两争,阳盛则旦烦夕静;左传右,风火交逼,阴虚每夜剧昼宁。肥人中缓,肌理纵,气不充固,不充则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痰,而外邪易入;瘦人中燥,肌理微,血常枯涸,枯涸则生热,热生风,风生火,故瘦人多火,而内伤数见。伤风者恶风,风伤卫,多发热头痛,自汗泣出,再伤暑兼恶热;伤寒者恶寒,寒伤荣,或暴赤肿痛,无汗涕流,假恶谷兼夹食。诸痒属风,痒罢而痛不可忍,兹久风变热;诸痛属火,痛极加泪多头痛,此热盛生风。肿满主湿,但湿淫上甚,时痒时痛便为淫热;收引为寒,倘 惕振掉,有热有汗当责风邪。要知邪轻则痒,邪重则痛。
病来亦痒,病去亦痒。大病后昏,精气未复;初针如 ,神水犹浑。隐隐涩痛,只为阴虚火动;绷绷紧急,多因土燥风生。气滞弥漫,头奇痛,轮红于火,赤脉大小纵横,此凶妄之症,宜速针导;血瘀灌涨,视不见,泪热如汤,碧水粘稠硬结,虽虚寒之人,切忌火攻。睛高而多紫脉,彼哉暴而间少;睑陷及有斑 ,之子虚与湿兼。兼胎凝血气不行;因产决荣卫靡足。不行蕴热;不足增寒。是故,阳虚则外寒,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盛则内寒。
风寒外薄,个中亦发火燥,而火燥之后卒又归于虚寒。此其大意也。若夫病候既成,离宫虹现,火盛立贯风轮;干廓眵凝,气痿翻如泉出。彩云捧日,血为邪盛,非肝木之为魔;白翳混珠,阳被阴抑,岂肺金不务德。气满则火天夺日;风高而春水扬波。赤丝撩乱暨木晕,泛火为殃;阴阳嫌隙致气乖,流痛如刺。寒湿留中,而天水昏黄,不然,天五之土为火所焚,阳黄也,地二之火为水所溺,阴黄也;风热不制,而 帏赤烂,否则,痰饮上甚转为热淫,湿而烂;津液内涸春气不潮,燥而烂。时见流星,色欲伤乎肾气;偶出鲜血,邪火郁在肝经。豪士酒狂,湿热熏蒸,多赤黄瘀肉;骚人情侠,精血亏损,会昏惑生花。血溢为疮,心火炽热及其子∶粟疮湿热黄而软,椒疮风热硬而红;热淫成漏,肝木强风游于脾;阴漏定南盈北竭,阳漏拟中热外淫。迎风冷热泪流,肝虚引邪;无时左右泣出,肾衰发燥。火胀大头分风热、湿热,风胀痛,湿热虚起,谨防睛凸与身灾;怕热羞明有血虚、火燥,火怕热,血虚羞明,须知脾实亦怕热。 肉本胃盛心劳,浪曰奇经客热;目疡纵此轻彼重,总为五脏主邪。倒睫悬球,肺虚脾惫;口 睑动,血竭风生。偏正头痛,为风扰阴阳;前后顶疼,盖邪居督任。至乃小儿疾作,荣卫无根。胎风兮赤烂;胎毒兮斑疮。血气虚而生风, 斜不免;风火旺而停饮,翳障横生。痘疹多凶,浊气伤清和之气;疳积无治,生源失养化之源。白睛带朱霞一抹,心血妄行;气轮变蓝靓八分,肝邪蒸逼。热郁风旋,看怒蟹横睛;血瘀火炽,恸海螺出壳。闭目不开筋纵乎;戴眼直视系绝也。螈 翻腾,惊风天钓;辘轳转展,风火回旋。不动而黑睛自摇,知成疯痫;无故常肉轮连眨,欲作肝疳。他如水轮散大,非风即痰热相催;金井敛小,乃神与精气有损。脑筋如拽,脱或偏视,预防反背;头痛似劈,寻而鱼目,窃控长垂。黄液上冲、白膜中蔽,实似胀而非脓,及鸡冠鱼子,壹皆火土作梗;凝脂翳变、花翳白陷,肥浮嫩而易长,与大小雷头,当名风火挟痰。干涩为心肾烦躁,加痛则翳蚀;萤电因阴阳混淆,愈虚越夜光。视歧见妄,火退乃复如初;天旋地倾,日久不能复转。冰壶秋月,虚潭成月,气结精伤;逆顺生翳,阴阳两翳,膏凝瘀滞。浮萍、聚星之障,风热时来去,故时隐现;流金、偃月之说,寒湿在气轮,而交风轮。已蚌合,头更痛,则土木相持;未杯覆,睛先损,乃风火交并。此数者,皆难治之症也。且尤有甚焉者∶青盲、暴盲,百少三痊;乌风、绿风,万无一治。内障乃七情潜伤;阴风则虚阳下陷。风轮稍破,有药难完,况且陷入下去;瞳子若焦,无方可救,漫云突出眶来。所以翳赤如朱,都围紫筋缠绵;障滑如磁,周遭红色净尽。与夫能近怯远、能远怯近、气翳、气轮落、神悴、神水枯、皮急、睑废者,不能治也。嗟夫!远年瞽目,针药能开,如无造化,唯唤奈何矣。务宜心细眼明,知轻识重∶病端杂出,究合、传之变境;药饵不效,急苦、欲之先施。如土洁而干,绝无苔莓,何事崩裂;脾温且浓,自然运气,哪得停痰。木喜条达,荫密则叶落虫生;火本发荣,蔽郁徒有烟无焰。金弗畏火,肺病故不羞明;水可作镜,肾足准能照物。如此推类,左右逢原。原夫身之害,睛之损,由于渐,起于微。欲无其渐,防制其微。补、和、攻、散,既了然于胸中,钩、割、针、烙,自无误于指下。指下既清,合明指面。左脉大数,心火正旺;右脉如是,火又乘金。浮数微弦,风木方刚;弦而兼滑,木来克土。春夏独见沉小,寒阴不升肾水;秋冬倍加弦数,阳水上挟木邪。沉迟本阴寒,涉缓可温散;浮数为阳热,如濡须清温。滑系热多痰盛;涩恐气滞血枯。总之,病实脉实,胃气冲和;病实脉虚,先调脾土。虚有五∶脉细、皮寒、气少、泄利、饮食不入,喜粥浆进而泻止;实有五∶脉盛、皮热、腹胀、便秘、瞀闷谵言,期前后通而得汗。病在于阴,阳如虚者,从阴引阳,得阳则火下归原而阴自谐;病在于阳,阴如虚者,从阳引阴,阴胜则生气于精而阳潜伏。在表勿攻里,恐邪乘虚陷入,开鬼门乃所以除风散寒;在里休虚表,汗多常致亡阳,洁净府何莫非安神养血。痰燥治火,无效须理气;水饮理气,不及当补火。子能令母实,泻子即急治其标;子能令母虚,补母正缓顾其本。神不足温以气,精不足滋以味。气亢血错行,理宜泻火;阳衰阴随走,法用温中。毋致邪,毋失正,药斯当,而病斯起矣。略陈管见,编就兹篇。专是业者,请究心焉。然而作家巨手,临症圆机,神而明之,又在乎人。
- 序
- 校刊目经大成序
- 魏序
- 李序
- 兄序
- 自序
- 卷首
- 脏腑表里三阳三阴轮廓贯通(图缺)
- 五运之图(图缺)
- 六气之图(图缺)
- 五轮主属形图(图缺)
- 五轮定位形图(图缺)
- 八廓定位形图(图缺)
- 八廓分属形图(图缺)
- 开导前面针穴图(图缺)
- 开导背面针穴图(图缺)
- 太极阴阳动静致病图(图缺)
- 针割钩烙图式(图缺)
- 针割钩烙用法(图缺)
- 卷之一
- 五轮
- 八廓
- 内景图说
- 十二经经络贯通气血并手厥阴、手少阳改错
- 六腑三焦辨
- 运气正误
- 五行存疑
- 血气体用说
- 情气从召说
- 乙癸同源说
- 水火说赞
- 治效异同对
- 暑火燥热异同论
- 头风
- 治病必求其本论
- 五脏苦欲补泻解
- 品药制方治病解
- 点服之药用须适宜说
- 制药用药论
- 辨病治病疑难说
- 开导
- 钩割针烙
- 五行邪正致病暨虚实传染统论
- 证治语略
- 目不专重诊脉论
- 诊不专主寸关尺议
- 脉经题要
- 平人脉诀
- 死脉
- 诸脉喜忌
- 小儿纹验
- 增易景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小引
- 眼不医不瞎辨
- 眼不医不瞎论
- 立案式
- 贤不荐医辨
- 信巫不信医论
- 行方志圆心小胆大解
- 人情论
- 勿药元诠
- 卷之二
- 卷之二十二因
- 因风一
- 因寒二
- 因暑三
- 因湿四
- 因厥郁五
- 因毒六
- 因疟七
- 因胎产八
- 因痘疹九
- 因疳积十
- 因他十一
- 无因而因十二
- 卷之二八十一证
- 天行气运一
- 暴风客热二
- 火胀大头三
- 大小雷头风四
- 左右偏头风五
- 阴阳邪风六
- 辘轳自转七
- 瞳神反背八
- 春水扬波九
- 鱼睛不夜十
- 凝脂翳变十一
- 星月翳蚀十二
- 花白翳陷十三
- 蟹睛横出十四
- 长虹贯日十五
- 彩云捧日十六
- 目血十七
- 瘀血灌睛十八
- 垂帘障十九
- 白膜蔽睛二十
- 聚星障二十一
- 目疡二十二
- 黄液上冲二十三
- 五色疡二十四
- 睛漏二十五
- 帏赤烂二十六
- 目二十七
- 悬球二十八
- 覆杯二十九
- 蚌合三十
- 肉攀睛三十一
- 鸡冠蚬肉三十二
- 鱼子石榴三十三
- 椒粟三十四
- 痰核三十五
- 倒睫三十六
- 皮急三十七
- 睑三十八
- 地倾三十九
- 眵泪不禁四十
- 气轮枯落四十一
- 黑白通四十二
- 气胀四十三
- 血翳包睛四十四
- 火天夺日四十五
- 流金凌木四十六
- 天气昏黄四十七
- 迎风落泪四十八
- 无时泪下四十九
- 瞳神散大五十
- 瞳神缩小五十一
- 近视五十二
- 远视五十三
- 神水变色五十四
- 神气枯瘁五十五
- 阴风障五十六
- 内障五十七
- 时复五十八
- 逆顺障五十九
- 混睛障六十
- 浮萍障六十一
- 黑翳如珠六十二
- 物损真睛六十三
- 飞尘眯目六十四
- 睑废六十五
- 风引斜六十六
- 睛凸六十七
- 疔翳六十八
- 气翳六十九
- 暴盲七十
- 偃月障七十一
- 瞳神欹侧七十二
- 天旋七十三
- 阴阳圈七十四
- 冰壶秋月七十五
- 虚潭呈月七十六
- 醢螺出壳七十七
- 剑横秋水七十八
- 玛瑙内伤七十九
- 青盲八十
- 五风变八十一
- 卷之二似因非症
- 怕热羞明一
- 干涩昏花二
- 目痛三
- 目痒四
- 视惑五
- 妄见六
- 电光夜照七
- 目晕八
- 卷之三
- 补阵
- 四君子汤一
- 四物汤二
- 八珍汤三
- 十全大补汤四
- 人参养荣汤五
- 补中益气汤六
- 调中益气汤七
- 全真一气汤八
- 龟鹿二仙胶九
- 八味肾气丸十
- 六味丸十一
- 加减八味丸十二
- 金匮肾气丸十三
- 大补丸煎十四
- 左右合归丸十五
- 参苓白术散十六
- 异功散十七
- 独参汤十八
- 归六一汤十九
- 花果合欢丸二十
- 胃风汤二十一
- 既济丸二十二
- 还睛夜光丸二十三
- 全真散二十四
- 助阳活血汤二十五
- 冲和养正汤二十六
- 益气聪明汤二十七
- 都气益阴丸二十八
- 滋阴地黄丸二十九
- 补阳汤三十
- 人参补胃汤三十一
- 艾人理血汤三十二
- 补心丹三十三
- 瑞竹堂四神丸三十四
- 养心汤三十五
- 又方三十六
- 生脉散三十七
- 归脾汤三十八
- 七福饮三十九
- 补肺汤四十
- 还少丹四十一
- 驻景丸四十二
- 十味益营煎四十三
- 平气和衷汤四十四
- 助脾蜜饼子四十五
- 和阵
- 人参固本丸一
- 逍遥散二
- 羚犀逍遥散三
- 神效黄汤四
- 越鞠丸五
- 葛花解酲汤六
- 茶调疏肝散七
- 藿香正气散八
- 二陈汤九
- 香苏散十
- 芎苏饮十一
- 参苏饮十二
- 疏风养荣汤十三
- 救睛散十四
- 黑神散十五
- 紫泥金十六
- 拨云丹十七
- 正容汤十八
- 又方十九
- 杞菊饮二十
- 青州白丸子二十一
- 益黄散二十二
- 升阳益胃汤二十三
- 培元散二十四
- 保和丸二十五
- 七味白术散二十六
- 橘皮竹茹汤二十七
- 生熟地黄饮二十八
- 小柴胡汤二十九
- 清镇汤三十
- 扶桑丸三十一
- 参麦自然饮三十二
- 黄连汤三十三
- 寒阵
- 抑阳酒调散一
- 九味芦荟丸二
- 又方三
- 芍药清肝散四
- 三黄祛热煎五
- 消凝行经散六
- 防风散结汤七
- 竹叶泻经汤八
- 逐客饮九
- 抑青丸十
- 普济消毒饮十一
- 八正散十二
- 双解散十三
- 黄连解毒汤十四
- 龙胆泻肝汤十五
- 左金丸十六
- 凉膈散十七
- 泻青丸十八
- 泻黄散十九
- 导赤散二十
- 导赤各半汤二十一
- 泻白散二十二
- 治金煎二十三
- 竹叶石膏汤二十四
- 人参白虎汤二十五
- 犀角地黄汤二十六
- 清胃散二十七
- 清气化痰丸二十八
- 当归龙荟丸二十九
- 消渴方三十
- 清燥汤三十一
- 秦艽鳖甲散三十二
- 四生饮三十三
- 导阴煎三十四
- 通关丸三十五
- 酒煮大黄丸三十六
- 七制香附丸三十七
- 热阵
- 理中汤一
- 理阴煎二
- 扶阳助胃汤三
- 九转丹四
- 春阳回令丸五
- 白通汤六
- 八物回生饮七
- 人参复脉汤八
- 真武汤九
- 小建中汤十
- 大建中汤十一
- 十四味建中汤十二
- 治中宣化丸十三
- 四神丸十四
- 冲和养胃汤十五
- 吴茱萸汤十六
- 四逆汤十七
- 温经益元散十八
- 菊花茶调散十九
- 攻阵
- 通气利中丸一
- 大柴胡汤二
- 调胃承气汤三
- 小承气汤四
- 大承气汤五
- 十枣汤六
- 三花神丸七
- 舟车丸八
- 清毒逐瘀汤九
- 麦煎散十
- 抵当汤十一
- 通幽丸十二
- 瘵疾丸十三
- 滚痰丸十四
- 栀子豉汤十五
- 蜜胆导法十六
- 接汗法十七
- 倒仓法十八
- 分珠散十九
- 散阵
- 胜风汤一
- 珠珀镇惊丸二
- 独活寄生汤三
- 升阳除湿汤四
- 地黄饮子五
- 人参败毒散六
- 二术胜湿汤七
- 消风活血汤八
- 省风汤九
- 小续命汤十
- 大秦艽汤十一
- 桂枝汤十二
- 麻黄汤十三
- 小青龙汤十四
- 大青龙汤十五
- 升麻葛根汤十六
- 柴葛解肌汤十七
- 三友丸十八
- 九味羌活汤十九
- 清空散二十
- 十神汤二十一
- 胃风汤二十二
- 麻桂饮二十三
- 大温中饮二十四
- 神应散二十五
- 升阳散火汤二十六
- 黄防风汤熏蒸法二十七
- 艾葱熨法二十八
- 通天散二十九
- 固阵
- 玉屏风散一
- 百合固金汤二
- 妙香散三
- 加减巩堤丸四
- 大补黄汤五
- 当归六黄汤六
- 宁志丸七
- 秘真丸八
- 二气左归丸九
- 九仙丸十
- 金锁固元丸十一
- 白菊清金散十二
- 养阴清燥汤十三
- 因阵
- 保婴丸一
- 六一散二
- 十味香薷饮三
- 清暑益气汤四
- 又方五
- 保胎流气饮六
- 蜡子丸七
- 蜡矾丸八
- 托里消毒饮九
- 仙方活命饮十
- 神授卫生汤十一
- 屠苏酒十二
- 珠珀蜡矾丸十三
- 内托千金散十四
- 太乙膏十五
- 玉红膏十六
- 五苓散十七
- 疏凿饮导十八
- 大顺散十九
- 桂苓甘露饮二十
- 六和汤二十一
- 羌活胜湿汤二十二
- 平胃散二十三
- 升消平胃散二十四
- 升阳除湿汤二十五
- 活血散二十六
- 调元化毒汤二十七
- 苏合香丸二十八
- 抱龙丸二十九
- 升解散三十
- 五积散三十一
- 天保采薇汤三十二
- 达原饮三十三
- 清平丸三十四
- 诸药外治
- 照乘珠一
- 金茎露二
- 胭脂雪三
- 芙蓉镜四
- 绛雪丹五
- 昭容膏六
- 元霜七
- 霹雳火八
- 一剑锋九
- 飞熊丹十
- 空青石十一
- 夜光璧十二
- 三制辟尘粉十三
- 八宝丹十四
- 紫金膏十五
- 琼玉膏十六
- 景云根十七
- 封睑六神饼十八
- 洗眼及时雨十九
- 甲午中秋后一日书事
- 童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