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训泄有五∶胃泄,饮食不化;脾泄,腹胀呕吐,所谓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可该脾泄论;所谓小肠泄者,便血腹痛;大瘕泄者,数至圊而不便,宜以痢门论。则泄止可言脾胃二经。诊其脉数,而邪之自外来者,属胃,其气化而为热,轻则黄连浓肠,佐以利水和胃之品(经验方∶焦术、云苓、桂枝、黄连、泽泄、猪苓、车前、苡米)。至于完谷不化,则泄之甚者也,须芒硝、大黄(经验方∶芒硝、大黄、银花、炙草、姜枣引),涤其邪而泄自止;诊其脉迟,而虚之由内生者,属脾,其气积而为寒,轻则焦术和中,佐以燥湿补脾之味(经验方∶黄 、白术、云苓、莲肉、法夏、诃子、陈皮、苡米、姜枣引)。至于胀满呕逆,则泄之剧者也,必附片、干姜(经验方∶黄 、附片、干姜、焦术、肉桂、莲肉、炙甘草、生姜大枣引,尝与道人分别是症,知其随手辄验者,有由来矣),温其寒而泄乃除。夫泄,显而小者也,以其泄天妙趣而言,则为水先(混沌之初,冲漠无朕,先天一团氤氲之气,降而为水,犹未见其昭着,渐至昭着而生火;犹未有其形质,渐有形质而生木;犹未至于坚实,渐至坚实而生金,土则随行而生。郭璞《葬经》∶泄天妙趣水居先。”《河图》之数,天一生水);以其承天时行而言,则土为重(坤承天之施,奉以行之,时未至。不敢先时以立始∶时既至,不敢后时以堕功。坤道之所以顺也,然载万物者坤,含万物者坤,非有坤以承天,则天亦将虚于所施。故曰浓德至静,无成有终,可知配天之功用者惟坤土独也。
正许氏《说文》,重字从土,是以土为重之义)。脾为己土,胃为戊土,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互相为用,所以十二官中,各司一职,独脾胃统司仓廪之官。以其物之资始而论,惟恃动气(战乎干,战即鼓荡之意,谓资始也。杨子云∶“太初者,气之始;太素者,质之始。禀干之始,出而为动。”);以其物之资生而论,全仗谷气(致役于坤,役即孳字之意,谓资生也。《淮南子》云∶“毛虫则横生, 虫则纵生。”萃坤之生养而归谷)。
脾主消谷,胃主纳谷,一表一里,一刚一柔,还相为质。所以五行宝内,但养一脏,惟脾胃实养性命之宝。
至哉坤元,厥惟脾胃。拟七斗以摩霄(上顶心,心有七窍)高悬西北;断六鳌以立极(下临六腑),美尽东南。富媪(《汉书》后上富媪)敷文,宅中叶裳元之吉;媒婆(方书脾为媒婆)践约,婚媾迨冰至之辰。卜操柄之有归(《说卦传》∶“坤为柄”),应差竖亥(《史记・天宫书》∶“竖亥步经大章行纬”);占括囊之无咎,稳塞夷庚(《左传》∶“以塞夷庚。”谓要道也)。
象推吝啬,义取含章,后得无患乎。先迷方外必根据直内。
以故胃与脾合,马之所以称牝也;脾与胃分,龙之所以战野也。调理得宜,百体从兹而安;调理失宜,百病从兹而起。夫泄,显而小者也。
- 凡例八则
- 卷一
- 总论
- 脉学源流
- 定脉部位
- 尺寸解
- 六部脉解
-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 定至数
- 二十七脉名目
- 有胃气者生
- 脉贵有神
- 读缓字法
- 四时平脉
- 浮、沉、迟、数四大纲
- 浮
- 沉
- 迟
- 数
- 对待总论
- 微与细对
- 微
- 细
- 虚与实对
- 虚
- 实
- 长与短对
- 长
- 短
- 弦与弱对
- 弦
- 弱
- 滑与涩对
- 滑
- 涩
- 芤与革对
- 芤
- 革
- 紧与散对
- 紧
- 散
- 濡与牢对
- 濡
- 牢
- 洪与伏对
- 洪
- 伏
- 结与促对
- 结
- 促
- 动与代对
- 动
- 代
- 奇经八脉
- 脏腑说
- 命门提要
- 三焦辨
- 心包络辨
- 反关脉解
- 七表八里九道三余脉辨
- 七诊辨
- 九候解
- 膻中解
- 丹田解
- 人迎气口解
- 冲阳太冲太溪解
- 卷二
- 男女尺脉异论
- 痨症脉数论
- 噎膈反胃脉缓论
- 体肥脉虚中症论
- 喘急脉论
- 气鼓脉弦数论
- 血症有不必诊脉、有必须诊脉论
- 咳嗽脉论
- 泄症脉论
- 水肿脉浮大沉细论
- 偏正头痛不问脉论
- 心气痛脉论
- 腰痛脉论
- 香港脚痛脉论
- 消渴从脉分症论
- 呕吐脉论
- 痿症不从脉论
- 风痹脉论
- 老痰不变脉论
- 痫症脉论
- 哮症脉乱无妨论
- 卷三
- 温病脉论
- 暑热脉论
- 痢症脉论
- 疟疾脉论
- 伤风脉论
- 伤寒脉论
- 瘟疫脉论
- 室女脉数反吉论
- 月经脉论
- 胎前全凭脉论
- 产后不凭脉论
- 小儿疳脉论
- 疑病、诈病脉论
- 平人脉歇止无妨论
- 纯阴脉症
- 内外痈疽先变脉论
- 摘平脉三不治症论
- 死生章
- 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