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有不知其病而不能治者;亦有明知其病而不能治者,有莫解其病而莫能疗者,亦有了解其病而仍莫能疗者。与哮痫相颉颃而深藏之固,更甚于哮痫者,正头风一症。或数日一发,或数月一发,其发也,突如其来,不因邪触;其止也, 然而止,非藉药医。揣其痛之根,不越风毒之客于髓海焉。六经皆有头痛,三阳之经上于头,随其经而医之,药到而痛自除。痛居经络不到之处,羌活、防风,无所施其勇;升麻、干葛,无所竭其力;柴胡、黄芩不能消其事而逐其邪。三阴亦令人头痛,或痰壅于胸膈(太阴);或气逆于脑顶(少阴);或冷逼乎督脉(厥阴)。而痛不关于痰气与风,南星、半夏,燥其痰;麻黄、附片,温其经;吴萸、干姜去其寒。燥者自燥,温者自温,去者自去,而痛者自痛也。本草胪陈,空对神农而数典;万书案积,莫向仲景而问建。抑又闻之剑阁之危险,四面拒敌,而偏以缒入之(邓艾破蜀至阴平,山势险绝,军士不得过,以缒入之);逼阳之深,固万夫莫当,而偏以老克之(《左传》逼阳城小而固,晋荀偃、HT 伐逼阳,入于逼阳请于荀 曰∶“水潦将降,惧不能归,请班师。”荀 曰∶“牵帅老夫,以至于此,七日不克,必尔乎,取之五月庚寅。”荀偃、HT帅卒攻逼阳,亲受矢石,甲午灭之)。阅方书鼻渊,称为脑漏,脑可漏之出,亦可注之入,以口服药而经不通者,以鼻注药而窍自通。在拣其解毒去风性味之平正者,淡淡注之(白菊、陈茶煎汤冷注。一方,皂角、细辛,研细末,吹鼻得嚏则解),而痛自渐渐减炙。以鼻代口,休防郢人之垩(《庄子》郢人鼻端有垩,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垩去而鼻不伤,郢人立不改容);追风拔毒,何假华佗之刀(华佗字符化,汉末沛国谯人。通五经,精方脉,能刳骨疗疾,为外科之祖。有《青囊》书,惜乎无存)。然此法肇自前人莱菔汁注鼻之方,特取而变化之者。至于偏头风痛,丹溪以为左属风、属火,多血虚;右属热、属痰,多气虚,用之未必大验。究其根,亦是风毒傍于脑海之旁,病之去路,多从目出而解。同邑石光南所传淡婆婆一方(淡婆婆根为君,天麻、京子为臣,川芎、白芷为佐,菊花、当归、木贼为使,黑豆百粒为引),初起者用之屡效,殊不可解,录之以备急用。一种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受邪与正头风无异,而其来也速,其死也速,更有甚于偏正头风者,古无救方,质诸海内名公,不知家亦藏有秘方否?
石光南家累千金,广为结纳,高人异士,过其地者,辄馆于书斋,所得多医书未传之秘方。淡婆婆,又名淡亲家母,未考其性,但尝其味,亦属平淡,草药肆购之。
- 凡例八则
- 卷一
- 总论
- 脉学源流
- 定脉部位
- 尺寸解
- 六部脉解
-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 定至数
- 二十七脉名目
- 有胃气者生
- 脉贵有神
- 读缓字法
- 四时平脉
- 浮、沉、迟、数四大纲
- 浮
- 沉
- 迟
- 数
- 对待总论
- 微与细对
- 微
- 细
- 虚与实对
- 虚
- 实
- 长与短对
- 长
- 短
- 弦与弱对
- 弦
- 弱
- 滑与涩对
- 滑
- 涩
- 芤与革对
- 芤
- 革
- 紧与散对
- 紧
- 散
- 濡与牢对
- 濡
- 牢
- 洪与伏对
- 洪
- 伏
- 结与促对
- 结
- 促
- 动与代对
- 动
- 代
- 奇经八脉
- 脏腑说
- 命门提要
- 三焦辨
- 心包络辨
- 反关脉解
- 七表八里九道三余脉辨
- 七诊辨
- 九候解
- 膻中解
- 丹田解
- 人迎气口解
- 冲阳太冲太溪解
- 卷二
- 男女尺脉异论
- 痨症脉数论
- 噎膈反胃脉缓论
- 体肥脉虚中症论
- 喘急脉论
- 气鼓脉弦数论
- 血症有不必诊脉、有必须诊脉论
- 咳嗽脉论
- 泄症脉论
- 水肿脉浮大沉细论
- 偏正头痛不问脉论
- 心气痛脉论
- 腰痛脉论
- 香港脚痛脉论
- 消渴从脉分症论
- 呕吐脉论
- 痿症不从脉论
- 风痹脉论
- 老痰不变脉论
- 痫症脉论
- 哮症脉乱无妨论
- 卷三
- 温病脉论
- 暑热脉论
- 痢症脉论
- 疟疾脉论
- 伤风脉论
- 伤寒脉论
- 瘟疫脉论
- 室女脉数反吉论
- 月经脉论
- 胎前全凭脉论
- 产后不凭脉论
- 小儿疳脉论
- 疑病、诈病脉论
- 平人脉歇止无妨论
- 纯阴脉症
- 内外痈疽先变脉论
- 摘平脉三不治症论
- 死生章
- 赋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