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痛忌补,香港脚痛尤甚。名曰壅疾,壅者,湿气堵截经络之谓,顾其名可以思其义。有为寒湿壅者,人迹板桥(温庭筠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身历冰霜之惨;江深草阁(杜甫诗∶“五月江深草阁寒”),泥多滑 之侵。冷凄之气,下注为湿,浸淫筋骨,昼夜憎寒作痛,其脉濡而迟。非苍术、加皮,不足以燥劳筋之湿;非干姜、附子,不足以祛切骨之寒(经验方∶苍术、加皮、羌活、防风、防己、附片、干姜、秦归、苡米、木瓜、炙草、大枣)。有为湿热壅者,餐瓜嗜果,惟贪口腹之甘,旨酒嘉肴,罔顾肺肠之腐。熏蒸之气,下流为湿,煎熬阴血,临夜发热而痛,其脉濡而数。惟淮通、苏梗,庶可以疏闭塞之经;惟黄柏、麦冬、庶可以清蕴隆之热(经验方∶淮通、苏梗、黄柏、麦冬、生赤皮、秦归、羌活、防风、苡米、木瓜、炙草)。
有为风湿壅者,湿郁为热,热则生风。其痛也,走注无常,辄肆其毒,中于踝,肿则载涂若跣(《书・说命》∶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中于胫,伸则 痛如刀;中于膝,形则盖大如鹤。其脉濡浮而数。必也大黄芒硝退其火,而风斯息;防风、羌活散其风,而湿乃除(经验方∶大黄、芒硝、羌活、防风、秦归、生地、牛膝、淮通、炙草、姜枣引)。斯三者,本非废疾,而多致成废疾者,补误之也。跛倚以为容(《礼记》有司跛倚以临祭),许多书斋秀士;蹒跚不自便(《史记》∶“子苦蹒跚”。言足欲进而趑趄也),偏及绣阁名姝。究其受害之由,无非流俗所尚温补医者之所为也。
外有一种蜷缩枯细,不肿而痛,名曰干香港脚痛,有润血清燥之方。又有一种足跟作痛, 肿而红,名曰阴虚脚痛,有补肾养营之剂。验其症,或肿或痛;审其脉,为涩为细,可考而知,与湿有大不相侔者。治是症者,勿借口斯二症而任意补之也可。
目录
- 凡例八则
- 卷一
- 总论
- 脉学源流
- 定脉部位
- 尺寸解
- 六部脉解
-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 定至数
- 二十七脉名目
- 有胃气者生
- 脉贵有神
- 读缓字法
- 四时平脉
- 浮、沉、迟、数四大纲
- 浮
- 沉
- 迟
- 数
- 对待总论
- 微与细对
- 微
- 细
- 虚与实对
- 虚
- 实
- 长与短对
- 长
- 短
- 弦与弱对
- 弦
- 弱
- 滑与涩对
- 滑
- 涩
- 芤与革对
- 芤
- 革
- 紧与散对
- 紧
- 散
- 濡与牢对
- 濡
- 牢
- 洪与伏对
- 洪
- 伏
- 结与促对
- 结
- 促
- 动与代对
- 动
- 代
- 奇经八脉
- 脏腑说
- 命门提要
- 三焦辨
- 心包络辨
- 反关脉解
- 七表八里九道三余脉辨
- 七诊辨
- 九候解
- 膻中解
- 丹田解
- 人迎气口解
- 冲阳太冲太溪解
- 卷二
- 男女尺脉异论
- 痨症脉数论
- 噎膈反胃脉缓论
- 体肥脉虚中症论
- 喘急脉论
- 气鼓脉弦数论
- 血症有不必诊脉、有必须诊脉论
- 咳嗽脉论
- 泄症脉论
- 水肿脉浮大沉细论
- 偏正头痛不问脉论
- 心气痛脉论
- 腰痛脉论
- 香港脚痛脉论
- 消渴从脉分症论
- 呕吐脉论
- 痿症不从脉论
- 风痹脉论
- 老痰不变脉论
- 痫症脉论
- 哮症脉乱无妨论
- 卷三
- 温病脉论
- 暑热脉论
- 痢症脉论
- 疟疾脉论
- 伤风脉论
- 伤寒脉论
- 瘟疫脉论
- 室女脉数反吉论
- 月经脉论
- 胎前全凭脉论
- 产后不凭脉论
- 小儿疳脉论
- 疑病、诈病脉论
- 平人脉歇止无妨论
- 纯阴脉症
- 内外痈疽先变脉论
- 摘平脉三不治症论
- 死生章
- 赋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