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得病一二日,便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其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坚强,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紧。仲景云∶阴毒之候,身痛如被杖,喉咽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甘草汤主之。(不可作煮散。)
甘草 鳖甲 升麻 当归 桂枝(各二分) 蜀椒(一分) 雄黄(一分)
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温每饮一盏,食顷再服,温覆。中毒当汗吐之,汗吐则愈,不吐再服之。
治阴毒反阴丹。
硫黄(五两,研末) 太阴玄精石(味咸者,研末) 硝石(研末,各二两)
用铁铫子先铺玄精石一半,次铺硝石一半,中间下硫黄,又以硝石盖硫黄,都以玄精石盖之,用盏子合定,令三斤炭火烧令得所,勿以烟出多,急取出,以瓦盆合定地下,四面灰拥,勿令烟出。直候冷,取细研,蒸饼心,丸豌豆大,艾汤下十五丸,病重加至二三十丸,此法甚验。喘促吐逆者,入口便安;服此药三五服,觉不退,便于脐下一寸半灸之,须是大炷百壮,未愈可至二百壮;若手足极冷,小便涩,小腹硬, 痛囊缩,即须更于脐下四寸,如前灸之,乃与当归四逆并反阴丹频频与服,内外通逐方可解,若稍缓即死矣。当归四逆乃加吴茱萸生姜者是,慎勿与寻常利小便药。此是阴毒,气结在小腹所致也。有见小便不通,便用炒盐及裹热药熨脐下,欲望小便通利,其冷气在小腹之间,被热物所熨,无处通出,即奔上冲心,其死速矣。
又治阴毒硫黄丸。
硫黄(二两) 水银(一两)
同研入铫,洒少醋,慢火炒,欲似烟出,再出火,洒醋,如此三四遍,地上放冷研之,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三十丸,艾汤吞下,日三服,食前。
阴毒,脉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躁而渴不止,附子饮子。
附子(一枚,半两以上者,炮,去皮尖,四破。)
以水九升,煎至三升,去附子,入瓶,油单紧封沉井底,候极冷,取饮之。仍下硫黄丸甚妙。
阴毒之为病,因汗下药性冷所变,多在四五日也;或素来阳气虚冷,始得病便成阴毒;或始因伤风伤冷物,便成阴毒。其病六日内可治,过六日不可治。
- 卷第一
- 叙论
- 太阳证
- 阳明证
- 少阳证
- 太阴证
- 少阴证
- 厥阴证
- 两感证
- 三阴三阳传病证
- 卷第二
- 可发汗证
- 不可发汗证
- 四逆证
- 和表证
- 可下证(血证附)
- 不可下证
- 可水不可水证
- 可吐不可吐证
- 可灸不可灸证
- 可火不可火证
- 可温证
- 火邪证
- 卷第三
- 结胸证
- 心下痞证
- 阳毒证
- 阴毒证
- 狐惑证
- 百合证
- 湿证
- 证
- 湿证
- 证
-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 伤寒劳复证
- 阴阳易证
- 卷第四
- 暑病论
- 暑病表证
- 《素问》载五种暑病
- 时行寒疫论
- 时行寒疫治法
- 斑豆疮论
- 温病发斑治法(小儿证附)
- 卷第五
- 天行温病论
- 辟温疫论
- 青筋牵证
- 赤脉KT证
- 黄肉随证
- 白气证
- 黑骨温证
- 温病哕方论
- 黄病证
-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 败坏别行方
- 小儿伤寒证
- 卷第六
- 伤寒杂方
- 妊娠杂方
-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 伤寒死生候
- 热病死生候
- 温病死生候
- 天行瘥后禁忌
- 解仲景脉说
- 解华佗内外实说
- 辨论
- 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 伤寒论音训
- 叙论
- 修治药法(方中有不修治者,今不载。)
- 不可作煮散方
- 庞先生伤寒论序
-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
- 后序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伤寒论音训
- 修治药法
-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 跋庞安常伤寒论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