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八行∶为暑病其热(此五字原本破去,系描写出者。)九行(此内联除“伤”字、“而”字、“三阳传”三字,余皆描写者。)十行∶如见(按“如”字原本破去,描作“如”字。薛本“如”作“而”。)
二叶,十行∶豉(半此二字原本破去,今根据薛本、张本补。)后五行∶见形(薛本“形”下有“证”字。)后六行∶豆坏一如(薛本“如”下有“候”字,张本在“坏”字下。)
三叶,三行∶肾热病者(按《内经》下有“颐先赤”三字。)后五行∶洗淅(薛本同,张本、顾本俱作“先淅”。按此亦《内经·刺热》文本作“先淅”,似当从“先”为是。)后六行∶头痛不任(各本皆同。按《内经》作“头痛不堪”。)后九行∶ 酸(薛本“ ”作“脚”,非。按《内经》作“ 酸”。)
四叶,二行∶亡逆(薛本、顾本“亡”俱作“无”。)后四行∶ 蒂(薛本、顾本“ ”俱作“瓜”。按当作“瓜”为是。)
五叶,五行注∶焉(薛本、张本俱作“云”,顾本作“也”。)八行∶走疰(薛本“疰”作“注”。)
后一行∶五拾粒(薛本、张本下皆有“去皮”二字。)
七叶,五行∶甘草(薛本无此味。)
八叶,五行∶谪居(薛本“谪”作“调”,非。)十行∶肉豆KT (薛本同前。)后五行∶七铢(薛本作“三钱”,又注于上方曰∶“二十四铢为一两,合今之三钱,是古之七铢也。”)
十叶,二行∶每(各本皆作“毒”。按“毒”字是。)七行∶何由衰散,大腑久秘(薛本“大”作“六”,顾本“衰”作“表”。按当作“衰”为是。)
十一叶,三行∶隐 (薛本“ ”作“疹”。)
十二叶,四行∶杏仁(麸炒原本“炒”字破去,今根据薛本、顾本补。)后八行∶一盏(薛本“盏”下有“小”字。)后九行∶永不发(薛本“发”下尚有一“发”字。)后十行∶或下后(薛本同。顾本“下”字下有“利”字。)
十三叶,四行∶憎寒(原本作“增”误。今根据各本改。)后十行∶白浓(薛本同,顾本作“脓”。
按当作“脓”为是。)
十四叶,后十行∶自汗(薛本、张本同,顾本作“自安”。)又∶黑厌(薛本“厌”作“靥”。)
十五叶,四行∶嗽或喉痛(薛本“或”作“而”。)
- 卷第一
- 叙论
- 太阳证
- 阳明证
- 少阳证
- 太阴证
- 少阴证
- 厥阴证
- 两感证
- 三阴三阳传病证
- 卷第二
- 可发汗证
- 不可发汗证
- 四逆证
- 和表证
- 可下证(血证附)
- 不可下证
- 可水不可水证
- 可吐不可吐证
- 可灸不可灸证
- 可火不可火证
- 可温证
- 火邪证
- 卷第三
- 结胸证
- 心下痞证
- 阳毒证
- 阴毒证
- 狐惑证
- 百合证
- 湿证
- 证
- 湿证
- 证
-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 伤寒劳复证
- 阴阳易证
- 卷第四
- 暑病论
- 暑病表证
- 《素问》载五种暑病
- 时行寒疫论
- 时行寒疫治法
- 斑豆疮论
- 温病发斑治法(小儿证附)
- 卷第五
- 天行温病论
- 辟温疫论
- 青筋牵证
- 赤脉KT证
- 黄肉随证
- 白气证
- 黑骨温证
- 温病哕方论
- 黄病证
-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 败坏别行方
- 小儿伤寒证
- 卷第六
- 伤寒杂方
- 妊娠杂方
-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 伤寒死生候
- 热病死生候
- 温病死生候
- 天行瘥后禁忌
- 解仲景脉说
- 解华佗内外实说
- 辨论
- 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 伤寒论音训
- 叙论
- 修治药法(方中有不修治者,今不载。)
- 不可作煮散方
- 庞先生伤寒论序
-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
- 后序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伤寒论音训
- 修治药法
-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 跋庞安常伤寒论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