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十行∶冰也(案“也”字衍,薛本、顾本俱无。)后三行∶其有(顾本“有”作“人”,非。)又劳房(薛本“房”作“力”。)
三叶,十行∶故须(薛本作“又须”,按“又”字是。)后三行∶而变暑病(顾本“病”下有“所宜”二字。)后十行∶有平居者(薛本作“有卑湿居者”。)
四叶,后八行∶挥散(薛本、顾本“挥”俱作“惮”。)后十行∶工(薛本此上有“粗”字。)
五叶,三行∶欲温(原本“欲”字破损,今照顾本补。薛本、张本皆作“饮”,非。)
六叶,后一行∶足(薛本作“更”,按“更”字是。)后十行∶虚寒(顾本作“虚汗”,非。)
七叶,六行∶一二日发,以上连风府(薛本上有“当”字,“以”下有“其脉”二字。)
八叶,后四行∶大汤剂(原本“大”作“人”,今根据薛本改。)
十叶,九行∶自微汗(薛本“自”作“身”,非。)后十行∶大便已鞭(薛本“鞭”作“硬”。按原本“硬”作“鞭”者甚多,不能悉正,皆当从“硬”为是,后仿此。)
十一叶,后五行∶而又脉(顾本“又”作“反”。)后八行∶当二三日发(原本作“二二日”,误,今根据薛本、顾本改。张本作“三四日”是。)后九行∶而聋(薛本作“而耳聋”,顾本作“耳聋”。)
后十行∶相载(薛本作“相搏”。)
十二叶,后九行∶伤寒三四日,阳为尽(薛本作“伤寒三日,三阳为尽”,顾本作“伤寒三四日,三阳为尽”。按当根据薛本是。)
十四叶,五行注∶故芍药(薛本作“但以芍药”。)十行∶于寐也(宋本有脱误。按仲景原文当作“但欲寐”也。)
十五叶,四行∶故以小辛之药温散(顾本作“故以温散之药”。)
十六叶,后五行∶已合治之(薛本作“已即合消之合治之”。顾本“已”作“匕”。按当作“各别捣筛已,合治之。”薛、顾本皆误。)
十七叶,后四行∶熬香(薛本“香”作“干”,非。)
十八叶,八行∶气上冲,心中痛热(顾本重一“心”字,是。)
十九叶,二行∶当不得食(薛本、顾本“得”俱作“能”。按“能”字是。)
二十叶,后二行∶次治其厥(顾本“次”作“须”。)后八行∶永宜此方(薛本、张本“永”俱作“亦”。)
廿一叶,五行∶医(顾本作“逆”。)
廿二叶,四行∶与太阴(顾本无“与”字。按原本“与”字疑衍。)
- 卷第一
- 叙论
- 太阳证
- 阳明证
- 少阳证
- 太阴证
- 少阴证
- 厥阴证
- 两感证
- 三阴三阳传病证
- 卷第二
- 可发汗证
- 不可发汗证
- 四逆证
- 和表证
- 可下证(血证附)
- 不可下证
- 可水不可水证
- 可吐不可吐证
- 可灸不可灸证
- 可火不可火证
- 可温证
- 火邪证
- 卷第三
- 结胸证
- 心下痞证
- 阳毒证
- 阴毒证
- 狐惑证
- 百合证
- 湿证
- 证
- 湿证
- 证
-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 伤寒劳复证
- 阴阳易证
- 卷第四
- 暑病论
- 暑病表证
- 《素问》载五种暑病
- 时行寒疫论
- 时行寒疫治法
- 斑豆疮论
- 温病发斑治法(小儿证附)
- 卷第五
- 天行温病论
- 辟温疫论
- 青筋牵证
- 赤脉KT证
- 黄肉随证
- 白气证
- 黑骨温证
- 温病哕方论
- 黄病证
-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 败坏别行方
- 小儿伤寒证
- 卷第六
- 伤寒杂方
- 妊娠杂方
-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 伤寒死生候
- 热病死生候
- 温病死生候
- 天行瘥后禁忌
- 解仲景脉说
- 解华佗内外实说
- 辨论
- 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 伤寒论音训
- 叙论
- 修治药法(方中有不修治者,今不载。)
- 不可作煮散方
- 庞先生伤寒论序
-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
- 后序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伤寒论音训
- 修治药法
-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 跋庞安常伤寒论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