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常行煮散,古方汤液存而不用。盖古方升两大多,或水少汤浊,药味至浓。殊不知圣人专攻一病,决一两剂以取验,其水少者,自是传写有舛,非古人本意也。唐自安史之乱,藩镇跋扈,至于五代,天下兵戈,道路艰难,四方草石,鲜有交通,故医家省约,以汤为煮散。至有未能中病,疑混而数更方法者多矣。沿习至今,未曾革弊,古方汤液,实于今世为无用之书。唐徐氏《大和济要方》减其升两,虽则从俗,患其太省,故病未半而汤剂已竭,鄙心患之。自顾抄撮斟酌,积三十余年,稍习其事,故敢裁减升两,庶从俗而便于行用。或一方而取半剂,或三分取一,或四分取一,或五分取一,或增其水有可以作煮散者,有病势重专用汤攻者。或云∶古升秤省三升准今之一升,三两准今之一两,斯又不然。且晋葛氏云∶附子一枚准半两。又云∶以盏当升,以分当两。是古之升秤与今相同,许人减用尔。今之为医者,多是愚俗,苟且衣食,贪冒货贿,大方广论,何以该通?唯密窖鄙浅方技,使人不窥其隙,以自矜大,乘便为神工致远,恐泥其夭枉,固已多矣。鲜有多闻博识者。虽时有之士大夫,咸鄙其为术。自非罔顾流俗,以拯济为心,则不能留神焉。今解释前言,详正脱误,择其笃论,删其繁方,仍增入新意,不敢穿凿,冀新学易见,览斯文已得其七八矣。此方皆古圣贤撰用,其效如神,更不一一具姓名,载其所出。其间自有所见,经手得验者,具缉成卷,在识者览而知焉。
目录
- 卷第一
- 叙论
- 太阳证
- 阳明证
- 少阳证
- 太阴证
- 少阴证
- 厥阴证
- 两感证
- 三阴三阳传病证
- 卷第二
- 可发汗证
- 不可发汗证
- 四逆证
- 和表证
- 可下证(血证附)
- 不可下证
- 可水不可水证
- 可吐不可吐证
- 可灸不可灸证
- 可火不可火证
- 可温证
- 火邪证
- 卷第三
- 结胸证
- 心下痞证
- 阳毒证
- 阴毒证
- 狐惑证
- 百合证
- 湿证
- 证
- 湿证
- 证
-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 伤寒劳复证
- 阴阳易证
- 卷第四
- 暑病论
- 暑病表证
- 《素问》载五种暑病
- 时行寒疫论
- 时行寒疫治法
- 斑豆疮论
- 温病发斑治法(小儿证附)
- 卷第五
- 天行温病论
- 辟温疫论
- 青筋牵证
- 赤脉KT证
- 黄肉随证
- 白气证
- 黑骨温证
- 温病哕方论
- 黄病证
-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 败坏别行方
- 小儿伤寒证
- 卷第六
- 伤寒杂方
- 妊娠杂方
-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 伤寒死生候
- 热病死生候
- 温病死生候
- 天行瘥后禁忌
- 解仲景脉说
- 解华佗内外实说
- 辨论
- 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 伤寒论音训
- 叙论
- 修治药法(方中有不修治者,今不载。)
- 不可作煮散方
- 庞先生伤寒论序
- 重雕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
- 后序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伤寒论音训
- 修治药法
- 题宋刻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后
- 跋庞安常伤寒论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