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藏寒

《思考中医》 刘力红 2.42千字

太阴的许多病变都与藏寒有极大的关系,所以,277条明确指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藏寒对太阴各方面的性用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载物的性用会受影响,资生万物的性用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太阴提纲条文所提到的诸证都与藏寒有直接关系。《内经》云“藏寒生满病”,而太阴提纲条文的第一个证就是“腹满”,这一方面说明了藏寒与太阴病的密切关系,另方面也说明了《伤寒论》条文的叙证次第是有严格把握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现在研究《伤寒论》的人太不注重这个问题,条文的次序可以任意改动,因此,对每一条文孰证在先孰证在后也就根本不在意了。

太阴病为什么藏寒,我们在第三章曾作过专门讨论,大家可以参考前面的内容。藏为什么寒?当然是藏的阳气太少了。阳是主温煦的,阳少了自然就不温,这就是藏寒。因此,我们讨论引起藏寒的因素,应该围绕着阳气来谈。

①素体关系

素体因素也就是先天的因素,父母媾精的时候给你的阳气就少,所以生出来以后阳气自然就弱。阳气弱,藏就会寒,这一种藏寒比较难办。因为先天的因素你没法改变,你只有通过后天来调理。后天也就是太阴,也就是脾胃。所以,藏寒的问题放到太阴篇来讨论是有特殊意义的。

②嗜食寒凉

这是后天的因素,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南方人。南方人,像是南宁人,动不动就讲上火,你看10个病人,有9个都说火气大。这个也热气,那个也热气,都不能吃。能吃什么呢?就能吃寒凉的东西、清火的东西。而现在要吃寒凉非常方便,打开冰箱就是了。所以,我说冰箱造出来有一半的功,一半的过。我们好不容易养就这一团阳气,让这个寒凉的、冰冷的东西下去就给糟蹋了。善护这一团真阳!我在门诊看病,对上述的问题体会很深。病人只要是本地人,有80%~90%平常都在喝凉茶。有的病人已经虚寒得很厉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还在喝凉茶,医生还在清热。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是十分痛心。

造成上述的局面,很显然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病人的医学知识太贫乏,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医生,医生根本弄不清阴阳,也跟着病人凑热闹。切勿人云亦云。病人说热,他就跟着清热,也不管脉证是否真的有热。是热是寒、是实是虚这是要有实据的。不能光听病人的一面之词。现在确实有很多的人稍吃一点煎炒就咽喉痛,就鼻出血,这是不是真的有火热呢?这个也还得看舌脉,看是否真的有火热的证据。我曾经在前面举过一个例子,久旱的土地本身很干,很需要水,可是我们把水淋下去以后它却不吸收,水又从旁边流走了。看起来好像是土里面的水太多了,满出来了,可实际上干得很,一点水都没有渗下去。为什么呢?土地太板结了,土一点也不松动,所以它不吸水。对这一点农民非常有经验,对久旱的土地,对板结的土地,要淋水前必须先松土。先把土的“经络”疏通,“经络”疏通了,再一淋水,它就全部吸收了,再也不漫溢出来。

人的情况也是这样,你吃一点油炸的东西就上火,甚至闻到一些油炸的东西也上火,上火了——不要轻易吃凉药。是不是你体内的火太多了?阳气太旺了?实际往往不是这么回事。是你的经络堵了,气血不通了。经络不通,这就像上面的淋水一样,稍微淋一点,它就会漫出来。所以,稍微吃一点油炸你就咽喉痛。咽喉痛了,病人认为热,医生也当成热,于是就用寒凉,就打青霉素。殊不知寒则凝滞,寒凉下去,青霉素下去,经络只会越来越堵,越来越不通。就这样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余年,寒凉的药还在用,可是这个“火”照“上”不误。真是苦海无边,迷不知返啊!

我们看临床上的这类“上火”病人,有几个见得到火热的真凭实据呢?大多数没有!舌脉上反映的多是一派虚寒景象。这个时候你给他用温药,附子、干姜、肉桂放胆用去。温热药下去,经络的凝滞温通了,松动了,再多的“火”它也能吸纳。加上真水不寒,汞火不飞。再去吃油炸,再去打火锅,怎么就没事了呢?

清末名医郑钦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因此,作中医的应该在阴阳寒热的辨识上下功夫。如果阴阳识不清,寒热辨不准,没有热你去清热,结果受害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阳气。阳气的功用大家应该知道,特别是《素问·生气通天论》讲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为了一个咽喉痛把阳气损伤了,这个代价就太惨重了。

现在有不少的人喜欢中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中医药没有副作用。中医的副作用。而做中医的本身也这样认为。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认识的,我以为中医的副作用可能比西医还大。何以见得?因为西医的副作用很容易识别,每一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它会清楚地告诉你。青霉素容易导致过敏,它提醒你必须做皮试。利福平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这就告诉你要定期做肝肾检查,以便对有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损害作及时的处理。可中医呢?中医披着一层没有副作用的外衣,什么都可以用,什么人都可以吃,其实这是草菅人命。如果把阳气耗损了,这个副作用就不仅仅是肝肾损害的问题,而是要折寿的问题。中医治病是以偏救弊,用寒去治热,用热去治寒。热者寒之,前提是真正有热,你才用寒。如果没有热,你也用寒,那结果会怎样呢?这就是《内经》说的“久而气增,夭之由也”。所以,诸位能说中医没有副作用吗?中医的副作用太可怕了!要不然古人怎么会说“庸医杀人不用刀”呢。你要想做中医,尤其想做一个好的中医,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含糊。这是由寒凉引出的一段话,这个问题不但患者要注意,医生尤其要注意。

③烦劳太过

《内经》讲:“阳气者,烦劳则张。”这个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弛张,就是向外,就是发泄释放。前面我们曾经讲过,太阴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就是开。太阴一开,阳气就入内,阳气入内以后,不但温养藏府,而且得到休养生息。倘若烦劳,则阳气必外张而不得入内,不得入内则阳不蓄养,久之亦亏虚而藏寒。故烦劳太过者,阳气多易亏损。此亦与太阴开机障碍相关。

④作息非时

阳气的耗损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没有吃生冷、没有吃寒凉,会不会造成阳气损伤呢?同样会的。比如我们作息非时,也可以成为耗损阳气的一个原因。前面曾谈到“冬三月,此谓闭藏”,在这样一个闭藏的时期,我们的作息也要与它相应。就是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如果冬三月,天地在闭藏,你不闭藏。你还是很晚睡觉,那这个阳气就得不到应有的蓄养,得不到蓄养当然就会亏损。阳气亏损了自然会藏寒,藏寒了就会导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发生。

诸位应该清楚,饮食靠什么来消化呢?靠阳气来消化。现在相当多的医生碰到病人“食不下”只会用山楂、麦芽、神曲,这些药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在的确有食滞的情况下,用上这些药是会很见效的。可是如果不是食滞,这个舌脉根本不是食滞的舌脉,而是一个阳虚的舌脉,藏寒的舌脉,那这个“食不下”就不是上述这些消导药所能解决。这个时候必须温养阳气,必须用理中汤一类。理中汤下去,阳气起来了,病人自然就胃口大开。

目录
设置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