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讨论,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阴随阳生而长,阴随阳杀而藏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两个更具体的主导问题。第一个主导,是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这也是前面所讲的“夫唱妇随”的关系。阴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更为具体的例子就是男女,就是夫妇,就是一个家庭关系。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妇两个以对立为主,一个面南,一个面北,水火不相容,那这个日子怎么过,连基本的日子都没法过,更不要谈事业了。所以,家庭的关系,夫妇的关系,阴阳的关系应该以协同为主导。
第二个主导是阴阳之间阳为主导,这个主导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里。这个主导说明在阴阳之间,阳的变化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的作用。作为阴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有关这层主导关系,我们可以在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前面《素问》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长、收、藏。生、长、收、藏虽然用于表述一年里万物的变化情况,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但更实质的东西,更内涵的东西,则是阳的变化。是阳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导致了这个万物的生、长、收、藏。有关这一点,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说得很清楚:“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大家考察一下自然,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确实就是这么回事。草木也好,昆虫也好,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它确实是在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而春夏秋冬怎么来?春夏秋冬由什么来决定?大家知道是由太阳的视运动决定的。太阳沿黄道运行一周,就形成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因此,春夏秋冬即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阳的状态。什么叫春呢?春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占的时段,依次,夏就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秋就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占的时段;冬为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由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依着这个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就是这么一种关系。从社会的角度,阳(男)作为主导的地位就更为明确,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不需多谈。
上面我们谈阴阳用了十二消息卦,看到这些卦象的变化,也许大家还是容易将阴阳分开来,对立来看。比如从复到乾这个阳局的变化,明明是阳日增,阴日消,我多你少,你死我活,这个对立好像很鲜明。其实,我们不能这样看。阳日增,说的是这个阳的生发,释放的增加,阴日少,不是说随着阳的增加,有另外一个独立的东西(阴),它在慢慢的减少。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阴阳,那就会出根本上的问题。阴日少,我们确实看到这个阴爻从复卦以后,在慢慢减少,直到乾卦减为零,那,我们是否可以说在乾所主的这个时候,是纯阳无阴呢?一点阴都没有,那不成了孤阳!《内经》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可是我们看到夏三月的景象是万物蕃秀,真正的一派繁荣。可见我们不能这样来理解阴阳。
上述这个阴日少,说的是随着阳气生发、释放的增加,阳的收藏自然就日益地缩减,前面我们不是申明过,阳的收藏状态为阴吗?释放增加了,收藏自然地就减少,不可能又释放,又收藏,就像我们的拳头,打出去再收回来,收回来才能再打出去,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候,又收回来,又打出去。这就是阴阳的消长关系。所以,虽然是在谈消长,其实说的还是一个问题,即阳气的变化问题。
十二消息卦的另一个层面,也就是阴局这个层面,也非常容易发生误解。大家看从姤卦以后,阴爻日增,阳爻日减,很多人就认为这是阴日盛,阳日衰,是一个阴盛阳衰的过程。我们从卦上看,从表面看,好像是这么回事。但,究竟的思维一下,就知道这个看法有问题。
为什么说这个看法有问题呢?大家可以思考,从姤以后,也就是从夏至以后,一阴始生,阳气逐渐由释放转入收、转入藏。那么,这个收藏的目的是什么呢?就像我们的拳头打出去,要收回来,收回来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打出去。同样,阳气要收藏,收藏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重新释放。如果收藏以后,阳气反而衰减了,那它怎么能够再释放?实际上释放就会有消耗,就会有衰减,而收藏的目的正是为了补偿这个消耗、这个衰减。因此,从量上来说,这个秋冬的过程,这个阳气收藏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前面认为的这个“阴盛阳衰”的过程,阳气的量不但没有衰减,反而得到了补偿,得到了增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经过收藏以后再发动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联系我们人体,白天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阳气释放的过程,而晚上的休息,则是阳气的收藏过程。休息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白天更好地工作,是为了获得更旺盛的精力,如果通过休息,阳气反而衰减了,那么这个精力怎么旺盛?那还有谁愿意睡觉、愿意休息?所以,我们只要一思考,上面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
阴阳的问题是一而二,二而一。分开来好像有两个,一个男、一个女,好像是两个确凿的、独立的东西。但,合起来的实质却是一。所以,阴阳的问题如果我们只能分开来看,而不能合二为一,那就很难看到点子上。如果我们用硬币来比喻阴阳,那么阴阳是不同的两枚硬币呢,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比如寒热这个问题,寒热如同水火,很难把它们扯到一块。这应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它合二为一。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看到的这个截然不同,只是显现上的不同,如果进一步从深层去考虑,发现它还是一个阳气的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阳气好比能量,好比热能。春夏的天气为什么温热?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造成的,属热的东西释放出来了,那天气当然就变热了。到了秋冬,秋天的天气为什么凉?冬天的天气为什么寒冷?热的东西不释放了,收藏起来了,天气当然就变得寒冷。也就是说,寒热是伴随阳的生长收藏的一个表象,阳气释放了,天气就变热,阳气收藏了,天就变冷,并不是在热之外又有一个独立的属寒的东西。
上述这个问题,一个谈实质,一个讲显现,对这个过程我们应该多思维之,善思维之。要是这个过程我们思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阴阳的问题可以说基本地解决了。《素问》强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个“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其实就是讲显现,是从现象上讲。而这个不可胜数的显现,就其实质而言却只是一个。知道了这个实质,就可以一言而终,就可以“能知一,万事毕”,而不知道这个实质,则必会流散无穷。
上述这个阴阳变化,上述这个主导关系,我们还可以从最原始的天文测算过程去体悟。大家知道《周髀算经》这本书吧,这部书记述了最原始的测量太阳运行轨迹,也就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就是在日中正午的时候,在太阳下立一个八尺的圭表,圭表的投影叫晷影,测量这个晷影的长度,就能够知道太阳运行到了什么地方,就能够确定出二十四节气。
《周髀算经》告诉我们,晷影最长的长度是一丈三尺五寸,最短的长度是一尺六寸。大家可以思考,最长的这个晷影应该对应哪一天?最短的这个晷影应该对应哪一天?最长晷影的这一天应该是冬至这一天,相反的,最短晷影的这一天就是夏至这一天。晷影也就是太阳的阴影,盛夏的时节我们外出,大家总是喜欢走在树阴下面,或者总是希望来一片青云,为什么呢?因为树阴把太阳遮住了,青云把太阳光收藏起来了。所以,我们马上就会感受到清凉。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的这个晷影当作是阳的收藏状态的一个尺度。为什么冬至的晷影最长呢?因为这个时候阳的收藏最厉害。冬至一过,我们看到这个晷影就日渐缩短,这反映了阳的收藏在减弱,随着这个收藏的减弱,阳气自然日益显露,日益生发、释放。所以,冬至以后,白天也一日一日增长,黑夜一日日缩短,这些都是收藏与显露,收藏与释放的变换。
上述这个日益短缩的晷影到了夏至这一天,缩至了一尺六寸,一尺六寸与一丈三尺五寸相比,零头都不到。这个时候的阳气充分显露出来了,几乎没有什么遮拦,这就使得阳气的释放达到了最大的程度。然而重阳必阴,所以,夏至一过,这个晷影就一天天地变长。与之相应,白天也一天天地缩短,黑夜一天天地延长。阳气在充分地释放以后,又渐渐转入到收藏。
由上面这个晷影的伸缩,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其实就是阳气收藏与释放之间的变化。我们抓住了这个主导,阴阳的方方面面就会自然地连带出来。
- 序
-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 (1)中医目前的状况
- (2)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
- (3)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启示
- 2、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 3、传统理论的构建
- (1)何为理?
- (2)归纳与推演的结合
- (3)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
- (4)理论的运用
- 二、学问的传承
- 1、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 2、形而上与形而下
- 3、师徒相授
- (1)访雨路老师
- (2)师者,人生之大宝
- (3)在泸沽湖的意外收获
- 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 1、历史的经验
-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 3、三种文化
- 4、学习经典的意义
- (1)不是守旧
- (2)万变不离其经
- (3)读经开智
- 5、认识经典与现代
- (1)保守性问题
- (2)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
- (3)《中基》能不能取代《内经》
- 6、如何学好经典
- (1)直觉与工具的重要
- (2)曾国藩的读经窍诀
- (3)基本条件
-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 一、伤寒论说什么?
- 1、伤寒的涵义
- 2、杂病的涵义
- 3、论的涵义
- 二、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 1、认识阴阳
- (1)阴阳的关系
- (2)主导问题
- (3)体用关系
- 2、伤寒总说
- (1)寒为冬气
- (2)何以养藏
- (3)伤寒即伤藏
- 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
-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2、三阴三阳
- 二、阴阳的离合机制
- 1、门户概念的引入
- 2、阴阳的开合枢
- (1)三阳之开合枢
- (2)三阴之开合枢
- (3)协同作用
- 3、开合枢病变
- (1)太阳开机的病变
- (2)阳明合机病变
- (3)少阳枢病
- (4)太阴开机病变
- (5)少阴枢病
- (6)厥阴合机病变
- 4、伤寒传足不传手
- 第四章 治病法要
- 一、医者的两个层次
- 1、下工层次
- 2、上工层次
- 二、临证察机
- 1、何以察机
- 2、十九病机
- 3、抓主证,识病机
-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 一、篇题讲解
- 1、辨释
- 2、太阳释
- (1)太阳本义
- (2)太阳经义
- (3)太阳府义
- (4)太阳运气义
- 3、病释
- (1)病之造字
- (2)疾病的相关性
- (3)何以用“丙”
- 4、脉释
- (1)脉之造字
- (2)脉义
- (3)四时脉论
- 5、证释
- (1)造字
- (2)证的别义
- 6、治释
- 二、太阳病提纲
- 1、太阳病机条文
- 2、释义
- (1)脉浮
- (2)头项强痛
- (3)恶寒
- 三、太阳病时相
- 1、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 (1)与病机并重的条文
- (2)时释
- 2、欲解时
- (1)巳至未上
- (2)太阳病要
- (3)巳午未时相要义
- (4)太阳治方要义
- 3、欲作时
- 4、总观六经病欲解时
-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 一、阳明释
- 1、阳明本义
- 2、阳明经义
- 3、阳明府义
- 4、阳明的运气义
- (1)燥义
- (2)燥何以配金
- (3)燥湿所配气
- (4)燥热与寒湿
- (5)阳明病之燥
- 二、阳明病提纲
- 1、总义
- (1)阳明病的不同路径
- (2)对下法的现代思考
- 2、脾约
- 3、正阳阳明
- (1)历代医家之释
- (2)正阳本义
- (3)胃家实
- 4、少阳阳明
- (1)三阳治法
- 三、阳明病时相
- 1、申至戌上
- 2、阳明病要
- 3、欲解时相要义
- 4、阳明治方要义
- 5、阳明欲剧时相
- (1)寅至辰上
- (2)日晡所发潮热
- 6、对高血压病的思考
- 第七章 阳病纲要
- 一、少阳解义
- 1、少阳本义
- 2、少阳经义
- 3、少阳府义
- 4、少阳运气义
- 二、少阳病提纲
- 1、总义
- (1)少阳病机
- (2)三窍的特殊性
- (3)苦、干、眩义
- 2、别义
- (1)五窍之特点
- (2)九窍之布局
- (3)否极泰来
- 三、少阳病时相
- 1、寅至辰上
- 2、少阳病要
- 3、少阳时相要义
- 4、少阳持方要义
- (1)象数层面
- (2)“物”的层次
- (3)选择服药的时间事半功倍的法门。
- 5、《本经》中两味特殊的药
- (1)临界相变
- (2)东西法门
- 6、少阳之脉
-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 一、太阴解义
- 1、太阴本义
- (1)太阴者,言脾土也
- (2)太阴者,言肾水也
- (3)水土合德“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
- (4)水土流失站在中医的立场看环境。
- 2、太阴经义
- 3、太阴藏义
- (1)脾之造字
- (2)脾不主时
- (3)脾主肉
- (4)人为倮虫之长
- (5)脾主中焦
- 4、太阴运气义
- (1)湿义解
- (2)湿何以配土
- (3)辰戌丑未
- (4)天地交通的标志
- (5)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二、太阴病提纲
- 1、太阴病机
- 2、太阴的位性特征
- 3、太阴的病候特征
- (1)其用有二,其病亦二
- (2)太阴利的特点
- (3)藏寒
- (4)谏议之官将脾定为谏议之官真是太重要了。
- 三、太阴病时相
- 1、亥至丑上
- 2、欲解时要义
- 3、欲剧时相
- 4、太阴治方要义
- (1)四逆义
- (2)四逆汤解
- 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 一、少阴解义
- 1、少阴本义
- (1)坎水义
- (2)离火义
- (3)同名少阴
- (4)乾坤生六子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 2、少阴经义
- 3、少阴藏义
- 甲、心
- 乙、肾
- 4、少阴运气义
- 二、少阴病提纲
- 1、微妙在脉
- 2、但欲寐
- (1)人之寤寐
- (2)日入地者,太阴也;日出地者,厥阴也
- 3、少阴病形
- (1)但欲寐而心烦
- (2)渴而小便色白
- 三、少阴病时相
- 1、子者复也
- (1)七日来复
- (2)冬至一阳生
- (3)欲解时要义
- 2、欲解何以占三时
- 四、对AD病的思考
-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 一、厥阴解义
- 1、厥阴本义
- 2、厥阴经义
- 3、厥阴藏义
- 甲、肝
- 乙、心包
- 4、厥阴运气义
- (1)风义抓住了风实际就抓住了六气。
- (2)木义
- 二、厥阴病提纲
- 1、消渴
- (1)消渴泛义
- (2)厥阴何以渴
- (3)六经辨渴
- (4)厥阴治渴方
- (5)对糖尿病的思考糖代谢与木土的关系。
-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 3、饥而不欲食
- 4、食则吐蛔
- 5、厥阴禁下
- 三、厥阴病时相
- 1、丑时义
- (1)两阴交尽
- (2)丑辟临
- (3)丑与厥
- (4)厥热胜复
- 2、厥阴方义
- (1)厥阴的立方原则
- (2)乌梅丸解
- 结语
- 跋

手机扫码阅读